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旻+王冬梅
摘 要:中國園林的布局在整體上概括起來可以用“借、仿、變、韻”來形容古典園林設計的手法。現代風格小區景觀設計在很大的程度上滿足了社會人們居住環境發展的需要,以簡潔的造型和線條塑造鮮明的居住環境。本文以正大花園小區為例,通過分析正大花園小區的花園設計,指出古典園林設計手法在當今小區花園設計中的遺失之處。同時,希望在今后的設計中結合古典園林營造出既符合本地景觀特色,又滿足人們生活習慣的實用的景觀環境。
關鍵詞:古典園林; 設計手法; 分析對比; 展望
1.古典園林設計手法
1.1 古典園林設計的手法
中國古典園林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形式和內容一直在慢慢變化。在中國造園思想中,首先承認自然的美,對自然采取因勢利導的態度,其基本出發點在于追求“天人合一”,而不是對自然采取對立、征服的態度。在園林營造中,通過順從自然來體現人文心態。
中國園林的布局在整體上是“山水”式的,以山水為主體,建筑物只作為點綴山水之用。整個園林設置景中有景,園中有園,路幽曲折,很有味道。總體概括起來可以用“借、仿、變、韻”來形容古典園林設計的手法。
1.2古典園林設計手法的形成原因
1.2.1 借的手法及其成因
古典園林多建造在面積不大且相對獨立環境中,與其周圍環境相隔絕。雖建造在相對封閉的空間里,但通常以核心建筑物所在的視覺邊界為營造范圍,通過借外部景色手法來形成完整統一的園林景觀。起到擴大景致效果的作用,使內外空間相滲透,相呼應,形成整體。
1.2.2仿的手法及其成因
古典園林的成功之作,多為文人墨客利用多年經歷所營建,其在有限的空間里,將自己所見模仿建造在面積不大的環境中,其利用山水畫以“咫尺之圖,繪千里美景”的手法給園林營造以啟示。通過把大地山川等自然景色濃縮在園林中,相互影響相互疊加,從而創造出無限的自然美。園林的模山范水,其實就是把大自然的精華濃縮在有限的空間中。
1.2.3 變的手法及其成因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經常采用變的手法,循序漸進的空間之中,虛實結合,相互變化。從而造成視覺上的沖擊。如在狹窄的天井側面,隔斷和粉壁墻前,種植芭蕉等綠色植物,搭配假山奇石,使之構成一幅立體畫面,用來打破視野上的局促感。另一種即景墻開窗,透過墻內觀看,墻外景色半隱半露,被引入了園內,加強了景深的空間感。
1.2.4 韻的手法及其成因
古典園林的造園過程中,一般有三個層級。即利用自然美、改造自然美和創作自然美。韻的手法就是在營造之中,使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通過委婉含蓄的情感表達從而將自己的精神世界框于園林之中。
2.現代小區通用設計手法
2.1現代小區景觀設計手法
以簡潔的造型和線條塑造鮮明的居住環境,來緩沖城市人們生活壓力的負重感。現代風格小區景觀設計在很大的程度上滿足了社會人們居住環境發展的需要,以簡單中性的方式來應付復雜的設計要求。
2.2現代小區景觀設計手法成因分析
經濟、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思想意識越來越開闊,人們進入小區綠地是為了休閑、運動和交流,因此,園林綠化所創造的環境氛圍要充滿生活氣息,做到景為人用,富有人情味。人們能在樹蔭下乘涼、聊天、散步,天真活潑的孩子們能在泥土和石縫中尋找小動物;老人們買菜回來能有個歇腳的地方。因此小區綠化是以滿足居民生活、為生活在喧鬧都市的人們營造接近自然、生態良好的溫馨家園為宗旨,本著經濟適用的原則,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用最少的投入、最簡單的維護、達到設計與當地相融合的地步。
3.正大花園小區設計手法分析
以正大花園小區為例,正大花園小區的活動場地,從需求上來說理應有一定活動內容的活動場地卻只是小區花園加上木質鋪裝的搭配,喪失了使用功能,沒有考慮到居民的實際需求。另外該小區除中心綠地外,其他小區花園沒有均衡布置,給人的感覺較為冷清。對正大花園印象最深的是在住區小區花園內沒有豐富的活動設施,對居民的關懷不夠。另外正大花園小區沒有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地理等營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區花園景觀。在精神層面上,在整體小區花園景觀和規劃設計上沒有考慮當地的傳統文化、社會風尚、生活方式等,當然也就不能滿足居民的心理認同感和歸屬感。從居民角度上來說,在正大花園小區里確實沒有什么讓人感到很自然的因素,居民的那種親近自然的高等級需求當然就無法得到滿足了。從居民的安全需求上來是說,安全是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居民在在到達小區花園進行活動或休閑的交通過程中是比較安全的。同時小區內的植物配置、硬地鋪裝防滑,以及設置的一些警示牌都表現了安全性比較到位。
4.小結
當今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城市景觀環境建設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是遍地“趨同化”、“現代化”設計就是遺憾之舉,在城市里,自然的景觀及傳統的人文景觀正消失殆盡,可以說并不僅僅是城市有病,小到我們身邊出門就見的小花園也有了病,大千世界應該是千姿百態的,是自然的、豐富多彩的,目前城市景觀那種固定的、簡單化的、產品化的表達方式令人窒息。試問,“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古典園林造園思想是否使現在人們開始要求返璞歸真,尋根求源。很多城市人都愿意周末到農村去去,是否是城市人向往與自然的結合?現在的景觀設計中不回避古典園林手法營造在現代社會面臨種種不利條件,但它所包含的景觀認識、文化內涵、思想境界,有助于人們對傳統營造的認識。惟有營造出既符合本地景觀特色,又滿足人們生活習慣的實用的景觀環境,才能使我們的現代景觀設計正走向成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朱旻(1979-),男,本科,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科技處副主任,工程師。王冬梅(1979-),女,本科,濟南市水文局科員。
【文章編號】1627-6868(2014)08-0079-02
摘 要:中國園林的布局在整體上概括起來可以用“借、仿、變、韻”來形容古典園林設計的手法。現代風格小區景觀設計在很大的程度上滿足了社會人們居住環境發展的需要,以簡潔的造型和線條塑造鮮明的居住環境。本文以正大花園小區為例,通過分析正大花園小區的花園設計,指出古典園林設計手法在當今小區花園設計中的遺失之處。同時,希望在今后的設計中結合古典園林營造出既符合本地景觀特色,又滿足人們生活習慣的實用的景觀環境。
關鍵詞:古典園林; 設計手法; 分析對比; 展望
1.古典園林設計手法
1.1 古典園林設計的手法
中國古典園林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形式和內容一直在慢慢變化。在中國造園思想中,首先承認自然的美,對自然采取因勢利導的態度,其基本出發點在于追求“天人合一”,而不是對自然采取對立、征服的態度。在園林營造中,通過順從自然來體現人文心態。
中國園林的布局在整體上是“山水”式的,以山水為主體,建筑物只作為點綴山水之用。整個園林設置景中有景,園中有園,路幽曲折,很有味道。總體概括起來可以用“借、仿、變、韻”來形容古典園林設計的手法。
1.2古典園林設計手法的形成原因
1.2.1 借的手法及其成因
古典園林多建造在面積不大且相對獨立環境中,與其周圍環境相隔絕。雖建造在相對封閉的空間里,但通常以核心建筑物所在的視覺邊界為營造范圍,通過借外部景色手法來形成完整統一的園林景觀。起到擴大景致效果的作用,使內外空間相滲透,相呼應,形成整體。
1.2.2仿的手法及其成因
古典園林的成功之作,多為文人墨客利用多年經歷所營建,其在有限的空間里,將自己所見模仿建造在面積不大的環境中,其利用山水畫以“咫尺之圖,繪千里美景”的手法給園林營造以啟示。通過把大地山川等自然景色濃縮在園林中,相互影響相互疊加,從而創造出無限的自然美。園林的模山范水,其實就是把大自然的精華濃縮在有限的空間中。
1.2.3 變的手法及其成因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經常采用變的手法,循序漸進的空間之中,虛實結合,相互變化。從而造成視覺上的沖擊。如在狹窄的天井側面,隔斷和粉壁墻前,種植芭蕉等綠色植物,搭配假山奇石,使之構成一幅立體畫面,用來打破視野上的局促感。另一種即景墻開窗,透過墻內觀看,墻外景色半隱半露,被引入了園內,加強了景深的空間感。
1.2.4 韻的手法及其成因
古典園林的造園過程中,一般有三個層級。即利用自然美、改造自然美和創作自然美。韻的手法就是在營造之中,使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通過委婉含蓄的情感表達從而將自己的精神世界框于園林之中。
2.現代小區通用設計手法
2.1現代小區景觀設計手法
以簡潔的造型和線條塑造鮮明的居住環境,來緩沖城市人們生活壓力的負重感。現代風格小區景觀設計在很大的程度上滿足了社會人們居住環境發展的需要,以簡單中性的方式來應付復雜的設計要求。
2.2現代小區景觀設計手法成因分析
經濟、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思想意識越來越開闊,人們進入小區綠地是為了休閑、運動和交流,因此,園林綠化所創造的環境氛圍要充滿生活氣息,做到景為人用,富有人情味。人們能在樹蔭下乘涼、聊天、散步,天真活潑的孩子們能在泥土和石縫中尋找小動物;老人們買菜回來能有個歇腳的地方。因此小區綠化是以滿足居民生活、為生活在喧鬧都市的人們營造接近自然、生態良好的溫馨家園為宗旨,本著經濟適用的原則,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用最少的投入、最簡單的維護、達到設計與當地相融合的地步。
3.正大花園小區設計手法分析
以正大花園小區為例,正大花園小區的活動場地,從需求上來說理應有一定活動內容的活動場地卻只是小區花園加上木質鋪裝的搭配,喪失了使用功能,沒有考慮到居民的實際需求。另外該小區除中心綠地外,其他小區花園沒有均衡布置,給人的感覺較為冷清。對正大花園印象最深的是在住區小區花園內沒有豐富的活動設施,對居民的關懷不夠。另外正大花園小區沒有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地理等營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區花園景觀。在精神層面上,在整體小區花園景觀和規劃設計上沒有考慮當地的傳統文化、社會風尚、生活方式等,當然也就不能滿足居民的心理認同感和歸屬感。從居民角度上來說,在正大花園小區里確實沒有什么讓人感到很自然的因素,居民的那種親近自然的高等級需求當然就無法得到滿足了。從居民的安全需求上來是說,安全是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居民在在到達小區花園進行活動或休閑的交通過程中是比較安全的。同時小區內的植物配置、硬地鋪裝防滑,以及設置的一些警示牌都表現了安全性比較到位。
4.小結
當今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城市景觀環境建設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是遍地“趨同化”、“現代化”設計就是遺憾之舉,在城市里,自然的景觀及傳統的人文景觀正消失殆盡,可以說并不僅僅是城市有病,小到我們身邊出門就見的小花園也有了病,大千世界應該是千姿百態的,是自然的、豐富多彩的,目前城市景觀那種固定的、簡單化的、產品化的表達方式令人窒息。試問,“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古典園林造園思想是否使現在人們開始要求返璞歸真,尋根求源。很多城市人都愿意周末到農村去去,是否是城市人向往與自然的結合?現在的景觀設計中不回避古典園林手法營造在現代社會面臨種種不利條件,但它所包含的景觀認識、文化內涵、思想境界,有助于人們對傳統營造的認識。惟有營造出既符合本地景觀特色,又滿足人們生活習慣的實用的景觀環境,才能使我們的現代景觀設計正走向成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朱旻(1979-),男,本科,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科技處副主任,工程師。王冬梅(1979-),女,本科,濟南市水文局科員。
【文章編號】1627-6868(2014)08-0079-02
摘 要:中國園林的布局在整體上概括起來可以用“借、仿、變、韻”來形容古典園林設計的手法。現代風格小區景觀設計在很大的程度上滿足了社會人們居住環境發展的需要,以簡潔的造型和線條塑造鮮明的居住環境。本文以正大花園小區為例,通過分析正大花園小區的花園設計,指出古典園林設計手法在當今小區花園設計中的遺失之處。同時,希望在今后的設計中結合古典園林營造出既符合本地景觀特色,又滿足人們生活習慣的實用的景觀環境。
關鍵詞:古典園林; 設計手法; 分析對比; 展望
1.古典園林設計手法
1.1 古典園林設計的手法
中國古典園林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形式和內容一直在慢慢變化。在中國造園思想中,首先承認自然的美,對自然采取因勢利導的態度,其基本出發點在于追求“天人合一”,而不是對自然采取對立、征服的態度。在園林營造中,通過順從自然來體現人文心態。
中國園林的布局在整體上是“山水”式的,以山水為主體,建筑物只作為點綴山水之用。整個園林設置景中有景,園中有園,路幽曲折,很有味道。總體概括起來可以用“借、仿、變、韻”來形容古典園林設計的手法。
1.2古典園林設計手法的形成原因
1.2.1 借的手法及其成因
古典園林多建造在面積不大且相對獨立環境中,與其周圍環境相隔絕。雖建造在相對封閉的空間里,但通常以核心建筑物所在的視覺邊界為營造范圍,通過借外部景色手法來形成完整統一的園林景觀。起到擴大景致效果的作用,使內外空間相滲透,相呼應,形成整體。
1.2.2仿的手法及其成因
古典園林的成功之作,多為文人墨客利用多年經歷所營建,其在有限的空間里,將自己所見模仿建造在面積不大的環境中,其利用山水畫以“咫尺之圖,繪千里美景”的手法給園林營造以啟示。通過把大地山川等自然景色濃縮在園林中,相互影響相互疊加,從而創造出無限的自然美。園林的模山范水,其實就是把大自然的精華濃縮在有限的空間中。
1.2.3 變的手法及其成因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經常采用變的手法,循序漸進的空間之中,虛實結合,相互變化。從而造成視覺上的沖擊。如在狹窄的天井側面,隔斷和粉壁墻前,種植芭蕉等綠色植物,搭配假山奇石,使之構成一幅立體畫面,用來打破視野上的局促感。另一種即景墻開窗,透過墻內觀看,墻外景色半隱半露,被引入了園內,加強了景深的空間感。
1.2.4 韻的手法及其成因
古典園林的造園過程中,一般有三個層級。即利用自然美、改造自然美和創作自然美。韻的手法就是在營造之中,使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通過委婉含蓄的情感表達從而將自己的精神世界框于園林之中。
2.現代小區通用設計手法
2.1現代小區景觀設計手法
以簡潔的造型和線條塑造鮮明的居住環境,來緩沖城市人們生活壓力的負重感。現代風格小區景觀設計在很大的程度上滿足了社會人們居住環境發展的需要,以簡單中性的方式來應付復雜的設計要求。
2.2現代小區景觀設計手法成因分析
經濟、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思想意識越來越開闊,人們進入小區綠地是為了休閑、運動和交流,因此,園林綠化所創造的環境氛圍要充滿生活氣息,做到景為人用,富有人情味。人們能在樹蔭下乘涼、聊天、散步,天真活潑的孩子們能在泥土和石縫中尋找小動物;老人們買菜回來能有個歇腳的地方。因此小區綠化是以滿足居民生活、為生活在喧鬧都市的人們營造接近自然、生態良好的溫馨家園為宗旨,本著經濟適用的原則,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用最少的投入、最簡單的維護、達到設計與當地相融合的地步。
3.正大花園小區設計手法分析
以正大花園小區為例,正大花園小區的活動場地,從需求上來說理應有一定活動內容的活動場地卻只是小區花園加上木質鋪裝的搭配,喪失了使用功能,沒有考慮到居民的實際需求。另外該小區除中心綠地外,其他小區花園沒有均衡布置,給人的感覺較為冷清。對正大花園印象最深的是在住區小區花園內沒有豐富的活動設施,對居民的關懷不夠。另外正大花園小區沒有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地理等營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區花園景觀。在精神層面上,在整體小區花園景觀和規劃設計上沒有考慮當地的傳統文化、社會風尚、生活方式等,當然也就不能滿足居民的心理認同感和歸屬感。從居民角度上來說,在正大花園小區里確實沒有什么讓人感到很自然的因素,居民的那種親近自然的高等級需求當然就無法得到滿足了。從居民的安全需求上來是說,安全是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居民在在到達小區花園進行活動或休閑的交通過程中是比較安全的。同時小區內的植物配置、硬地鋪裝防滑,以及設置的一些警示牌都表現了安全性比較到位。
4.小結
當今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城市景觀環境建設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是遍地“趨同化”、“現代化”設計就是遺憾之舉,在城市里,自然的景觀及傳統的人文景觀正消失殆盡,可以說并不僅僅是城市有病,小到我們身邊出門就見的小花園也有了病,大千世界應該是千姿百態的,是自然的、豐富多彩的,目前城市景觀那種固定的、簡單化的、產品化的表達方式令人窒息。試問,“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古典園林造園思想是否使現在人們開始要求返璞歸真,尋根求源。很多城市人都愿意周末到農村去去,是否是城市人向往與自然的結合?現在的景觀設計中不回避古典園林手法營造在現代社會面臨種種不利條件,但它所包含的景觀認識、文化內涵、思想境界,有助于人們對傳統營造的認識。惟有營造出既符合本地景觀特色,又滿足人們生活習慣的實用的景觀環境,才能使我們的現代景觀設計正走向成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朱旻(1979-),男,本科,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科技處副主任,工程師。王冬梅(1979-),女,本科,濟南市水文局科員。
【文章編號】1627-6868(2014)08-00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