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秋軼


儒學處于魂不附體的狀態
《瞭望東方周刊》:就你的觀察,目前中國農村是一個什么現狀?
趙法生: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擺脫了饑餓,但進入21世紀以后,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不僅表現在經濟方面,更表現在其他方面,比如教育水平差距等。
我們所調查的鄉村已經沒有了高中,初中也在減少,這大大提高了就學成本,并迫使那些不具備進城條件的農民也拼命向城里轉移。大規模撤并鄉村學校是未經民主科學決策的一次嚴重失誤,它加劇了鄉村的凋敝和城鄉的失衡。
大量村民拋棄鄉土涌入城市,其中有不少人并沒有在城市謀生的技能,這又加劇了鄉村的空心化,成為一個老弱病殘的留守世界。另外,鄉村社會風氣下滑,刑事案件發生率上升,環境污染有后來居上超過城市的趨勢。
總起來說,目前鄉村面臨價值真空、治理紊亂和生態危機三方面問題。這三方面關系到人與心靈、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如果沒有有效的應對舉措,就有可能演化為一場鄉村治理的全面社會危機。
《瞭望東方周刊》:目前,農民最大的困惑在哪里?
趙法生:那些皈依了基督教或者其他宗教的村民已經沒有了困惑,他們一心信靠耶穌,向往天國,對于現實也不抱希望。那些還沒有皈依宗教的村民最感嘆世風日下,比如認錢不認人,不孝敬老人問題等。
《瞭望東方周刊》:在農村,是否有儒學與基督教爭聽眾的局面?
趙法生:孔子故里的家庭基督教會發展很快。不遠處有一座能容納三五百人的基督教堂,略遠處還有一座,能夠容納2000人。
目前的農村還談不上儒家與基督教爭奪信徒的問題?;浇淌菄栏竦闹贫然诮?,從信仰到傳教都有一整套建制化體系,還有圣徒意識和傳教熱情。而儒家傳統的傳播體系已經被破壞,比如過去的宗祠、家廟等,在北方尤其如此。
儒家現在的生存狀態其實是一些生活習俗,自身處于魂不附體的狀態。
儒家文化的根在鄉村
《瞭望東方周刊》:孝悌、友愛這些道理,農民本來是不懂的嗎?還是只是道德水準在滑坡?
趙法生:孝悌、友愛等人生道理,許多農民至今還知道。但傳統的鄉村有一套完整的教化體系,有私塾、宗祠、族長、鄉紳和家教系統,這一系統是鄉村道德養成和自治秩序的基礎,可是今天,這一基礎已經不存在了,所以一些遺存的道德思想碎片也就無濟于事了。
鄉村儒學,目標就是要在國學教育中斷一百年后的今天,重建儒學在鄉村的教化體系,重建鄉村的人生信仰和價值系統,為鄉土文明的重建提供人倫道德基礎。
《瞭望東方周刊》:鄉土社會重建的關鍵是什么?
趙法生:目前,鄉村精神文明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鄉村社會所依賴的儒家教化已被打倒,但現代化的鄉村組織體系尚未實現。道德困境與治理困境俱來,促使我們重新反思儒家文化對于鄉土文明的意義。儒家道德中有一些基本的人倫規范,如孝悌誠信、禮義廉恥,不但不與現代化沖突,反而是現代化的必要基礎。
鄉土文明重建的關鍵因素有兩個:一是文化重建,一個是向法治文明轉型,即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單一方面都不能竟其全功。
《瞭望東方周刊》:從農村入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的恰當路徑?
趙法生:梁漱溟80年前指出,中國鄉村最大的問題是文化破壞和倫理失調,所以他意圖通過文化重建來振興鄉村。我們所以首先從鄉村儒學開始,是因為鄉村的文化衰落最嚴重,尤其是孝道的破壞使得眾多老人處于老無所依的狀態,這里對于傳統文化復興的要求最急迫。儒家文化的根在鄉村,老子曰“歸根復命”,儒學這棵歷史巨樹的復活也應該從其根部的復活入手。
自由平等和長幼有序并不矛盾
《瞭望東方周刊》:儒家文化對當今社會有什么作用,它能解決什么?
趙法生: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釋道為內涵,所謂三教合一,又以儒家為主體。儒學是修身之道,修身的目標是成就君子人格;核心思想是“仁”,基本道德是“仁義禮智信”。
現代大儒牟宗三說儒學是生命的學問,能啟發和培育人的內在精神生命??梢哉f,儒學的五倫和五常維系著中華民族的道德底線,這又是一個民族的生命線。
傳統儒家敬奉的對象是“天地君親師”,辛亥革命以后帝制被推翻,有學者建議改為“天地國親師”,其中包含著中國人的人生價值和信仰。
《瞭望東方周刊》:對儒家文化有一些批評聲音,比如過于強調道德,較少提倡法制,有人指出儒家的綱常倫理不適合現代社會,你怎么看?
趙法生:儒家有些內容已經過時,尤其是與政治相關的部分,無法適應民主法治的要求。但是,儒家主要的道德思想,尤其是修身做人的思想,依然為今天的國人所需要。
近代思想史的一大誤區是將儒家道德與自由平等觀念對立起來。其實,自由平等是政治觀念,長幼有序是人倫道德,并不矛盾。比如,我和我爺爺,到底是平等的還是不平等的?從政治權利上講是平等的,但是,從家族輩份上又不平等,我應該尊重他,給他鞠躬,讓他先坐。把政治問題和倫理問題混為一談,以政治權利的平等否定人倫輩份的差異,進而否定一切傳統人倫道德,這搞亂了整個民族的思想價值系統。
以韓國為例,韓國是一個現代民主國家,但儒家的敬老禮、敬師禮等保留完好,二者并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東亞最先進入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因為沒有全面否定傳統,所以人心有所依托,現代轉型也比較順利。
我們實驗的村子,一年左右,道德改善了,村里的治安與村風都大大好轉,也證明二者不矛盾,而是存在有機關聯。
《瞭望東方周刊》:余英時曾有“儒學的幽靈”的說法,不過,近年來儒學有復蘇的跡象。
趙法生:儒學的幽魂化是現實,原因在于它的傳播體系被徹底打倒了。最近的儒學復興,首先是因為民眾需要,社會自身需要。一個沒有信仰,沒有道德底線的社會絕不會有幸福和諧,這樣的民族無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儒學之所以打而不倒,因為它的基本人倫之道是發自人心又合乎人性的。當然,最近儒學的復興也與中國經濟的發展有關。
儒家恐怕得走建制化的路
《瞭望東方周刊》:儒家和宗教的區別在哪里?
趙法生:我大體贊同這樣的看法,宗教可以分為建制化宗教和非建制化宗教,前者如佛教、基督教等,后者就是儒家。儒家和其他宗教一樣都有安身立命和教化大眾的功效,但它與以往的組織形式趨于分散和多層次性。
建制化宗教具有強大的傳播力量,非建制化宗教傳播力度較弱。在當代各種宗教激烈競爭的形勢下,儒家只有實現從非建制化到建制化的轉變才有存活下來的希望。
印尼是一個多宗教國家,印尼華僑經過近百年的抗爭,終于建立了印尼孔教,實現了儒家的建制化轉型。儒家恐怕也得走建制化的路子,而且要走民間化的路子,不能重蹈政教合一的覆轍。
《瞭望東方周刊》:中國人是否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文化信仰?有人認為文化多元也是一個選擇。
趙法生:信仰自由已經寫入中國的憲法,沒有必要再為中國人設計一個統一的信仰,那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復興的儒家也只是多元文化中的一元,一個供國人自由選擇的文化選項而已。有人要搞政教合一,要將儒家定于一尊,那是禍害儒家,如果他們的設計成真,將會有第二次打倒孔家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