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應仙
摘 要:黨的十八大提出,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通過對浙江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現狀、實踐調查,剖析當前全省在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互動機制方面所存在瓶頸問題,闡述如何通過建立“四化”互動機制,來構建“四化一體”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促進農業發展。
關鍵詞:農業經營體系;“四化”;互動機制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9-0027-05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著力促進農民增收,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边@為我們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農業農村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的內涵
家庭承包經營是中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就要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實現“兩個轉變”:在“分”的層次上,家庭經營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方向轉變,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著力提高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在“統”的層次上,統一經營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方向轉變,發展集體經濟,增強集體組織服務功能,培育農民新型合作組織,發展各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緊密型的利益聯結體,著力提高農業組織化、社會化程度。
集約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作了精辟的論述,集約化增長是主要依靠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而實現的增長。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集約化是指以較多的資金、科技或勞動的投入,獲取較多的產出,并獲取較高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這些論述闡明了集約化是轉變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發展現代農業,實現低投入高產出、繁榮農村經濟的必由之路,核心是轉變投入的要素內容,把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放在首位,關鍵是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優質化,基礎是適度的經營規模??v觀世界各個經濟發達國家的農業產業發展歷史,盡管它的自然、社會和經濟條件各有不同,但隨著農業的發展,最終都走上集約經營之路。
專業化,指某一經濟單位專門從事一種及與之相關品種的生產經營活動,從而建設更加合理的生產和分工體系,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它是農業社會分工加深、經濟聯系加強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歷史過程和重要標志。
組織化,指相對于分散的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一種集中,相對于有限的資源分散使用的一種整合,相對于單個的農業生產經營者進入社會化大市場的一種拓展。實踐中,就是將各種組織制度特別是經濟組織制度,引入到農業各產業發展和各生產經營環節中來,即把分散的小農組織起來,構造有規模、有組織、有科學管理的合作形態,將有限的勞力、土地、資金、技術“四要素”按數量和結構有機組合起來,發揮資源組合的最大效能,形成現實生產力,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以應對日漸激烈的農業市場競爭。它在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起基礎性作用。
社會化,指在社會分工擴大和農業生產專業化的基礎上,轉變農業生產與發展方式,將原本孤立、封閉、自給型的體系轉變為分工細密、協作廣泛、開放型的經營性體系。
二、浙江省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現狀與問題剖析
近年來,浙江省始終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方向,積極推進農業經營體系建設,表現在以農村土地流轉為載體,以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為抓手,提高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水平;以特色產業發展為主導,以品牌農業打造為途徑,提高農業專業化發展水平;以培育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重點,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以科技推廣為基礎,以農產品質量監管為手段,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但調研發現,如何通過建立“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互動機制,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構建“四化一體”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目標,還面臨著許多需要盡快著力解決的瓶頸問題。
(一)農用土地流轉困難,阻礙農業集約化生產
浙江人多地少,941萬農戶戶均承包面積僅2.1畝,而且不一定連片。這種分散化、小面積的土地給農業經營帶來了諸多問題,同時浙江省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量位居全國前列,對土地的依懶性相對較小,農民不會為了這點土地去鉆研技術、購買設備、精心經營。農民理應更愿意流轉土地,讓一心從事農業經營者集中土地、形成規模,實現集約化、專業化生產來提高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但現實并非如此,諸多的矛盾影響了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更阻礙了集約化的進程。
1.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的矛盾。隨著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持續轉移,到2013年底,全省農村勞動力70%已轉移到二、三產業,但由于農民因期盼土地的高收入和怕生活后顧之憂,“怕流出”的顧慮較重,全省土地流轉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40%,流出土地的農戶只占全省家庭承包經營農戶的35.6%。因此,一方面農業勞動力呈現老齡化、婦女化、低文化趨勢和結構性短缺,另一方面農戶土地不肯流轉、土地規模小,兼業化、勞動生產率低下,制約了全省農業的規?;?、集約化經營。
2.流轉期限短和農業需要長遠投入的矛盾。據統計,土地流轉期限在五年以下的占69.7%。過短的流轉期,使農業主體不敢在土地、農業設施上加大投入,缺乏長遠發展的考慮,直接影響農業發展。
3.土地自發流轉和長期穩定經營的矛盾。據調查,全省自發流轉額比例高達61.5%,這種土地流轉往往具有隨意性,且因流轉手續不完備而產生承包糾紛,出現終止流轉、經營期不穩定、承包者不敢大投入等情況,影響了承包者的合法合理利益,也影響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4.土地流轉交易成本和經營主體利益的矛盾。土地租金的連年上漲,土地流轉費用不斷提高。據調查,蕭山區土地流轉的最高價格(每畝每年,下同)高達2 000多元,嘉善縣的土地租金也突破1 000元,欠發達地區如景寧縣,其土地租金也已接近1 000元;此外,不少地方土地流轉合同每年一簽或三年一簽,而且簽訂合同只能挨家挨戶地與散戶討論協商而提高了費用,上虞縣的種糧大戶陳富根就直言在與農戶的談判中面臨巨額的交易成本。高額土地流轉費使經營主體尤其是糧食種植經大戶或合作社的收益增加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同時當前流轉過程中的中介、訊息和糾紛處理等社會化服務滯后,流轉合同不規劃,導致土地流轉利益糾紛時有發生,既打消經營大戶或合作社的集約化生產的積極性,又動搖了農戶土地流轉信心。endprint
(二)個體分散經營模式,阻礙農業專業化進程
農戶家庭模式分散經營且土地流轉困難,農業發展中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制約了農業集中型生產、專業化經營進程。
1.個體農民傳統生產方式與農業專業化生產的矛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重塑了農村經濟組織的微觀基礎,但“均田制”使得農民傳統 “小而全”的生產方式得以延續,他們在有限的土地上經營自己所需的多種作物,無條件開展專業化生產,無法提高生產效率,更無法享受專業分工所能帶來的好處。
2.個體農民小農經濟模式與農業市場化經營的矛盾。土地承包到戶后,農業主體分散,農民成了獨立的生產經營者,他們單打獨斗,小而全經營,經濟實力脆弱。在發展市場農業的進程中,他們市場預測能力差,跟風模仿生產,形成“擴散型蛛網”,無法應對諸如自然、技術和政策等帶來的風險,更無法應對難以預測的市場風險、強大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變幻莫測的需求變化。
3.個體農民小型分散經營與農業現代化目標的矛盾。個體農戶 “小散型”的生產模式缺乏采用現代技術的基礎條件,無法吸納現代科技的內在動力,更不利于現代管理方法的應用和專業化、組織化程度的提高,致使現代管理效應和規模效益難以實現。
(三)農業經營體制不全,阻礙農業組織化建設
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建設為農業生產與市場經濟接軌提供了有效的路徑。但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還處在數量少、規模小、體制機制不完善的初級發展階段,他們勢單力薄,方式落后,阻擋組織化建設的步伐,更難像工業企業一樣,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1.農戶、龍頭、基地之間缺少一種科學規范的“組織鏈”,形不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龍頭企業對農戶、對基地沒有作出保護其利益的承諾,農戶和基地也沒有對企業生產經營承擔應盡的責任,企業與農民之間的經濟聯系只是簡單的市場自由買賣關系,沒有建立有效的合同約束機制,農民沒有穩定的市場和收入,得不到實惠;而企業沒有穩定的資源供應來源,起不到龍頭帶動作用。
2.農業收益輕易被三產業所掠取。一般而言,“小而全”、“小而散”的農戶家庭經營難以實現有效組織,難以聯合起來與組織化程度較高、在農業產業鏈中居于壟斷地位的工商資本(包括服務業企業)抗衡。農產品的第一買主往往在一體化系統中處于支配地位,初級農產品價格水平的高低就取決于一體化組織的利益分配機制,歸根到底取決于農戶的交涉能力。個體農民的文化、智力、市場經驗、聚合性等因素都反映了其談判交涉能力的弱小,農戶在農產品市場競爭和價格決定中陷入“被動接受”的地位,農民無法有效保障自身利益,既不可能建設合理的農業組織,開展組織化管理,也將導致各種已建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的短命。
(四)體系不健政策缺失,阻礙農業社會化服務
伴隨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分工、社會化協作轉變,對農業社會化服務提出了強烈需求,近年來,全省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然而,社會化程度低的問題依然存在。
1.直接服務部門缺少,服務質量不好。為農業服務的公益性機構體制不順、機制不活、人才隊伍不穩、財政保障不足、服務手段落后等問題依然存在。農業服務仍然主要依賴農業部門,但農業服務機構管理體制混亂,機構職能不清,推廣經費足,農技服務隊伍人員素質較低、知識斷層老化,積極性不同,無法滿足農業規?;?、專業化、市場化發展過程中所必須的諸如技術、營銷、貸款、批文、證照、協議、配套等的基本需要,土地、金融、保險、科研院所等直接服務不足,主要反映在農業生產設施使用難、銀行貸款難、保險水平低,科研成果轉化率低。
2.農業服務協調性差、服務效率不高。縣級農業服務機構不同專業分屬不同的部門領導,部門條塊分割,自上而下的技術、信息、物資、資金、供銷等方面的服務都是沿著各自獨立的系統與農業生產領域發生聯系,非常分散,相互協作配合不夠,降低了農業服務機構的工作效率。
3.為農服務意識缺乏,服務供給不足。農業龍頭企業開展全面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意識不強、服務供給不足;針對企業所開展社會化服務的政策缺位、資金短缺問題突出,表現為政府的如政策扶持、資金補助或貼息貸款等相關優惠政策并沒有落到實處,企業在收購農產品過程中,因較多的現金交易而使企業經常陷入流動資金無法周轉的困境。
三、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四化”互動機制建設和浙江的實踐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集約化生產是目標,專業化管理是手段,組織化經營是路徑,社會化服務是保障。集約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的必由之路,實現農業集約化,需要提高農業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服務水平;推進農業專業化,又有賴于組織化和社會化成熟度的支撐;而組織化水平的提高,則不僅對專業化和社會化提出更高要求,也對其發展形成極大助力;社會化不僅是專業化組織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成果,也是其重要保障。因此,在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必須通過建立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的互動機制,形成一個“四化”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互動促進的有機整體。
(一)建立“四化”互動機制的原則
建立“四化”互動機制,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必須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以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圍繞現代農業建設,探索和創新適度規模經營,逐步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為骨干,以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為紐帶,以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保障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進農業技術進步和創新,不斷提升農產品的品牌效應和質量安全水平,帶動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加。鑒于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和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階段,在建立“四化”互動機制、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過程中,應該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原則。糧食是攸關國計民生的特殊商品和重要戰略物資,是社會和諧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石。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無論是投入要素集約化、生產過程專業化水平的提高,還是經營主體組織化、服務體系社會化的提升,都要絕對保證對耕地資源和水資源的有效保護,確保糧食產量的穩定增長,滿足中國城鄉居民的糧食需求。endprint
2.農業經營體系創新原則。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在一起是農業獨有的特點,這一特點也就決定了勞動在農產品中所包括的效用或勞動成本很難度量,勞動監督比較困難。因此,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要有利于化解農業風險;促進農業集約化、專業化發展,要有利于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提升組織化、社會化程度,要有利于培養職業農民、解決農業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問題。這是實現農業轉型升級、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3.農民土地權益保護原則。土地既是農業生產的基本要素,也是農民生計的保障基礎。維護農民土地財產權益,是保證農民生存的基石,是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不論是集約化、專業化的過程,還是組織化、社會化的過程,凡涉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入股和抵押、擔保,都是農民土地財產權益實現的過程,必須做到依法、有償、自愿,流轉過程要手續簡便、服務到位,確保農地農用以及讓土地承包經營者實現土地財產權益或分享土地增值的紅利。
4.“三農”綜合改革協調原則。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要充分結合區域經濟發展要求,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并與“三農”領域重大改革,如農村土地管理、戶籍管理、行政管理、財稅管理、金融保險、社會保障等制度改革相協調。
(二)建立集約化生產機制,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以集約化生產為目標,首先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維護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切實保護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利,建立土地規范有序流轉機制和配套制度,大力開展宣傳引導工作,消除農民后顧之憂,積極推進土地流轉。浙江各地為破解土地流轉成本持續走高、期限趨短、流轉難度大的困局,通過探索土地流轉機制、創新土地流轉模式和廣泛宣傳,逐步使農民理解并支持土地向種養能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大戶等流轉集中,穩步提高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的比重,促進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例如,長興縣按照“政府引導、市場調節、農民自愿、依法有償”的原則,創新建立了“土地委托流轉”機制,推進了農民土地的流轉,到2013年底,全縣土地流轉總面積42.03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64.62%,其中委托流轉總面積23.12萬畝,占流轉總面積的56%,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水平;紹興市探索組建的“股份合作社”模式,引導農民土地入股流轉,全市已建立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87家,入股農戶3.98萬戶,入股土地6.56萬畝,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組織形式;仙居縣探索創立“股份合作農場”模式,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今年1月創建了全省首家農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的“土地入股+企業管理+農民分紅”集體性質的股份合作農場——新合股份合作農場,成為探索土地規模經營、推進農業集約化發展、實現農民增收的新模式。
調研發現,在規范有效的土地流轉機制作用下,全省出現了土地流轉的大好勢頭,經營主體的經營規模越來越大,如江山和蕭山分別出現了2 500畝和1 500畝種糧大戶,新型的農業經營體系展現了良好的前景。
(三)建立專業化管理機制,大力發展特色主導產業,突出創建農業品牌體系
專業化是指做大、做強產業,在某個合適的優質區域,形成專業化生產,統一生產標準、經營手段、技術服務。建立專業化管理機制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強力手段。
1.建立大力推進特色主導產業發展機制。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統籌規劃,建立專業化發展機制,大力促進地區特色產業體系建設,堅持數量、質量、結構、效益相統一,面向市場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和農業綜合效益。在堅定不移地穩定糧油產業基礎上,一是要強打傳統特色產業發展之牌,做大做強林果、山珍、海鮮水產等浙江傳統特色產業;二是要強行主導產業(特色、精品農業)發展之路;三是強助設施農業、循環農業、都市農業、休閑農業、生態農業等發展之力。如杭州蕭山區圍繞發展“五大農業”(總部農業、強隊農業、精品農業、休閑農業和服務農業),重點實施“五大工程”,培育“五大區域公共品牌”(蘿卜干、白對蝦、生豬、甲魚、花木),促進蕭山傳統特色農業的現代化、產業化進程;三門縣已經基本形成以糧食、瓜菜、水產、禽蛋、水果為主導的具有三門灣特色的農業產業布局,精品水產、優質糧食和特色瓜菜三大主導產業的優勢尤其凸顯;上虞市形成蔬菜、水產、花卉、茶果、畜禽等五大特色產業,2011年實現總產值42億元,占全市農業產值約75%;景寧注重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逐步形成了“茶、竹、菌、藥、菜”等五大主導產業,全力提升了農業專業化水平。這些特色、主導產業、精品農業的發展,自然地形成了當地農業專業化管理的規范機制,有效地推進了農業專業化管理水平,迅速地壯大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穩固地搭建了浙江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構建的平臺。
2.建立積極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制度。根據各地特色主導產業為依托,穩定提高傳統特色品牌產品品質,加強農產品生產安全監管,推行農產品名牌、無公害、綠色、有機等認證體系建設與完善,提高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品種、數量的比例,在此基礎上,以地理標志商標為抓手,整合資源,推進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集群化打造農產品的“浙江品牌”。近年來,浙江省以農產品地理標志商標為抓手,大力推進農產品區域品牌的注冊、運作、管理和專用權保護等工作,先后樹立了“十大地理標志領軍品牌”、“十大農業品牌創新先鋒”的引路先鋒,煥發了善璉湖筆、龍泉青瓷、金華火腿等一大批歷史品牌傳承發展的勃勃生機,涌現出了“安吉白茶”、“仙居楊梅”、“三杯香”茶、三門青蟹等一系列“名特優”農產品品牌商標,全省目前共有農產品注冊商標8.3萬件,其中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64件,居全國第三位。通過打造名牌商標,提升了農產品的市場價值,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實現了富農強農的根本目標。
(四)建立社會化服務機制,強化政府公益服務體系,積極扶持市場服務體系endprint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支撐,是實現農業生產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的根本保障。因此,通過建立創新社會化服務機制,為農業生產提供全方位服務,把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變為千家萬戶相互聯結、共同行動的合作生產、聯合經營,實現小規模經營與大市場有效對接,大幅度降低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
1.強化公益性為主導的多元化農業服務體系。政府創辦的公益性服務體系在為農業服務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涉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等多個領域,包含農業科技、生產、基礎設施、農村經營管理、農產品營銷、農村金融、信息、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多方面的服務體系,它既是相對獨立的農業服務體系,同時又融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各個領域,分屬于不同的行政部門主管。因此,公益性的農業服務體系需要充分發揮黨、政有關部門在農業服務體系中的組織領導作用,創新完善服務機制體制,把權力與責任緊密聯系起來,既要明晰部門職責,也要加強各部門的相互協作,整合公共資源,提高利用效率,協同服務,將農業生產經營所需的各項內容、各個環節的服務緊密結合起來。
2.積極扶持市場化、經營性農業生產服務體系。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土地翻耕、播種、灌溉、病蟲害防治、收割、加工、流通等所需的大量服務都可以通過市場化運作完成。近幾來發展成長起來的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也是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隨著農業市場化、國際化、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這些農業生產服務組織,也需要通過政府的扶持政策來幫助和促進其企業化發展、市場化運作和規范化服務,積極引導它們融合到產業化合作服務經營體系中去,充分發揮其機制優勢,充分發揮其功能更全、服務更優級的作用。如通過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幫助種植養殖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業生產服務的組織規模和效益等。
(五)建立組織化經營機制,加快構建現代市場體系,創新農業經營聯結體系
以組織化經營為路徑,研究構建農業市場化體系及其運行機制,以市場為龍頭,把分散的個體小農組織起來,將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有機聯結起來,構造有規模、有組織、實施科學管理的合作形態,以應對日漸激烈的全球農業市場競爭。
1.大力培育農產品營銷主體。依托當地主導優勢特色產業,深入推進以農批市場為龍頭,以農貿市場、電子商務、社區直銷店、展銷中心、購銷公司、生鮮超市為主體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全省系統已發展各類農產品流通主體1 246家。
2.加快推進農產品營銷市場建設。一是全省供銷社系統要加強農產品營銷作為履行為農服務宗旨的重中之重,舉系統之力全力推進,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二是加快推進縣級大型農產品市場建設,重點建設規模大、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縣級區域性產地和銷地交易中心市場,扶持建設一批設施先進、特色突出、功能完善、交易規范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構建起統一的市場網絡,積極發揮在農產品市場流通中價格形成、信息傳遞和產品集散的重要作用,實現貨暢其流;三是積極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農產品物流業,積極培育和完善農產品物流主體,加強農產品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升級改造,落實農產品批發市場用地等扶持政策,搭建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發展農產品大市場大流通。國際經驗表明,發展農產品物流有助于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業現代化。
3.扎實推進農產品產銷對接。一是加強農超對接,全省系統有575 家專業合作社、農產品企業進行了農超對接,合作超市達260家,預計今年農超采購額將達14億元。二是深化農校對接,2013年農業部門與省高校后勤協會聯合舉辦了農校對接洽談會,全省有9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省內264所學校達成了農產品配送意向,年配送金額達2億多元。三是推進與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農產品生產企業、酒店、機關食堂的對接。
4.大力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以“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政府部門要加大投入,加強農村信息化基礎建設,不斷地加大對農民的教育,轉變農民的意識,加大電子商務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不斷壯大人才隊伍,整合區域性產品,建立健全物流體系,針對不同消費者的需求研發合適的電子商務平臺和配送模式,循序漸進,穩步改進,加快建設適合各地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銷模式。
5.鼓勵農民組建多種形式的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領辦、參股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大培訓力度,規范內部管理,健全運行機制,落實優惠政策,加大資金扶持,拓展發展空間,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如蕭山區383家合作社,合作社社員有10 091戶(含非農業社員264戶,企業單位成員78戶),建立了各類基地17.58萬畝,帶動農戶9.8萬戶;三門縣92家農業龍頭企業,2011年實現產值13億元,銷售收入11億元,聯結基地13.5萬畝,帶動農戶5.6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358家,入社農戶7 786戶,帶動農戶3.48萬戶;嘉善縣2011年36家縣級以上龍頭企業年總產值為30.5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62.77%,帶動農戶8.6萬戶。合作社入社農戶5 291戶,帶動農戶3.7萬戶,全縣的種植大戶總承包面積達12萬余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四分之一左右。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需要培育充滿活力、富有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引領有效、支撐得力、功能齊全、服務優質、反應迅捷、收費合理、網絡發展的現代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鏈接高效的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按照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要求加快制度創新和政策創新,形成“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互動機制,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建設具有浙江特色、高效生態、優質安全、經營集約、功能多元、發展持續的現代農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