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 張念志
摘要:張念志教授在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方面,遣方用藥,別具一格。他認為慢支炎的病理因素為風、痰、火、氣、虛,臨證時,需四診“三定”后,弄清病變的虛實寒熱,方能止咳顧標本,化痰參機變。其中,急性發作期強調袪邪,慢性遷延期與緩解期則以補虛為主。
關鍵詞:慢性支氣管炎;經驗傳承;張念志
中圖分類號:R56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6-0007-02
慢性支氣管炎是由于有害氣體和有害顆粒及感染因素等造成的氣管、支氣管粘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1]。患者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發病持續3個月,并持續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其他慢性氣道疾病就可診斷慢性支氣管炎[1]。慢性支氣管炎可進一步發展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甚至肺心病,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
張念志教授從事中醫呼吸科臨床、教學、科研20余年,在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方面,遣方用藥,匠心別具。余有幸從師學習,遂整理經驗如下。
1病因病機
中醫學中,并無慢性支氣管炎病名,多屬于“咳嗽”范疇。《素問·咳論》:“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素問·咳論》又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素問·示從容論》:“咳嗽煩冤,是腎氣之逆也。”《難經》:“呼出心與肺,吸入肝與腎”。明·趙獻可《醫貫·咳嗽論》:“故咳嗽者,必責之肺,治之法,不在乎肺,而在于脾;不專于脾,而又歸重于腎。蓋脾者,肺之母,腎者,金之子,故虛則補其母,虛則補其子。”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咳嗽》:“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是病不獨在肺矣……”綜上,咳嗽的關鍵病機不外乎外感六淫,內邪干肺,導致肺失宣降,肺氣上逆發為咳嗽。而咳嗽的病位不僅在肺,還與其他臟腑相關。
吾師指出,在臨床上,辨證要務必做到“三定”。所謂“三定”,即定位、定性、定舌脈。定位,即明辨病變所在表里、臟腑;定性即確定陰陽、寒熱、虛實;定舌脈,進一步驗證定位、定性,從而確定證候類型。就慢性支氣管炎而言,病位首在肺,與肝、脾、腎相關;病性以本虛標實、寒熱錯雜并見;舌脈:隨證變化多端。尤其注意本病的病理因素為風、痰、火、氣、虛,不可一味見咳止咳,見痰化痰。臨證時,需四診“三定”后,弄清病變的虛實寒熱,方能止咳顧標本,化痰參機變。
2診療特色
摘要:張念志教授在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方面,遣方用藥,別具一格。他認為慢支炎的病理因素為風、痰、火、氣、虛,臨證時,需四診“三定”后,弄清病變的虛實寒熱,方能止咳顧標本,化痰參機變。其中,急性發作期強調袪邪,慢性遷延期與緩解期則以補虛為主。
關鍵詞:慢性支氣管炎;經驗傳承;張念志
中圖分類號:R56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6-0007-02
慢性支氣管炎是由于有害氣體和有害顆粒及感染因素等造成的氣管、支氣管粘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1]。患者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發病持續3個月,并持續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其他慢性氣道疾病就可診斷慢性支氣管炎[1]。慢性支氣管炎可進一步發展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甚至肺心病,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
張念志教授從事中醫呼吸科臨床、教學、科研20余年,在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方面,遣方用藥,匠心別具。余有幸從師學習,遂整理經驗如下。
1病因病機
中醫學中,并無慢性支氣管炎病名,多屬于“咳嗽”范疇。《素問·咳論》:“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素問·咳論》又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素問·示從容論》:“咳嗽煩冤,是腎氣之逆也。”《難經》:“呼出心與肺,吸入肝與腎”。明·趙獻可《醫貫·咳嗽論》:“故咳嗽者,必責之肺,治之法,不在乎肺,而在于脾;不專于脾,而又歸重于腎。蓋脾者,肺之母,腎者,金之子,故虛則補其母,虛則補其子。”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咳嗽》:“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是病不獨在肺矣……”綜上,咳嗽的關鍵病機不外乎外感六淫,內邪干肺,導致肺失宣降,肺氣上逆發為咳嗽。而咳嗽的病位不僅在肺,還與其他臟腑相關。
吾師指出,在臨床上,辨證要務必做到“三定”。所謂“三定”,即定位、定性、定舌脈。定位,即明辨病變所在表里、臟腑;定性即確定陰陽、寒熱、虛實;定舌脈,進一步驗證定位、定性,從而確定證候類型。就慢性支氣管炎而言,病位首在肺,與肝、脾、腎相關;病性以本虛標實、寒熱錯雜并見;舌脈:隨證變化多端。尤其注意本病的病理因素為風、痰、火、氣、虛,不可一味見咳止咳,見痰化痰。臨證時,需四診“三定”后,弄清病變的虛實寒熱,方能止咳顧標本,化痰參機變。
2診療特色
摘要:張念志教授在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方面,遣方用藥,別具一格。他認為慢支炎的病理因素為風、痰、火、氣、虛,臨證時,需四診“三定”后,弄清病變的虛實寒熱,方能止咳顧標本,化痰參機變。其中,急性發作期強調袪邪,慢性遷延期與緩解期則以補虛為主。
關鍵詞:慢性支氣管炎;經驗傳承;張念志
中圖分類號:R56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6-0007-02
慢性支氣管炎是由于有害氣體和有害顆粒及感染因素等造成的氣管、支氣管粘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1]。患者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發病持續3個月,并持續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其他慢性氣道疾病就可診斷慢性支氣管炎[1]。慢性支氣管炎可進一步發展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甚至肺心病,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
張念志教授從事中醫呼吸科臨床、教學、科研20余年,在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方面,遣方用藥,匠心別具。余有幸從師學習,遂整理經驗如下。
1病因病機
中醫學中,并無慢性支氣管炎病名,多屬于“咳嗽”范疇。《素問·咳論》:“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素問·咳論》又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素問·示從容論》:“咳嗽煩冤,是腎氣之逆也。”《難經》:“呼出心與肺,吸入肝與腎”。明·趙獻可《醫貫·咳嗽論》:“故咳嗽者,必責之肺,治之法,不在乎肺,而在于脾;不專于脾,而又歸重于腎。蓋脾者,肺之母,腎者,金之子,故虛則補其母,虛則補其子。”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咳嗽》:“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是病不獨在肺矣……”綜上,咳嗽的關鍵病機不外乎外感六淫,內邪干肺,導致肺失宣降,肺氣上逆發為咳嗽。而咳嗽的病位不僅在肺,還與其他臟腑相關。
吾師指出,在臨床上,辨證要務必做到“三定”。所謂“三定”,即定位、定性、定舌脈。定位,即明辨病變所在表里、臟腑;定性即確定陰陽、寒熱、虛實;定舌脈,進一步驗證定位、定性,從而確定證候類型。就慢性支氣管炎而言,病位首在肺,與肝、脾、腎相關;病性以本虛標實、寒熱錯雜并見;舌脈:隨證變化多端。尤其注意本病的病理因素為風、痰、火、氣、虛,不可一味見咳止咳,見痰化痰。臨證時,需四診“三定”后,弄清病變的虛實寒熱,方能止咳顧標本,化痰參機變。
2診療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