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穎
《新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與地位”部分有這樣的描述:“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語文素養的重要體現,也是語文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如何通過祖國語言去準確、得體、有效地表達,是語文課的一項重要任務。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雖然教師都知道語文能力培養比語文知識傳授更重要,但操作起來卻很不容易:知識傳授有固定知識點,有常用的教學方法,可以通過考核量化學習結果,只要讓學生了解、熟悉并且記住就算達到目標;能力培養則不然,它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體現于學生在各種場合綜合使用語言的能力,沒有知識點,沒有教學建議和指導并且短時間也難以量化考量。基于這種現狀,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這一任務就具有復雜性、抽象性和綜合性的特點。“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本質可以表述為:利用語言文字的特性和規律去準確、得體有效地表達,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文僅就這一運用能力的評價和培養談一點淺見。
一、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具體體現及評價標準
我們通常說的“語言文字運用”指的是表達,表達分為書面和口頭兩個層面,即“說”和“寫”。根據所表達信息的內容可以分為事實信息、事理信息和情感信息。傳達的事實是否真實、準確,事理是否邏輯清晰有說服力,情感是否有感染力,這些都是表達能力的體現。
我們以事實信息的說和寫為例,在一次看圖說話和寫話的訓練中有如下對話。
教師: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A:有花,有草,有樹,還有一個小男孩在草坪上看書。
學生B:我看到圖上有一叢紅色的鮮花,旁邊是嫩綠的草地,草地上有一棵小樹,樹下有個小男孩在看書。
從傳達事實信息的角度來說,學生A的表達比較單一而且沒有順序,他僅僅使用了一些表達事物概念的詞語,表達了事物的部分性狀。學生B的表達則更加真實、準確,他運用形容詞和方位詞更加豐富和有序地說清了圖畫的內容,表達能力的高下可見一斑。
總的來說,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體現在信息表達的效果上。用語言文字表達的信息越準確,越有說服力,越有感染力,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就越強。因此,結合“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本質和現象,我們可以用以下標準來評價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①是否能夠真實、準確地表達事實和觀點。②是否能夠邏輯清晰、有說服力地表達事理。③是否能夠有感染力地表達情感。
二、課堂上如何強化語言文字運用
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具有綜合性的特點,不能通過專門的課程來實現,但是卻可以通過語文課堂中的細節滲透去強化。小學生思維發展還不成熟,漢語語感的積累還不夠豐富,他們需要大量典范的語言輸入和語言運用的必要指導。
1. 教師語言要具有示范性
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是學生模仿的典范,必須做到評價標準中表達范疇的三個“能夠”。在日常班務管理中,向學生講要求、說通知的時候做到清晰、準確,給學生講故事、說道理時要聲情并茂有理有據,做到有感染力和說服力。教師自身語言能力的提升對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2. 把閱讀與表達結合起來,加強對學生說話的指導和評價
語文課具有綜合性的特征,理解和表達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機統一的,閱讀課不僅教閱讀還要有意識地教學生口頭表達,在日常的語文課上,要重視對學生說話的指導和評價。
我們以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七課《一分鐘》為例。課文寫的是一個關于時間的故事:元元因為多睡了一分鐘,結果錯過了綠燈,沒趕上公交,最后走路上學,遲到了20分鐘。在講到元元十分后悔和難過時,教師要求學生對元元說點什么。孩子們很積極,答案大致有以下幾種:
①元元,你下次可別這樣了。②元元,你后悔也沒用了,事情都已經這樣了。③元元,你就是因為多睡了那一分鐘才這樣的。④元元,你以后要珍惜時間,別睡懶覺了。⑤元元,你別難過了,你是因為多睡了一分鐘才遲到的,下次改正就不會遲到了。
這些回答大體相似,卻有著細微而重要的不同。筆者在聽完以上回答后反問這些孩子:如果你是元元,聽了這些話,你愿意和誰做朋友?沉默一陣后,選擇答案⑤的居多。很明顯,除了基本事實外,我們能從答案⑤中更多地體會到這個孩子對元元表達出的同情和善意。孩子們說不出選擇的理由,但能夠體會到語言中的善意。隨后,筆者對答案⑤進行表揚,并闡明了理由:一是這個回答信息豐富清晰,基本把事件的前因后果說清楚了;二是這個回答包含善意和同情的勸告,而不是高高在上、幸災樂禍的勸誡。語言不僅能表達出事實更能傳遞情感。
通過這次仿真的語言實踐可以看出,教師對學生話語語境和說話的指導與評價,能夠訓練和促進學生更加積極有效地與人溝通。
3. 注意運用漢語本身的特性和規律
同一個例子,我們再來分析:
教師: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A:有花,有草,有樹,還有一個小男孩在草坪上看書。
學生B:我看到圖上有一叢紅色的鮮花,旁邊是嫩綠的草地,草地上有一棵小樹,樹下有個小男孩在看書。
我們認為,學生B的表達更加真實、準確,而事實上,學生B的這種表達也暗合了漢語的語法和語用特性,即語法上重意合不重形合,不注重主謂完整,善用短句,短句之間靠語義的自然邏輯構成語塊;語用上已知信息先于新信息出現。再舉一例:
炮樓里扔出了一顆手榴彈,炸在地上,沒傷著人。
這三個短句言簡意賅,沒有任何關聯詞或者虛詞作為粘合劑,靠語義邏輯自然聯系。
炮樓里扔出了一顆手榴彈,
已知信息 新信息
(手榴彈)炸在地上,
已知信息 新信息
(爆炸)沒傷著人。
已知信息 新信息
漢語這種由已知信息引出新信息的語用結構,表現為現代漢語中大量的流水句,這種流水句與古代漢語一脈相承——
呀!俺向著這迥野悲涼,草已添黃,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蒼,人搠起纓槍,馬負著行裝,車運著糇糧,打獵起圍場。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墻;過宮墻,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螀;泣寒螀,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
——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折【梅花酒】
由此可見,懂得漢語表達的若干規律,并且科學地運用它們對學生的說和寫進行指導,能夠使說話訓練的任務和操作更加明晰。使用這些規律,教師可以更加理性、科學、有章可循地幫助孩子進行漢語語感訓練。
4. 精心設計閱讀課的提問環節,指導學生答問的方式
提問法是閱讀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過對一個一個問題的解答,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發掘文章的內涵和主旨,欣賞優美的詞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逐層推進,回答問題是為理解文本服務。但教師不應該忽視的一點是: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語言實踐活動,學生回答問題是否完整、清晰、具體,直接體現了他的語言運用能力。因此,在設計問題時必須要預設學生可能的回答范圍,在課堂上評價學生的回答時不能單以對錯論英雄,而要以清晰、準確、完整、具體、態度大方等指標去評價。當學生思路混亂,言不達意,語言組織不清晰的時候,教師要及時給予幫助,幫其說清楚,然后讓孩子重復一遍。
5. 善于發現學生優秀的語言文字運用實例
敏銳捕捉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優秀實例,這樣做可以起到樹立榜樣,增強信心的作用,能夠引起全班同學對語言表達的重視。比如說,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用了一個恰當的成語,或者打了個貼切、形象的比方,或者簡短清晰地說清了一個比較復雜的事件和道理等等,這時候,教師一定要及時作出正向的反饋,精彩之處甚至可以讓大家學著他再一起說一遍。
(作者單位:廣州市天河區華景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