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 張 航, 王 蕾, 張英波, 金松哲*
(1.長春工業大學 先進結構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吉林 長春 130012;2.長春機械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吉林 長春 130103)
碳化硅(SiC)是一種性能優異的陶瓷材料,具有高硬度、高彈性模量、高熱導率、耐高溫、耐磨損、耐腐蝕、導熱性能好和熱膨脹系數低等諸多優良性能,已經在航空航天、機械、冶金、能源、電子和軍工等高端技術領域得到廣泛應用[1-2]。由于碳化硅與金屬具有較好的相容性,可制備多種金屬基復合材料[3-5]。近幾年來,SiC陶瓷材料的研究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和發展,在國內已經出現了許多專門從事SiC陶瓷研究和生產的單位,并不斷有各種類型SiC產品出現,SiC陶瓷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硅藻土是一種重要的非金屬礦產,被廣泛應用于助濾劑、填料、建筑材料、保溫絕熱材料和載體等方面[6]。
吉林省白山地區有豐富的硅藻土資源,但長期面臨無序和低值開發狀況。為了提高硅藻土的附加值,將其從普通填料向功能材料轉變具有重要意義。由于硅藻土價格低廉、資源豐富,利用硅藻土為原料制備SiC陶瓷可降低成本,有較好的工業前景。文中以硅藻土和活性炭為原料,擬采用碳熱還原法和催化技術在較低溫度和較短的反應時間合成SiC,研究合成工藝對產物中SiC產率的影響。
文中使用的原料和原料配比分別見表1和表2。

表1 實驗原料

表2 原料配比
原料充分混合后放入封閉的石墨坩堝,在高溫真空燒結爐中進行反應合成制備SiC粉體。反應溫度為1 300~1 500℃,升溫速度為10℃/min,保溫時間為1~5h。反應合成后的粉體采用電阻爐在700℃進行除碳處理,最終得到SiC粉體。
采用正交實驗法研究了合成工藝對SiC粉體產率的影響。正交實驗因子水平表見表3。

表3 因素水平表
采用日本理學D|max-rB型X-射線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儀分析合成產物的物相分析,本研究采用式(1)確定SiC的含量[7]。

式中:K1——SiC和SiO2的RIR值的比值,K1=0.25;
K2——SiC和FeSi的RIR值的比值,K2=0.50;
ωSC——SiC的質量分數;
ISC——SiC的積分強度;
ISO——SiO2的積分強度;
ISF——FeSi的積分強度。
SiC的特征峰衍射線條為(111),SiO2的特征峰衍射線條為(111),FeSi的特征峰衍射線條為(210)。
采用SUPRA 40型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觀察合成粉體的顯微形貌。
制備SiC粉體的正交實驗結果見表4。
根據正交方法中產率方差的分析,可以得出實驗的最優方案為:1 500℃保溫5h,配碳量比為1∶5,催化劑含量為3%。其中影響SiC產率的最主要因素是溫度,其具體主次因素為:溫度>保溫時間>配碳量比>催化劑含量。

表4 正交實驗結果
2.2.1 合成溫度對SiC粉體產率的影響
不同溫度下保溫3h制得的SiC粉體的XRD圖譜如圖1所示。

圖1 不同反應溫度合成粉體的XRD圖譜
結果表明,1 300℃保溫3h時,有部分SiC生成,其產率為55.16%,但主晶相仍是SiO2。溫度達到1 400℃時,SiC衍射峰明顯增強,SiO2衍射峰明顯下降。溫度進一步升高至1 500℃時,SiC衍射峰進一步加強,其產率達到83.22%,同時SiO2衍射峰下降更為明顯,但得到的產物中仍含有少量的SiO2和FeSi。由此可以說明,溫度對SiC粉體的產率有較大影響。這是由于隨著溫度的升高可以促進碳熱還原反應的進行,有利于SiC粉體產率的提高。但隨著溫度升高至1 500℃,根據衍射峰的積分強度比較可知,FeSi的生成量也會隨之增加,張淑會[8]等認為FeSi會影響SiC粉體的產率。同時,在1 500℃時開始出現SiC異性顆粒,影響SiC粉體的顆粒度的均勻性。
2.2.2 保溫時間對SiC粉體產率的影響
1 300℃下不同保溫時間合成粉體的XRD圖譜如圖2所示。

圖2 不同保溫時間合成粉體的XRD圖譜
從圖中可以看出,溫度為1 300℃時,保溫時間由1h提高到5h,得到SiC粉體的產率由30.15%提高到65.35%。隨著保溫時間的延長,根據衍射峰的強度比較可知雜質FeSi的含量幾乎沒有變化。由此可以得出,保溫時間對SiC粉體的制備具有一定的影響,當溫度達到碳熱還原反應所需要的溫度時,保溫時間越長,生成的SiC粉體也越多,但SiO2和C完全反應后,生成的SiC粉體含量保持不變。
2.2.3 配碳量和催化劑對SiC粉體產率的影響
通過正交試驗的方差計算可知,配碳量對SiC粉體的產率沒有太大影響。根據碳熱還原反應的原理,為了使SiO2全部轉化為SiC粉體,每個SiO2周圍至少有4個C原子。只有滿足碳熱還原反應的最低配碳量,SiO2才能充分的發生反應,所以配碳量達到一定的值后,其對SiC粉體的產率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催化劑對SiC粉體的產率有兩方面作用:一方面在1 200℃左右Fe-Si存在共晶體,由于在較低溫度下形成的共晶體為碳熱還原反應提供更多的表面積,提高反應速率;另一方面,由于Fe-Si共晶體的形成,消耗了原料中的SiO2,使SiC的產率降低。綜上所述,催化劑的加入量存在一個最佳值。文獻[9]認為,催化劑經過加熱后形成催化劑熔球,并且在催化劑熔球的控制下,晶核才能穩定的生長成晶須。而且在不同的催化劑作用下碳纖維(SiCw)有不同的生成機理,因此,原料中催化劑的種類有待進一步研究。
通過對正交試驗結果和每個因素對SiC粉體產率影響的分析,確定的優化工藝為:反應溫度1 500℃,保溫時間5h,配碳量比1∶5,催化劑含量3%。
按優化工藝合成并經去碳處理后的SiC粉體的XRD圖譜如圖3所示。

圖3 最佳工藝合成粉體的XRD圖譜
由圖3可知,在該工藝條件下制備粉體的XRD譜線中SiO2的衍射峰全部消失,說明硅藻土中的SiO2全部轉化為SiC,最終的合成產物主要晶相為β-SiC。但在衍射譜中發現雜質相FeSi的衍射峰。雜質相的存在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在硅藻土中含有少量的Fe3O2與硅藻土中的SiO2生成雜質相;另一方面是催化劑中的Fe3O2與硅藻土中的SiO2生成雜質相。在最優工藝下SiC的產率可以達到92.85%。將經過除碳處理后的SiC粉體置于SEM下觀察晶粒的顯微形貌,在1 300℃下,保溫3h后還存在大量的硅藻土。可是在1 500℃下,保溫5h后硅藻土原有的盤狀、筒狀的多孔結構都已被破壞,形成各自的聚集體,其中SiC晶粒多以球狀和多邊形為主且存在少量的針狀晶粒,這主要是SiO(g)和CO(g)發生氣-氣反應的結果[10-11]。
1)以硅藻土為硅源,活性炭為碳源,Fe2O3為催化劑,1 300~1 500℃下保溫1~5h,通過碳熱還原法可利用硅藻土制備SiC粉體,合成產物主要晶相為β-SiC,產物中含有少量的雜質相FeSi。
2)影響SiC粉體產率的最主要因素是溫度,其次是保溫時間,配碳量比和催化劑加入量則對SiC粉體的產率影響不大。優化工藝條件下產物粉體中SiC的含量最高可達92.85%。
[1]Eom J H,Kim Y W,Song I H.Effects of the initialα-SiC content on the microstructure,mechanical properties,and permeability of macroporous silicon carbide ceramics[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2012,32(6):1283-1290.
[2]Hotta M,Kita H,Hojo J.Nanostructured silicon carbide ceramics fabricated through liquid-phase sintering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J].Journal of the Ceramic Society of Japan,2011,119(1386):129-132.
[3]王靜,曹英斌,劉榮軍,等.C/C-SiC復合材料的反應燒結法制備及應用進展[J].材料導報,2013(5):29-33.
[4]胡海龍,姚冬旭,夏詠鋒,等.反應燒結制備Si3N4/SiC復相陶瓷及其力學性能研究[J].無機材料學報,2014,29(6):595-598.
[5]高宇,劉可心,霍俊,等.Ti3SiC2增強鋁基復合材料的摩擦、磨損特性研究[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1(4):394-398.
[6]Alijani H,Beyki M H,Shariatinia Z,et al.A new approach for one step synthesis of magnetic carbon nanotubes/diatomite earth composite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method:application for removal of lead ions[J].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4,25(3):456-463.
[7]仉小猛,徐利華,郝洪順,等.高硅鐵尾礦合成SiC粉體技術研究[J].材料導報,2010(2):60-63.
[8]張淑會,薛向欣,金在峰.鐵礦石尾礦合成碳化硅粉末[J].硅酸鹽學報,2006,34(5):596-600.
[9]張穎,蔣明學,張軍戰.合成溫度對碳熱還原法合成碳化硅晶須形貌的影響[J].人工晶體學報,2010,39(2):369-374.
[10]GU W,JIA S,QIU J,et al.Preparation of SiC whiskers from rice husk[J].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amic Society,2014,42(1):28-31.
[11]陳旸,王成國,高冉冉,等.SiC晶須制備工藝的研究[J].無機材料學報,2013,28(7):757-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