張玉勝
前不久,北京市政協發布的中小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報告顯示,“小胖墩”和“小眼鏡”數量持續攀升,脂肪肝、高血壓等慢性病也出現低齡化。對此,該市政協提出將體育納入高考科目,增加中考體育分值等建議。
長跑吃不消,軍訓會暈倒,近年來在校學生弱不禁風的體能表現屢見報端;“‘小胖墩、‘小眼鏡數量攀升,脂肪肝、高血壓呈現低齡化”的調研報告,更讓孩子們每況愈下的亞健康體質成為民眾關注社會隱憂。如何遏制“小胖墩”的激增勢頭?將體育納入高考科目,增加中考體育分值或順理成章地成為破題之策的首選。
“體育入高考”,其本意當為以考試為杠桿,撬動學校、家長、學生重視體育鍛煉。其積極意義更是顯而易見:契合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激發地方政府加大對學校體育的硬件投入,倒逼老師和學生提升對體育課程的重視程度,等等。不過,正如不能簡單地把導致學生體質下滑的原因歸咎于體育課沒上好一樣,僅靠高考指揮棒引領學校體育,遏制“小胖墩”、“小眼鏡”的數量攀升,未必就是可以治本的靈丹妙藥。
孩子們“小胖墩”、“小眼鏡”的病態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和一蹴而就,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長期形成的重智輕體的教育理念,“沒病就是健康”的畸形認知,學生不堪負重的課業負擔,飲食結構不合理的生活模式,沉湎于現代科技形成的不良行為習慣等等。實現“小胖墩”瘦身,必須調動學校、社會及家長、學生四個方面的積極性,開具綜合治理的復合處方。
首先,必須摒棄重智育輕體育的教育傾向,走“教書”與“育人”并重的素質教育之路。“育人”既包括道德品格、心理素養,自然也應當涵蓋健康體魄和體能鍛煉。不能把體育課只解讀為項目達標和高考得分,而應當將其定位于傳播體育精神、培養運動習慣、奠定體能基礎的認知高度。尤其要叫響如清華大學提出的“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體育文化口號,讓終身健康的理念成為對孩子們的體育啟蒙和生活習慣。
其次,要把孩子們的體能考評納入學校教育的評價體系,做到早介入、常摸底、早矯正。由政府投入或由社會捐助,讓對孩子們健康狀況的定期體檢成為學校的例行性、常態化工作,建立健康檔案,擬定健身計劃,解決突出問題;讓“營養師”進駐學校,宣傳科學合理的飲食方式,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改善膳食結構,矯正偏食、嗜甜和過量飲食等不良習慣。
其三,學校與家長聯動,引導孩子們養成有益健康的良好生活習慣。縱觀“小胖墩”、“小眼鏡”的形成誘因,既有部分的遺傳因素,更與漠視健康的生活習慣有關。比如,看電視、玩電腦的久坐不起,“早上吃不好、中午吃不飽、晚上吃不少”的一日三餐,“低頭族”易患近視眼和頸椎病,常戴耳機容易導致反應遲緩,等等。對此,學校和家長有責任向孩子們講明危害,傳導正確的行為認知,不斷提升孩子們的自制力和自我保健意識。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