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敏,劉 峰
(《船山學刊》編輯部,湖南長沙 410003;《湖南社會科學》編輯部,湖南長沙 410003)
社科類學術期刊改革的實證研究與對策建議*
章 敏,劉 峰
(《船山學刊》編輯部,湖南長沙 410003;《湖南社會科學》編輯部,湖南長沙 410003)
經過對國內部分社科類學術期刊進行電話調研和對湖南省的部分社科類學術期刊進行實證調研,了解了當前各地社科類學術期刊改革進展的基本情況,掌握了期刊社編輯對改革的看法。改革中面臨人員編制、辦刊經費、保證刊物質量等難題。要推進改革,應從轉變思想觀念、著力分類推進、變革評價體制、加大經費支持、創新運營模式等方面入手。
社科類學術期刊;改革;對策建議
自新聞出版總署印發《關于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以來,社科類學術期刊界對改革反響強烈。為深入了解有關情況,我們對國內部分社科類學術期刊進行電話調研和對湖南省的部分社科類學術期刊進行實證調研,并對相關問題作了進一步探討和思考。
為掌握一手材料,2013年筆者赴湘潭調研,先后走訪了《湘潭大學學報》(社科版)、《中國韻文學刊》、《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等學術期刊社,接著又在長沙與《湖南大學學報》(社科版)、《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倫理學研究》、《湖南社會科學》、《船山學刊》、《湖湘論壇》、《求索》、《當代教育論壇》、《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科學版)、《長沙大學學報》、《湖南警察學院學報》、《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等13家期刊社的主要負責人座談并聽取了各期刊負責人的寶貴意見。此外,我們還對《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北京大學學報》(社科版)、《學術界》、《理論與現代化》、《江西社會科學》、《東南學術》、《貴州社會科學》等刊物的相關同志進行了電話調研。該次調研共發放調查問卷15份,回收15份。調查問卷的結果統計如表1所示。
問卷結果顯示,大部分社科類學術期刊社對市場化改革持否定態度,但也有近50%的期刊社并不贊成維持現狀。由此可知一定數量的期刊社認為改革有必要,但并不認為改革就必須是市場化。根據調研和座談會情況,對于市場化改革,期刊社的擔憂和否定主要基于三點:一是人員編制身份問題,93%的期刊社個人都不愿意身份轉企;二是社科類學術期刊資金來源一般為財政、主管主辦單位撥款,個別為基金資助,他們認為轉企“斷奶”后期刊資金來源難以有充足保障,尤其是若按政策規定不允許私營資本進入,期刊將難以生存;三是大部分期刊認為轉企后作為學術期刊的質量難以保證。但期刊社對于改革比較統一的意見有如下幾點:一是改革有必要,只有通過改革才能推進社科類學術期刊更好發展;二是刊物學術質量是根本,要通過各種舉措如解決經費、人員編制待遇等問題來穩定并培養高素質的編輯隊伍,提升刊物質量,保證學術品質;三是要對目前的學術評價體制進行配套改革,以此來推動促進學術期刊改革。

表1 調查問卷結果統計
當前湖南省社科類學術期刊改革尚在起步階段,其他省市也大致如此。從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省新聞出版局等主管部門以及期刊的主管主辦單位所做的改革準備情況來看,我省當前社科類學術期刊改革主要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1.納入試點型。目前,《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所在的期刊社已經被省委宣傳部及省新聞出版局確定為試點單位。在試點的過程中,《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所在的師大期刊社已向主管的校領導進行了情況匯報,成立了由校領導任組長的改革領導小組。省新聞出版局也兩度派人到師大調研,了解實際情況,并要求湖南師范大學期刊社盡快呈交改革方案。
2.等待觀望型。由于全國范圍內尚無一家期刊社啟動轉企改制的實質改革,因此,絕大多數期刊均處于等待觀望的狀態,并不主動改革。安徽的某學術期刊曾經被納入第一批改革,但后來由于其編輯部成員多方奔走,最終又改回原來的舊體制。
3.期待被改型。某期刊社反映,他們原來按市場規律運作,發行量在巔峰時期曾達到2萬多份,且為旬刊,市場路線走得比較成功。但現在按領導要求,重點任務是爭取進入CSSCI來源期刊,刊期由原來的一年36期改為現在的6期,發行量急劇萎縮。該期刊期望能進行市場化改革,從而擁有更大的自主權,爭取更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4.形式改制型。某高校將學報并入到其所在高校的出版社,表面上出版社和雜志社均合并成了一家企業,但實際上是“換湯不換藥”,本質仍未作改變,人員、經費等還和原來一樣,出版社社長只管出版社的工作,副社長則只管雜志的工作,分工明確,互不交叉。
社科類學術期刊改革的關鍵是轉企改制。在要求改制的過程中,其面臨的主要難題有:
(一)人員編制問題。按轉企改制的文件要求,現有學術期刊編輯部在進行改革后將成為市場主體——企業;而期刊現有的從業人員也要注銷事業編制身份,轉變成企業編制身份。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一般期刊社的主編或副主編或是所在單位的管理人員,或在高校中是某個教研部門的教授、博導,他們可以相對容易地回到其主辦單位或高校體制中去,從而保留事業編制的身份。調研中發現,一般編輯部高層管理人員的愿望是回歸事業編制身份。真正面臨出路選擇的是年輕編輯,企業化改革會給他們較大壓力。調查了解中,不少年輕編輯已考慮另謀出路。由于轉企改制后,作為企業職工,其福利待遇有較大不確定性;作為期刊,由于要參與市場競爭,經營不善而“關門”也有可能。如此,目前的這種改革方案會遭到絕大部分編輯部工作人員的反對,從而讓改革遭遇極大阻力。對未來預期不穩定,必然導致一大批編輯人員不愿意再留在期刊社,人才流失,后繼乏力,這將對學術期刊乃至整個學術事業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二)辦刊經費問題。由于社科類學術期刊本身具有公益性,具有準公共產品的性質,一般的老百姓對這類期刊沒有太多興趣,因而其發行量都不大,靠發行或者靠廣告都難以維系其經費來源。在轉企改制后,多數的社科類學術期刊將面臨生存困境。在過渡時期,主管主辦單位或許仍會有所投入,但過渡期之后,其經費難以得到充足的保障。作為企業,面對受眾面窄、發行量不大的刊物,多數難以有進行廣告投入的熱情。而按現行規定,向作者收取版面費是不被允許的。退一步講,即使可以向作者收取版面費,那也是因為受現行學術評價體制影響所致,如果以后配套改革中取消博士碩士畢業必須發表論文、評職稱與定職稱級別不再按發文章數量來衡量、課題結題不再強調公開刊物發表論文成果,那么期刊收費的空間必將大大壓縮。
(三)刊物質量問題。進行轉企改制后,由于編輯部的高層管理人員多數將向主辦單位舊體制回歸,年輕編輯人員有不少人將重新擇業,因此會造成編輯隊伍不穩定。隊伍不穩定,必將影響到刊物質量的穩定。在經費出現緊張后,生存成為雜志的第一選擇,質量將會被放在次要位置。經費來源無保障,刊物只能“自謀出路”,尋求“合作”甚至收取版面費將成為刊物經費的主要來源,本來應該以“學術質量”為本的公益屬性被以逐利為本的企業屬性所取代,刊物質量乃至整個學術生態前景都將堪憂。因此,作為轉企改制后的社科類學術期刊,能否堅持以質量謀發展,能否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堅持高質量辦刊,還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長遠地看,改革是必要的。通過改革,也有利于促進社科類學術期刊發展的良性循環,有利于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從現實出發,我們對當前的社科類學術期刊改革提出如下建議:
(一)轉變思想觀念。首先,作為國家的管理機構,對社科類學術期刊的改革要有正確認識與判斷。一方面,社科類學術期刊較為廣泛的存在散小濫現狀,有必要深化改革。但改革是否需要將所有社科類學術期刊一律推向市場,進行轉企改制?轉企改制之后是否就能一舉扭轉當前的現狀?這些問題都需要有更多的考量。另一方面,有一些專業性非常強的期刊,如湖南的《船山學刊》、《倫理學研究》等,進行轉企改制后,要通過純粹的發行或廣告而生存,是不現實的。而從學術發展的角度看,這類刊物是有其存在價值的。其次,作為期刊編輯部的成員也要轉變認識。一方面,不要懼怕改革。改革通常會激發更大的正面效應,提升正能量。一味地懼怕、拒絕、抵制改革的思想也是不對的。要想方設法通過改革,將刊物辦出特色、提高質量、吸引讀者。另一方面,要通過改革,內抓管理,外樹形象,使期刊編輯工作能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讀者。
(二)著力分類推進。在社科類學術期刊改革進程中,一定要做好頂層設計。建議區分不同類型,有所區別地推進改革,而不是搞一刀切。如調研中有的期刊是渴望改革的。建議在改革推進的過程中,堅持自愿原則,根據各期刊社編輯人員的愿望來選擇。熱切期盼或愿意被改成企業的,讓這類刊物先走一步。有條件實施規模化、集團化改革的社科類學術期刊,則出臺相應優惠政策推進其改革。而對純公益性的、改革確有困難而存在又確有必要的刊物,則應當允許其緩改一步。在改革初期,可以省份為單位進行出版資源整合,成立出版集團,減少刊物主辦主管單位;同時以專業學科原則整合,避免千刊一面,適當減少綜合性學術期刊,爭取每個省每個學科都有一個精品期刊和其他少量品牌期刊;兼顧同一出版、主辦單位的刊物組成出版集團進行整合。借鑒圖書出版改革的成功經驗,對刊物進行分類改革,不可能走市場化的、純公益學術性的精品期刊,以國家財政撥款或基金扶持的形式給予資助,并保持事業單位身份不變;可以通過發行或廣告收入而盈利的行業性期刊、讀者受眾較大且自愿轉企的期刊可以考慮轉企,但給予一定優惠政策,如一定期限的免稅等。對于不符合政府公益性出版資助要求,又不可能市場化的刊物,要建立合理的退出機制,尤其是對辦刊經費困難、生存環境惡劣、辦刊質量低下的社科類學術期刊,應通過健全退出機制讓其選擇退出。市場化的期刊則讓市場自行準入和淘汰。
(三)變革評價體制。當前,社科類學術期刊的生存與發展,與社科評價體制有著直接關系。在課題結題、職稱評審、職級評定、學位授予、學科點評估及各類評獎等評價中,社科類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成為重要的衡量指標。尤其在職稱評審、職級評定等涉及社科研究工作者切身利益的評價中,對社科類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進行量化考核,誰發表的論文更多,刊物級別更高,則占據更大的優勢。近幾年,這種以刊評文的傾向導致學術腐敗之風愈演愈烈:一方面作者為了各種目的到所謂重點期刊上發文不擇手段,另一方面刊物為了提高各類評價指標也是想盡辦法,部分刊物在選稿方面以利益為導向喪失底線,學術質量把關成了一句空話,這對學術發展極為有害。期刊改革應與學術評價體制配套改革一并考慮,同時進行。比如職稱評審中嚴格實行代表作制度。2013年湖南省教育廳文件中規定,“論文著作”部分只占總分150分中的20分,即使在社科類學術期刊發表再多文章,在進行成果計算時,與著作一起也只能算20分。這樣,必將改變目前這種學者片面追求發表更多學術論文的價值取向和實際做法。如此一來,一方面可以緩解社科類學術期刊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可緩解社科研究工作者的壓力,將他們解放出來,花更多心思與精力出精品力作而不是“短平快”追求數量上的優勢。另外,社科類學術期刊為提高自身的各類評價,尤其是為了提高引用率,而有片面追求刊發熱點選題的傾向,卻不管這些熱點選題是否有學術價值,是否已經研究透徹,同時對于一些長遠來看非常有意義但并不“時髦”的研究選題卻反應冷淡。因此,要著力推動社科評價體制的改革,改變現有的相關政策規定,引導學者堅持對學術精品的追求。
(四)加大經費支持。從調研的情況來看,社科類學術期刊的經費來源主要是主管主辦單位的支持,獲得財政直接支持和基金資助的為數極少。國家層面目前有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但總數只有200家,且三年才能重新評定一次;教育部有實施“名刊”、“名欄”工程,但資金資助的力度也有限。在對外省調研時了解到,已經有部分省市的社科規劃辦出臺了相應的資助基金,但為數也較少。建議國家層面和省級層面均應加大對社科類學術期刊的資金支持力度,讓進行基礎性研究的社科類學術期刊獲得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如省一級,可由省社科規劃辦(或省社科聯)、省級出版主管部門、教育廳設立基金,專項用于對社科類學術期刊的資助。基金主要由財政撥款組成,也可以多渠道吸納社會資金。基金中的財政來源,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速度按比例逐年提高增長比例。另外,對高校等資金雄厚的社科類學術期刊,所在高校愿意承擔辦刊經費的,可由所在高校繼續支持其辦刊。穩定的經費保障有利于穩定辦刊隊伍,提升辦刊質量,讓刊物編輯安心于編輯工作而無后顧之憂,專注于提升刊物的品質。通過以上途徑,期刊從業人員的待遇問題也就得到了同步解決。人員仍然是事業編制,人員待遇保證不低于改革前,改革后不愿意再留在期刊社的人員妥善安排去向,從而有效減少改革阻力,使改革順利推進。
(五)創新運營模式。從國際視野和學術期刊的長遠發展來看,期刊集約化、規模化和專業化的改革是大勢所趨,如何在保證學術期刊質量品質的前提下適度引入市場機制,整合資源、提升學術期刊的競爭力、影響力是值得思考的核心問題。創新期刊運營模式或許是值得探索的路徑之一,如實行編營分離,這樣可以使期刊專業編輯人員將更多的精力投注到期刊內容的編輯上,對保證期刊學術質量大有裨益,這也是專業化的內在要求。同時通過集約化、規模化的出版銷售渠道節約刊物運營成本,實現期刊社內部從以養人頭為主向通過投入一定事業費用產出高質量的產品的運營機制轉變,并通過進一步強化內部管理,控制成本,提高刊物質量。建議在改革初期,由省級的相關主管部門組織,每個省組建1-3家專門負責經營期刊的公司,這些公司只負責經營,而原來的編輯部則只負責編輯稿件。編營分離的模式可以先進行試點,逐步完善,這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資金進行補貼,尤其是對社科類學術期刊這一塊,需要投入一定的經費支持。
總之,改革所要做的是對現有辦刊資源(人、財、物等物質資源,刊號、辦刊經驗、期刊影響力等非物質資源)進行大面積、跨單位、全方位的重新組合。形成由少量頂級綜合性期刊和大量專業邊界清晰的專業和專題期刊組成的期刊體系,爭取讓每一個專業學術期刊的背后都形成一個活躍的、專業的學術共同體。在布局上,向科研組織力量強大的名校和科研院所、單位及大型出版集團集結;在稿源上,向全世界學者開放,成為名副其實的公共性學術平臺;在編輯隊伍上,形成專業化、職業化的編輯隊伍;在發行渠道上,擁有遍及全球的發行網絡。最終大大提高辦刊集團化、專業化、國際化程度,使原有的分散的辦刊資源能在規模化、集約化之后產生更大的學術影響力、競爭力和社會效益。
(責任編校:陳婷)
Em pirical Research and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s on the Reform of Social Science Academ ic Journals
ZHANG Min,LIU Fe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uanshan Journal,Changsha Hunan 410003,China;Editorial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in Hunan,Changsha Hunan 410003,China)
Several problems,like staffing,costs and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publications exist in the reform.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form,we should change the ideas,promote the classification,change the evaluation system,increase funding support and revise the operation model etc.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journal;reform;countermeasures
G231
A
1008-4681(2014)06-0158-03
2014-06-02
章敏(1983-),女,湖南常德人,湖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船山學刊》助理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期刊編輯學。劉峰(1974-),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湖南社會科學》研究員。研究方向:期刊編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