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彬 葉勇 趙淳
關鍵詞:動脈粥樣硬化;防治;趙淳;名醫經驗
中圖分類號:R54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6-0001-03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血管病中常見且最重要的一種,以中、大動脈,如冠狀動脈、腦動脈及主動脈等受累為主,所導致的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筆者師從趙淳教授,對導師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學術見解和臨床經驗有一定的體會,現總結如下。
1現代醫學認識及防治方法
動脈粥樣硬化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以高度特異性的細胞反映為特征的慢性炎癥過程。其病因有:代謝綜合征、血脂異常、高血壓、吸煙、糖尿病和高胰島素血癥、C-反應蛋白增高等。還與年齡、性別、肥胖、遺傳、腎功能不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有關。另外還與職業、飲食、感染、A型性格、微量元素的攝入、食物中缺少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A等有關[1]。
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機制主要與內皮損傷、脂質積集、纖維斑塊形成密切相關。脂蛋白滯留—應答學學說[2]的提出和發展不僅為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預防為主的原則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更為強化調脂理念提供了直接可靠的依據。因此,趙淳教授據中醫“治未病”思想理論指出一方面應將心血管疾病的防線前移,從防治危險因素開始,從兒童青少年開始,從疾病的源頭和上游開始;另一方面針對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進行強化調脂治療,阻斷和逆轉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進展,防治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癥(ACS),從而使更多的冠心病及高危者受益。
導師指出,近年來研究發現,AS具有炎癥病理的基本表現形式:變性、滲出和增生。隨著炎癥細胞和炎性介質的不斷檢出,AS不再被認為是單純的動脈壁脂質堆積的疾病,而是進展性炎癥反應,無論在AS的啟動、病變之進展,還是血栓性并發癥形成中,炎癥始終起著中心作用[3]。粥樣硬化斑塊由原來的穩定狀態進入一種不穩定狀態,在這種不穩定斑塊(又稱易損斑塊)破裂的基礎上合并血栓形成是造成急性心血管事件最重要的病理基礎。并指出盡管易損斑塊破裂合并血栓形成是ACS的主要病理基礎,是造成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還必須考慮到其它因素的影響如斑塊破裂的部位、大小和數量、冠脈痙攣、血液高凝狀態、側支循環、心肌損傷程度等。因此,“從易損斑塊到易損患者”這一概念的提出,更強調從整體觀評估患者,進一步優化心血管危險評估方案,及早干預易損患者以防治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導師認為,有關AS新的研究及認識,發展了冠心病的防治策略,并且這種轉變與傳統中醫學提倡的整體觀念、三因治宜及“治未病”的思想相符合,為中西醫結合治療揚長避短、優勢互補打下基礎。
關鍵詞:動脈粥樣硬化;防治;趙淳;名醫經驗
中圖分類號:R54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6-0001-03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血管病中常見且最重要的一種,以中、大動脈,如冠狀動脈、腦動脈及主動脈等受累為主,所導致的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筆者師從趙淳教授,對導師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學術見解和臨床經驗有一定的體會,現總結如下。
1現代醫學認識及防治方法
動脈粥樣硬化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以高度特異性的細胞反映為特征的慢性炎癥過程。其病因有:代謝綜合征、血脂異常、高血壓、吸煙、糖尿病和高胰島素血癥、C-反應蛋白增高等。還與年齡、性別、肥胖、遺傳、腎功能不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有關。另外還與職業、飲食、感染、A型性格、微量元素的攝入、食物中缺少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A等有關[1]。
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機制主要與內皮損傷、脂質積集、纖維斑塊形成密切相關。脂蛋白滯留—應答學學說[2]的提出和發展不僅為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預防為主的原則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更為強化調脂理念提供了直接可靠的依據。因此,趙淳教授據中醫“治未病”思想理論指出一方面應將心血管疾病的防線前移,從防治危險因素開始,從兒童青少年開始,從疾病的源頭和上游開始;另一方面針對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進行強化調脂治療,阻斷和逆轉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進展,防治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癥(ACS),從而使更多的冠心病及高危者受益。
導師指出,近年來研究發現,AS具有炎癥病理的基本表現形式:變性、滲出和增生。隨著炎癥細胞和炎性介質的不斷檢出,AS不再被認為是單純的動脈壁脂質堆積的疾病,而是進展性炎癥反應,無論在AS的啟動、病變之進展,還是血栓性并發癥形成中,炎癥始終起著中心作用[3]。粥樣硬化斑塊由原來的穩定狀態進入一種不穩定狀態,在這種不穩定斑塊(又稱易損斑塊)破裂的基礎上合并血栓形成是造成急性心血管事件最重要的病理基礎。并指出盡管易損斑塊破裂合并血栓形成是ACS的主要病理基礎,是造成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還必須考慮到其它因素的影響如斑塊破裂的部位、大小和數量、冠脈痙攣、血液高凝狀態、側支循環、心肌損傷程度等。因此,“從易損斑塊到易損患者”這一概念的提出,更強調從整體觀評估患者,進一步優化心血管危險評估方案,及早干預易損患者以防治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導師認為,有關AS新的研究及認識,發展了冠心病的防治策略,并且這種轉變與傳統中醫學提倡的整體觀念、三因治宜及“治未病”的思想相符合,為中西醫結合治療揚長避短、優勢互補打下基礎。
關鍵詞:動脈粥樣硬化;防治;趙淳;名醫經驗
中圖分類號:R54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6-0001-03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血管病中常見且最重要的一種,以中、大動脈,如冠狀動脈、腦動脈及主動脈等受累為主,所導致的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筆者師從趙淳教授,對導師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學術見解和臨床經驗有一定的體會,現總結如下。
1現代醫學認識及防治方法
動脈粥樣硬化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以高度特異性的細胞反映為特征的慢性炎癥過程。其病因有:代謝綜合征、血脂異常、高血壓、吸煙、糖尿病和高胰島素血癥、C-反應蛋白增高等。還與年齡、性別、肥胖、遺傳、腎功能不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有關。另外還與職業、飲食、感染、A型性格、微量元素的攝入、食物中缺少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A等有關[1]。
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機制主要與內皮損傷、脂質積集、纖維斑塊形成密切相關。脂蛋白滯留—應答學學說[2]的提出和發展不僅為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預防為主的原則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更為強化調脂理念提供了直接可靠的依據。因此,趙淳教授據中醫“治未病”思想理論指出一方面應將心血管疾病的防線前移,從防治危險因素開始,從兒童青少年開始,從疾病的源頭和上游開始;另一方面針對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進行強化調脂治療,阻斷和逆轉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進展,防治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癥(ACS),從而使更多的冠心病及高危者受益。
導師指出,近年來研究發現,AS具有炎癥病理的基本表現形式:變性、滲出和增生。隨著炎癥細胞和炎性介質的不斷檢出,AS不再被認為是單純的動脈壁脂質堆積的疾病,而是進展性炎癥反應,無論在AS的啟動、病變之進展,還是血栓性并發癥形成中,炎癥始終起著中心作用[3]。粥樣硬化斑塊由原來的穩定狀態進入一種不穩定狀態,在這種不穩定斑塊(又稱易損斑塊)破裂的基礎上合并血栓形成是造成急性心血管事件最重要的病理基礎。并指出盡管易損斑塊破裂合并血栓形成是ACS的主要病理基礎,是造成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還必須考慮到其它因素的影響如斑塊破裂的部位、大小和數量、冠脈痙攣、血液高凝狀態、側支循環、心肌損傷程度等。因此,“從易損斑塊到易損患者”這一概念的提出,更強調從整體觀評估患者,進一步優化心血管危險評估方案,及早干預易損患者以防治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導師認為,有關AS新的研究及認識,發展了冠心病的防治策略,并且這種轉變與傳統中醫學提倡的整體觀念、三因治宜及“治未病”的思想相符合,為中西醫結合治療揚長避短、優勢互補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