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宇
1999年,章明從法國歸國,立即投入到新天地的改造設計中。從新天地開始,章明就和改造老房子結下了不解之緣。北站社區文化中心、上海敬業中學、上海青浦建交委辦公樓、上海鞋釘廠改造(原作設計工作室)、同濟規劃大廈,特別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成功改造,讓章明在改造建筑的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并屢獲殊榮:第七屆中國建筑學會青年建筑師獎,第二屆全球華人青年建筑師獎,作為杰出建筑師入選“1949-2009新中國新建筑,六十年60人”……
現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筑系副主任的他對于老建筑改造情有獨鐘,他覺得城市發展是一種斷層積累,就像底片疊加,老建筑給我們留下那些歷史的影像,成為文化的載體,而建筑師的介入,就是讓這城市,多一些歷史的積淀,多一些詩意,實現一種改造的詩學。

《新民周刊》:老建筑的“建筑再生”,有著怎樣的改造策略?
章明:建筑師對待不同的舊建筑會采取不同的改造策略。要了解“建筑再生”的分類,首先要了解老建筑的分類。第一類,我們稱之為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市有二百多處掛了“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其保護就應按照《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規定。第二類是優秀歷史建筑(或稱“歷史風貌建筑”),還沒有到文物的級別,但也具歷史和文化的特性,有建筑藝術特色,像上海很多花園洋房和舊里新里,以及其他一些保留下來的公共建筑和產業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商鋪,廠房等。第三類是指更大范圍內的,我們稱作一般性的普遍性的沒有掛牌的“既有建筑”。關于這類建筑的改造在2011年時曾經有課題進行過專門研究:《關于既有建筑的評定標準和改造規范》,大量的工業遺產建筑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針對不同類型的舊建筑,我們對它們所采取的改造策略也不一樣。對于優秀歷史建筑,尤其是文物保護建筑,原則上都要采取保護性改造的策略。對于一般性的既有建筑,改造前也要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有兩種改造模式,一種模式叫再生性改造的策略,另一種叫做批判性改造的策略,兩者的態度是不同的。再生性改造偏保護一些,雖然不要求完全像對待保護建筑一樣,但還是要盡可能地尊重它的原貌,尊重外立面和內部的空間特色,尊重一些特征性的元素,包括裝飾、比例、色彩等等。再生性改造策略,實際上是挖掘改造建筑當中最有價值的內容,比方說它是空間有特色,還是說它外立面的某一個點有特色,抑或它整個比例關系有特色,把它最有特色的地方挖掘出來,然后再對這個部分進行傳承和演繹,其他部分,不符合現在使用功能需求的,不再具有美學價值的,就可以做一些比較大的變動。這個變動不能太大,還是應該比較有節制、比較謹慎的,但是有可能會換掉一些材料,比方說我們設計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就是采取了再生性改造的策略,它以前是南市發電廠,屬于工業建筑,它的一些特征性的元素:比例關系、體量、空間特征、結構特點,我們都進行了保留。但是它原來畢竟是一個工業建筑廠房,漏風、漏雨、漏光,所以我們把它的外立面全部進行了置換,我們換了與原外維護表皮顏色比較接近的、但是全新、能達到現在新的節能環保要求的外部圍護體系。
《新民周刊》:你改造的北站社區文化中心,改造前和改造后,立面變化很大,這是怎么考慮的?如何對建筑進行改造前的預評估?

章明:北站社區文化中心,前身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教學樓,改造前有很多單位在里面辦公,呈現出比較混亂的狀態。從我們的評估來看,是比較普通的一般類既有建筑,真正有價值的部分恐怕更多的還是結構上的價值,本身的美學價值、情感價值、生態價值、技術價值,而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相對來說比較低。基于此,我們所采取的策略是批判性改造策略,讓它煥然一新。所以,它的外立面改變就非常大,它只是利用了原有的結構,但是最后變成了一個滿足新的使用功能的建筑,從一個教學樓變成了一個社區服務中心,整個建筑也以一種新的形象示人,成為城市當中延續了城市肌理又以嶄新面貌呈現的建筑。所以,我覺得,不同的建筑類型,我們改造的狀態是不一樣的。就算是對于一般既有建筑的改造,也可能采取再生性的改造策略,也可能采用批判性的改造策略。這兩種改造的力度不一樣,或者我們以設計師來說,控制的力度是不一樣的,關鍵取決于對它進行的價值評估。
從哪些方面進行價值評估呢?基本上有以下六個方面:一是它的歷史價值,二是社會情感價值,那里曾經發生的值得紀念的事件使建筑成為一種記憶的載體,所以我們對這種情感載體的改造就要小心翼翼了。一旦改造得面目全非,這個記憶的載體就沒有了,也就是說這個建筑沒有辦法再承擔情感載體的作用了。第三,就是藝術審美的價值,比方說,這個建筑它曾經代表著一個年代的建筑特點,曾經代表了那個年代的設計水準和特征,或者是人們對它的審美認同,那么也要尊重那個時代的人們對它的認同。第四,就是生態環境的價值,也就是它對這個城市環境的貢獻。這種貢獻應該讓它繼續發揮。第五是經濟利用的價值,就是它的壽命,包括它的結構穩定性、安全性。第六個方面是科學技術的價值。建筑的結構構造、結構方式,或者說一些生態處理手段上有沒有它的技術價值,如果有,我們覺得也是值得尊重和保護的。所以,從這六大方面進行評估之后,我們才決定采取哪一種方式去對待老建筑。像南市發電廠主廠房的改造,我們改完以后,老工人們回來,看到巨大的發電廠主廠房還在,他們的記憶都還在,真的很感動。
《新民周刊》:保護性改造的目標是什么?
章明:對待文物保護建筑當然會采取保護性改造策略,但并不是說一定是掛牌的建筑才采用這個策略,還是要看評估的結果。那么保護性改造的目標是什么呢?就是最大限度地還原和強化這一建筑的歷史地位,并且能夠延續它的文化影響。這是我們所期望的。再生性改造,主要針對的對象是綜合價值比較高、但歸屬于一般性的既有建筑,改造的目標就是通過適度、有節制的干預,改善它的使用效能,拓展它的文化影響。endprint
而按照剛才的六大價值評估下來綜合價值一般、沒有太大的歷史、文化和美學價值,僅僅有一些經濟使用上的價值的建筑,我們就對其采取批判性改造的策略。目標就是維護其原有結構的體系,但是重新改變它內部的功能和文化藝術的定位,進行一個全方位的改造。
總體而言,老房子是城市發展的見證,也是城市發展過程中歷史文化的載體。所以,對待老房子,雖然評估下來價值不一樣,但是我們還是希望采用一種尊重的姿態去做這件事。無非是在尊重的前提下,改造的手段手法、改造的力度,改造的全面性,包括改造所采用的施工工藝,可能會是不一樣的。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城市的發展是一個底片互相疊加的模式,而不是一張照片覆蓋另一張照片的模式。所以,不斷對老房子進行改造、優化,對環境品質進行提升,城市就一點點地承載著過去,服務著當下,面向著未來。如果簡單地摧枯拉朽地把一片片舊城區整個拆除,這樣反而沒有了原來城市所有的那種氛圍、文化和氣息。我相信建筑師未來有一個大的職業發展方向,就是對老建筑的改造設計。

《新民周刊》: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關注老建筑的改造?近年來國內越來越多的老建筑開始被改造,你覺得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風潮?
章明:我們原作設計工作室在1998年以前就開始關注老建筑的改造,我們在這方面起步還是比較早的。我覺得老建筑被改造也是一個必然,有很多的動因在,第一個是整個城市產業結構調整所導致的。產業結構調整讓很多工業廠房或者一些居住功能發生了改變,它不再適應現在的需求,它不再適應現在人們新的生活方式的要求了,不再符合現在城市對它環境品質的要求了,這些都是其自身內在和外在調整的一些動因。第二,就是制度和政策的建設。比方說我剛才談到的優秀歷史建筑,上海多年來不斷在通過立法,做這些保護優秀歷史建筑的保護和修繕工作:一是風貌保護區的劃分,二是對于一些優秀歷史建筑保護的規范和規則制定。政府也好,學者也好,都越來越重視了。有些建筑,把它拆了,就徹底沒有了,對它改造就等于在延續它的壽命,這個建筑和環境所承載的情感也能夠延續下去。這就是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的,而不是粗暴的、摧枯拉朽的、毀滅的發展模式。
建筑改造和裝修是兩個概念。建筑改造有一個大的前提和概念,就是它實際上往往對這個建筑進行了結構上的加固以滿足新的使用要求的安全性和新的抗震規范的要求,包括節能環保上的重新改造。它的壽命是從設計改造之后重新開始計算的,這也是跟裝修完全不一樣的。
《新民周刊》:改造的造價比重建會節省多少?
章明:這要看情況。改造的項目不像新建,新建項目相對比較清晰,整個的建設成本基本不會差異太大,可能有些結構形式、技術標準、技術要求、建筑材料不一樣,它相對來說是可控的。但是改造項目呢,可以很便宜,也可以很貴。因為在改造過程中,它會有很多的矛盾要處理,當然還有可能就是改造后的建筑要達到新的抗震要求,達到新的環保要求,這部分投入會比較大。改造造價也要視改造建筑本身的條件而言,如果這個建筑的本身條件非常好,那么它的投資又會很低;如果這個條件非常差,你要做的工作又非常多,那么它的投入量又會比較大。
《新民周刊》:現在國內老建筑的改造后主要都是改建為創意園區,國外的狀況是什么樣的?
章明:老建筑改造為創意園區的現象比較普遍,當然也有大量的老建筑,比如外灘那些老建筑,改造成了金融辦公和酒店商店。我國出于產業功能調整所導致的改造比較常見,因為建筑的功能確實改變了。但是對于普通的的既有建筑的改造,包括辦公功能、教育功能、娛樂功能等,現在看起來相對來說動作小一些。像新天地、思南公館,一定需要有大規模的商業資本進入之后,才有可能進行比較大的改造。但是像其他的歐洲國家,改造涉及各種建筑類型,有一定的自發意識在里面,也有一定的社區意識在里面,社區更新是作為一種很常態化的工作在做的。上海有很多花園洋房,里面的居住結構太復雜,整個要改造的難度很大,但是這些區域都需要有組織有系統的改造,當然有些產權明晰的,他可能自己會自發地做一些改造,但是政府怎么協調控制是個問題,他是不是真正請到了有經驗的設計師來做都未必,我個人覺得還是需要有政府、社區的推動力。光是靠自發性的改造還是不現實的。
《新民周刊》:過去的十年是一個建筑大躍進的時代,也是房地產的黃金時代,你覺得一個建筑師在這樣的時代應該更多考慮什么?
章明:這個“大躍進”的時代,有它的歷史時機和歷史要求,這么多的問題要快速解決,這么多的人均居住面積要求指標在快速提升,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對城市建設量的需求等等,的確有其社會發展的背景和特點。但經過了這么一段時間之后,我認為我們建筑師,不僅是我,我們這一代都在反思,都在思考,我們對于我們的城市該怎么樣去善待它?不能再采用一些簡單粗暴的方法了,而是應該懷著對城市歷史文脈的責任感去呵護它,讓它煥發新的生命,煥發新的魅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