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實習記者 程名
■璧山縣自2002年啟動實施退耕還林以來,截止2013年底,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任務191769.5畝,其中:退耕地造林91769.5畝,荒山荒地造林60000畝,封山育林40000畝。涉及全縣15個街道(鎮)和1個國有林場,為市下達任務計劃的100%。
■積極促進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進一步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增長,努力實現鞏固退耕成果與農民增收雙贏的目標,把璧山打造為一個生態與經濟兩相宜的生態樂園。
Fragrance of Zhengxing Sweet Shaddocks Wafting Far and Wide
璧山,素有巴渝名邑之美譽,獨特的山川地貌造就了這里秀美與險峻、雄渾與幽谷于一體的絕美景致,曾被郭沫若先生盛贊其為“黛山秀湖”。
“金堂湖畔的柚子熟了哦,走,我們一起到正興去耍。”每當柚子成熟,參加“生態正興”一日游活動的人們絡繹不絕,他們徜徉在正興鎮柚子園,感受金堂湖畔美麗迷人的自然風光,以及園子里千樹萬樹壓低枝的情趣。
正興鎮位于璧山縣南部,是全縣現代農業和生態旅游規劃區,正興鎮借助退耕還林政策,采取農戶培育、合作指導、政府幫扶等多種方式大力發展蜜柚,截至2013年4月,全鎮已有近2000畝蜜柚進入掛果期。2014年,該鎮繼續發展蜜柚5000余畝,預計年底前,種植面積超萬畝的蜜柚基地將基本成型。
“大家可以多摘點,不要客氣,我們這蜜柚的香甜,在千里之外都能聞得到哦!”正興鎮的村民用看似夸張的語氣介紹自己的蜜柚,內心實則非常的自豪。大家在摘采蜜柚的現場,在碩果累累的柚子園里,一同感受親手采摘柚子時的豐收喜悅。
摘好柚子,村民和游客聚攏在一起,開始品嘗期待已久的蜜柚大餐。剝開柚子,光滑細膩的金色果肉呼之欲出,讓人忍不住放入口中慢慢咀嚼,真是味甜如蜜,逸香撲鼻。
“正興鎮的蜜柚跟人生果一樣,不僅味道‘巴適’,吃一口還活九十九,怪不得來這旅游的人絡繹不絕,以后我退休了就來這里養老。”吃過柚子的游客都這樣說。
The “Wonderland” Dressed in Green Clothes
有道是:“金堂風光美,瀟灑走一回”。帶著蜜柚給人帶來的甜美記憶,走進位于正興鎮西郊的金堂湖邊,映入眼簾的是碧波萬頃,群巒環抱的美麗畫卷。踏上一葉扁舟,隨波逐流在金堂湖的青山碧水之間,聽著撐船的老師傅娓娓道來相關的歷史傳說,怎能不讓人心曠神怡?
退耕還林是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重要工程,璧山縣的退耕還林自2002年實施以來,不僅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還改善了生態環境,提高了群眾的生態意識。各級各政府領導積極起好帶頭作用,不僅親力親為下地耕種樹苗,還建立了嚴格的管理制度,提高了群眾參與工程項目的主動性。
正興鎮積極響應退耕還林發展的步伐,讓金堂湖周邊的旅游資源及生態環境得到了良好的保護。整個旅游區在規劃上注重自然美,“以綠為基,以人為本,以水為魂”,不破壞原生樹木,保持自然生態特征,合理調節生態結構。
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這塊山水交融的天然優勢,以水為紐帶,山為背景,營造山明水秀的環境。結合地勢特征因地制宜,讓人有一種對自然的歸屬感,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當小舟停靠岸邊,踏上松軟濕潤的泥土,人們會發現,金堂湖在群山風林間回旋環繞。漫步于湖岸田園之中,荷葉起伏,清新撲鼻。不由讓人內心發出驚嘆,“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這不正是王維筆下人們向往的人間仙境嗎?
Wine Merchant’s Affection Shifted to Defarming and Reafforestation
在璧山縣七塘鎮的依鳳場邊,農業種養殖大戶—袁偉在退耕還林的實施中另辟蹊徑,創造性地闖出一條別樣的康莊大道。
“2003年的時候我還在做酒批發生意,日子還算紅火。后來聽說退耕還林工程開始實施,我發現農業這塊蘊含了巨大的商機,想借著這個浪潮放手一搏大展拳腳。”袁偉講起他的創業經歷。當時,他不僅把酒水生意暫時擱置在一旁,還東挪西借了點錢,開始創業。
“當時受到的壓力確實很大,有過家庭的阻撓,受到了親戚的質疑,朋友們也對我好言相勸。可是我對自己的目標一直很高,也堅信自己的夢想能完成。”袁偉在言語間充滿了自豪。
袁偉帶著記者來到他承包的種植基地,放眼望去“碩果滿園,雞禽遍地”,真是一個豐收的伊甸園。
“最開始由于缺乏經驗,也沒受過專門的技術培訓,失敗了好幾次。后來我不斷向專家學習請教,總結經驗教訓,經過幾年的精心呵護總算是有了回報。不僅收回了本錢,每年還能創造近10萬元的收入呢。”袁偉哈哈一笑,說,現在周圍的農戶都加入到他的‘伊甸園’,看著街坊鄰居都有錢賺,我比誰都開心。”
袁偉的創業路,有艱辛,有坎坷,有收獲,也有成就。作為一個曾為夢想付諸所有的人,他帶給周圍人的是種敢拼敢闖的創業精神,是條充滿激情的致富路,而這也是退耕還林工程想要帶給人們最重要的東西。
退耕還林工程把璧山的天空染成了蔚藍,把城區的生態環境點綴成了深綠,把群眾的生活水平鑲上了一層金邊—今天的璧山縣就像一只被束縛千年的蠶蛹,在生態建設的滋潤下,長出了一雙綠色的羽翼,破繭成蝶,在豐收的花園中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