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王春艷
摘要:物流標準化安全管理是現代物流發展的基礎,它直接影響著物流的規范化和高效化,因此準確地評估物流系統標準化安全管理,對企業發現、規避安全隱患和優化標準化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具有代表性的物流企業A為目標對象,進行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標準化安全管理評估,發現目標企業標準化安全管理綜合表現良好,但在物流信息、物流園區服務、服務規范等方面仍存在管理風險。
關鍵詞:物流標準化;安全管理;模糊綜合評估;物流企業;現代物流
中圖分類號:F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4)31-0010-03
1 概述
自20世紀70年代我國從日本引入物流概念以來,中國的物流業發展迅速,目前我國共有物流企業2000多家。物流系統標準化安全管理對物流企業的成功起決定性作用,對企業知名度品牌的提升具有戰略意義。雖然物流企業有了較快的發展,但是我國物流企業非標準化裝備、非標準化設施和非標準化行為卻相當普遍,物流企業事故頻發,表1是以“物流企業安全事故”為關鍵詞的部分網絡搜索結果。因為我國物流業起步較晚,所以標準化安全管理問題尤為突出。
基于我國物流企業標準化安全管理的嚴峻勢態,對物流企業做合理的標準化安全管理評估意義重大,通過評估找出物流標準化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為解決企業困境找到突破點。
2 研究綜述
由于我國物流發展起步較晚,對物流系統標準化安全管理評估,至今尚未形成成熟的安全管理范式,企業仍在沿用國家2003年制定的《全國物流標準體系》。從研究文獻來看,林俠對我國快遞公司的物流標準化管理現狀及優化策略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指出企業管理者和員工普遍存在物流標準化意識淡薄,對標準不認真執行,管理層對企業標準的實施不能進行有效的監督,物流企業普遍存在“人治”而非“法治”的問題。葛洪磊、鄧明榮在《我國物流標準化現狀及推進對策》一文中,指出我國物流企業存在物流技術標準和物流作業標準不統一、物流信息標準混亂、影響數據共享的問題。黃久久在《我國物流標準化的特點、問題與進展》中指出我國物流行業現有技術標準存在差異,這直接制約物流的協調運作,突出表現在托盤、包裝、信息技術等通用設備與技術上。但是現有文獻對于我國物流企業的標準化安全管理的實證分析目前研究較少,本文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對物流標準化安全管理進行實證方面的分析研究,為本領域的后續發展提供參考。
3 第三方物流安全評估指標體系
本文按照國家標準《全國物流標準體系(GB/T 15497-2003)》,并結合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在物流技術、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服務管理方面的安全管理特點和客觀需求,在進行調研分析總結整理的基礎上,通過企業調研、問卷調查和借鑒國際評價物流企業標準化安全管理指標體系的經驗,構建了三大類、三級的物流企業標準化安全管理體系,見表2。為配合后續的實證分析,以物流企業基礎通用標準舉例(由于篇幅限制,其他具體的指標略去)。
4 實證分析
4.1 對問卷調查采用德爾菲打分法給予打分
2011年12月本研究對目標物流企業A物流安全管理相關專業人員通過現場問卷、電子郵件、網絡問卷等方式發放的問卷進行研究匯總并給出評價。目標企業A是中國大型的國有物流公司,其物流系統標準化程度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具有較高的代表性。我們的調研對象包括物流服務一線工作人員、中高管理層、最高決策層,參與問卷填寫的專家共50位,每位專家分別填寫一份問卷,有效問卷48份,有效率為96%,經過信度檢驗,本次問卷的a值為0.785,大于0.5,這表明本次問卷的結果可信度較高。
4.2 實證評價
本文中的數據處理主要采用計量軟件SPSS20.0和MATLAB7.10(2010a)。首先利用SPSS20.0軟件對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初步的統計分析,然后運用MATLAB7.10(2010a)進行判斷矩陣、評價矩陣等物流企業系統安全管理評價的實證分析。本文中的實證分析內容涉及到了三級三大類的結構評價層次內容很多,本文僅以第一大類基礎通用標準體系三級評估為例展開說明,其他類指標原理分析過程基本相同。目標物流企業A的物流系統標準化安全管理的評價最終得分為:
經過實證評價分析,可以看出目標物流企業A的物流系統標準化安全管理的評價最終得分為3.13,在五級評價標準中處于“較好”與“好”之間,并且偏向“較好”的那一邊,總體來說,目標物流企業A的物流系統標準化安全管理總體處于較好的水平上。從各分類指標的具體評價來看,一級指標基礎通用標準得分2.7695小于3,說明這方面還有待加強,有待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物流技術、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服務水平;一級指標公共類物流標準中的三級指標國際貨運代理、倉儲為代表指標總體表現良好,但三級指標道路貨運管理、衛星定位監管系統方面表現較一般存在管理風險;一級指標專業類物流標準下二級指標快遞物流存在風險,處于差的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企業在信息技術服務、服務規范等方面的管理水平。具體的存在風險的評價指標詳見表3。總體來講,通過三級模糊綜合評價,基本上反映除了目標物流企業系統標準化安全管理水平各個層面的表現狀況,評判分值較低的那些指標的安全管理有待進一步加強。
5 結語
通過文中構建的三級、三大類的物流企業物流系統標準化安全管理的評估指標體系,結合專家和企業內部員工的調查問卷,利用本文中建立的模糊綜合模型的安全體系評估,我們可以有效地對物流企業的標準化安全管理的安全性、標準性進行評價,并能有效地識別出物流系統安全的薄弱環節,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提升物流系統的標準化安全管理,充分發揮物流企業的功能,促進物流業又快又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亢舒.發力標準化和城市共同配送[N].經濟日報,2014-08-06.
[2] 林俠.我國快遞公司的物流標準化管理現狀及優化策略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8,(25).
[3] 葛洪磊,鄧明榮.我國物流標準化現狀及推進對策
[J].綜合運輸,2010,(7).
[4] Huang Jiu-jiu.China Logistics Standardization Facing the Problems and Making Progresses[J].National Technical Committee of Logistics Standardization,2007,(8).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071146);西安交通大學“985工程”二期項目資助(07200701)。
作者簡介:劉暢(1993-),男,陜西西安人,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數統學院統計學本科在讀學生,研究方向:應用統計、計量經濟;王春艷(1982-),女,河南安陽人,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
摘要:物流標準化安全管理是現代物流發展的基礎,它直接影響著物流的規范化和高效化,因此準確地評估物流系統標準化安全管理,對企業發現、規避安全隱患和優化標準化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具有代表性的物流企業A為目標對象,進行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標準化安全管理評估,發現目標企業標準化安全管理綜合表現良好,但在物流信息、物流園區服務、服務規范等方面仍存在管理風險。
關鍵詞:物流標準化;安全管理;模糊綜合評估;物流企業;現代物流
中圖分類號:F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4)31-0010-03
1 概述
自20世紀70年代我國從日本引入物流概念以來,中國的物流業發展迅速,目前我國共有物流企業2000多家。物流系統標準化安全管理對物流企業的成功起決定性作用,對企業知名度品牌的提升具有戰略意義。雖然物流企業有了較快的發展,但是我國物流企業非標準化裝備、非標準化設施和非標準化行為卻相當普遍,物流企業事故頻發,表1是以“物流企業安全事故”為關鍵詞的部分網絡搜索結果。因為我國物流業起步較晚,所以標準化安全管理問題尤為突出。
基于我國物流企業標準化安全管理的嚴峻勢態,對物流企業做合理的標準化安全管理評估意義重大,通過評估找出物流標準化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為解決企業困境找到突破點。
2 研究綜述
由于我國物流發展起步較晚,對物流系統標準化安全管理評估,至今尚未形成成熟的安全管理范式,企業仍在沿用國家2003年制定的《全國物流標準體系》。從研究文獻來看,林俠對我國快遞公司的物流標準化管理現狀及優化策略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指出企業管理者和員工普遍存在物流標準化意識淡薄,對標準不認真執行,管理層對企業標準的實施不能進行有效的監督,物流企業普遍存在“人治”而非“法治”的問題。葛洪磊、鄧明榮在《我國物流標準化現狀及推進對策》一文中,指出我國物流企業存在物流技術標準和物流作業標準不統一、物流信息標準混亂、影響數據共享的問題。黃久久在《我國物流標準化的特點、問題與進展》中指出我國物流行業現有技術標準存在差異,這直接制約物流的協調運作,突出表現在托盤、包裝、信息技術等通用設備與技術上。但是現有文獻對于我國物流企業的標準化安全管理的實證分析目前研究較少,本文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對物流標準化安全管理進行實證方面的分析研究,為本領域的后續發展提供參考。
3 第三方物流安全評估指標體系
本文按照國家標準《全國物流標準體系(GB/T 15497-2003)》,并結合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在物流技術、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服務管理方面的安全管理特點和客觀需求,在進行調研分析總結整理的基礎上,通過企業調研、問卷調查和借鑒國際評價物流企業標準化安全管理指標體系的經驗,構建了三大類、三級的物流企業標準化安全管理體系,見表2。為配合后續的實證分析,以物流企業基礎通用標準舉例(由于篇幅限制,其他具體的指標略去)。
4 實證分析
4.1 對問卷調查采用德爾菲打分法給予打分
2011年12月本研究對目標物流企業A物流安全管理相關專業人員通過現場問卷、電子郵件、網絡問卷等方式發放的問卷進行研究匯總并給出評價。目標企業A是中國大型的國有物流公司,其物流系統標準化程度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具有較高的代表性。我們的調研對象包括物流服務一線工作人員、中高管理層、最高決策層,參與問卷填寫的專家共50位,每位專家分別填寫一份問卷,有效問卷48份,有效率為96%,經過信度檢驗,本次問卷的a值為0.785,大于0.5,這表明本次問卷的結果可信度較高。
4.2 實證評價
本文中的數據處理主要采用計量軟件SPSS20.0和MATLAB7.10(2010a)。首先利用SPSS20.0軟件對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初步的統計分析,然后運用MATLAB7.10(2010a)進行判斷矩陣、評價矩陣等物流企業系統安全管理評價的實證分析。本文中的實證分析內容涉及到了三級三大類的結構評價層次內容很多,本文僅以第一大類基礎通用標準體系三級評估為例展開說明,其他類指標原理分析過程基本相同。目標物流企業A的物流系統標準化安全管理的評價最終得分為:
經過實證評價分析,可以看出目標物流企業A的物流系統標準化安全管理的評價最終得分為3.13,在五級評價標準中處于“較好”與“好”之間,并且偏向“較好”的那一邊,總體來說,目標物流企業A的物流系統標準化安全管理總體處于較好的水平上。從各分類指標的具體評價來看,一級指標基礎通用標準得分2.7695小于3,說明這方面還有待加強,有待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物流技術、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服務水平;一級指標公共類物流標準中的三級指標國際貨運代理、倉儲為代表指標總體表現良好,但三級指標道路貨運管理、衛星定位監管系統方面表現較一般存在管理風險;一級指標專業類物流標準下二級指標快遞物流存在風險,處于差的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企業在信息技術服務、服務規范等方面的管理水平。具體的存在風險的評價指標詳見表3。總體來講,通過三級模糊綜合評價,基本上反映除了目標物流企業系統標準化安全管理水平各個層面的表現狀況,評判分值較低的那些指標的安全管理有待進一步加強。
5 結語
通過文中構建的三級、三大類的物流企業物流系統標準化安全管理的評估指標體系,結合專家和企業內部員工的調查問卷,利用本文中建立的模糊綜合模型的安全體系評估,我們可以有效地對物流企業的標準化安全管理的安全性、標準性進行評價,并能有效地識別出物流系統安全的薄弱環節,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提升物流系統的標準化安全管理,充分發揮物流企業的功能,促進物流業又快又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亢舒.發力標準化和城市共同配送[N].經濟日報,2014-08-06.
[2] 林俠.我國快遞公司的物流標準化管理現狀及優化策略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8,(25).
[3] 葛洪磊,鄧明榮.我國物流標準化現狀及推進對策
[J].綜合運輸,2010,(7).
[4] Huang Jiu-jiu.China Logistics Standardization Facing the Problems and Making Progresses[J].National Technical Committee of Logistics Standardization,2007,(8).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071146);西安交通大學“985工程”二期項目資助(07200701)。
作者簡介:劉暢(1993-),男,陜西西安人,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數統學院統計學本科在讀學生,研究方向:應用統計、計量經濟;王春艷(1982-),女,河南安陽人,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
摘要:物流標準化安全管理是現代物流發展的基礎,它直接影響著物流的規范化和高效化,因此準確地評估物流系統標準化安全管理,對企業發現、規避安全隱患和優化標準化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具有代表性的物流企業A為目標對象,進行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標準化安全管理評估,發現目標企業標準化安全管理綜合表現良好,但在物流信息、物流園區服務、服務規范等方面仍存在管理風險。
關鍵詞:物流標準化;安全管理;模糊綜合評估;物流企業;現代物流
中圖分類號:F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4)31-0010-03
1 概述
自20世紀70年代我國從日本引入物流概念以來,中國的物流業發展迅速,目前我國共有物流企業2000多家。物流系統標準化安全管理對物流企業的成功起決定性作用,對企業知名度品牌的提升具有戰略意義。雖然物流企業有了較快的發展,但是我國物流企業非標準化裝備、非標準化設施和非標準化行為卻相當普遍,物流企業事故頻發,表1是以“物流企業安全事故”為關鍵詞的部分網絡搜索結果。因為我國物流業起步較晚,所以標準化安全管理問題尤為突出。
基于我國物流企業標準化安全管理的嚴峻勢態,對物流企業做合理的標準化安全管理評估意義重大,通過評估找出物流標準化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為解決企業困境找到突破點。
2 研究綜述
由于我國物流發展起步較晚,對物流系統標準化安全管理評估,至今尚未形成成熟的安全管理范式,企業仍在沿用國家2003年制定的《全國物流標準體系》。從研究文獻來看,林俠對我國快遞公司的物流標準化管理現狀及優化策略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指出企業管理者和員工普遍存在物流標準化意識淡薄,對標準不認真執行,管理層對企業標準的實施不能進行有效的監督,物流企業普遍存在“人治”而非“法治”的問題。葛洪磊、鄧明榮在《我國物流標準化現狀及推進對策》一文中,指出我國物流企業存在物流技術標準和物流作業標準不統一、物流信息標準混亂、影響數據共享的問題。黃久久在《我國物流標準化的特點、問題與進展》中指出我國物流行業現有技術標準存在差異,這直接制約物流的協調運作,突出表現在托盤、包裝、信息技術等通用設備與技術上。但是現有文獻對于我國物流企業的標準化安全管理的實證分析目前研究較少,本文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對物流標準化安全管理進行實證方面的分析研究,為本領域的后續發展提供參考。
3 第三方物流安全評估指標體系
本文按照國家標準《全國物流標準體系(GB/T 15497-2003)》,并結合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在物流技術、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服務管理方面的安全管理特點和客觀需求,在進行調研分析總結整理的基礎上,通過企業調研、問卷調查和借鑒國際評價物流企業標準化安全管理指標體系的經驗,構建了三大類、三級的物流企業標準化安全管理體系,見表2。為配合后續的實證分析,以物流企業基礎通用標準舉例(由于篇幅限制,其他具體的指標略去)。
4 實證分析
4.1 對問卷調查采用德爾菲打分法給予打分
2011年12月本研究對目標物流企業A物流安全管理相關專業人員通過現場問卷、電子郵件、網絡問卷等方式發放的問卷進行研究匯總并給出評價。目標企業A是中國大型的國有物流公司,其物流系統標準化程度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具有較高的代表性。我們的調研對象包括物流服務一線工作人員、中高管理層、最高決策層,參與問卷填寫的專家共50位,每位專家分別填寫一份問卷,有效問卷48份,有效率為96%,經過信度檢驗,本次問卷的a值為0.785,大于0.5,這表明本次問卷的結果可信度較高。
4.2 實證評價
本文中的數據處理主要采用計量軟件SPSS20.0和MATLAB7.10(2010a)。首先利用SPSS20.0軟件對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初步的統計分析,然后運用MATLAB7.10(2010a)進行判斷矩陣、評價矩陣等物流企業系統安全管理評價的實證分析。本文中的實證分析內容涉及到了三級三大類的結構評價層次內容很多,本文僅以第一大類基礎通用標準體系三級評估為例展開說明,其他類指標原理分析過程基本相同。目標物流企業A的物流系統標準化安全管理的評價最終得分為:
經過實證評價分析,可以看出目標物流企業A的物流系統標準化安全管理的評價最終得分為3.13,在五級評價標準中處于“較好”與“好”之間,并且偏向“較好”的那一邊,總體來說,目標物流企業A的物流系統標準化安全管理總體處于較好的水平上。從各分類指標的具體評價來看,一級指標基礎通用標準得分2.7695小于3,說明這方面還有待加強,有待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物流技術、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服務水平;一級指標公共類物流標準中的三級指標國際貨運代理、倉儲為代表指標總體表現良好,但三級指標道路貨運管理、衛星定位監管系統方面表現較一般存在管理風險;一級指標專業類物流標準下二級指標快遞物流存在風險,處于差的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企業在信息技術服務、服務規范等方面的管理水平。具體的存在風險的評價指標詳見表3。總體來講,通過三級模糊綜合評價,基本上反映除了目標物流企業系統標準化安全管理水平各個層面的表現狀況,評判分值較低的那些指標的安全管理有待進一步加強。
5 結語
通過文中構建的三級、三大類的物流企業物流系統標準化安全管理的評估指標體系,結合專家和企業內部員工的調查問卷,利用本文中建立的模糊綜合模型的安全體系評估,我們可以有效地對物流企業的標準化安全管理的安全性、標準性進行評價,并能有效地識別出物流系統安全的薄弱環節,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提升物流系統的標準化安全管理,充分發揮物流企業的功能,促進物流業又快又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亢舒.發力標準化和城市共同配送[N].經濟日報,2014-08-06.
[2] 林俠.我國快遞公司的物流標準化管理現狀及優化策略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8,(25).
[3] 葛洪磊,鄧明榮.我國物流標準化現狀及推進對策
[J].綜合運輸,2010,(7).
[4] Huang Jiu-jiu.China Logistics Standardization Facing the Problems and Making Progresses[J].National Technical Committee of Logistics Standardization,2007,(8).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071146);西安交通大學“985工程”二期項目資助(07200701)。
作者簡介:劉暢(1993-),男,陜西西安人,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數統學院統計學本科在讀學生,研究方向:應用統計、計量經濟;王春艷(1982-),女,河南安陽人,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