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方
創業投資是一種“支持高新技術創業的制度創新”,包括金融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通過支持高新技術型中小企業的創業活動,將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本進行有效整合,決定了其作為資金配置手段的高效率和高收益。一方面,創業活動極大地推動經濟發展,促進了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結構的升級改造,為創業投資的發展提供動力源泉;另一方面,創業投資作為一種新型金融投融資制度,通過自身的制度創新與管理創新,成為支持創業活動的重要資本力量。
一、民間資本參與創業投資的必要性
1.民間資本投資現狀及困境。民間資本的投資途徑主要有實業、金融信貸、資本市場三個領域。通過考察民間富余資金具體投資情況,可以發現,它們經歷了一個從實業到資本市場,從混沌無序到逐漸陽光化、專業化的過程,但由于自身條件及外部環境的限制,民間資本投資總是呈現一種短期、盲目、無序的狀態,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1)可投資范圍狹小。與國企和外企相比,民營企業在投資待遇、競爭機會等方面處于弱勢地位,現行的投資管理體制主要是針對國有投資而言,不適應民營投資發展的需要,并且民間投資在投資信息、技術支持等方面缺乏引導,因而在項目投資選擇上往往帶有較大的盲目性和投機性,導致投資風險加大和經濟損失。(2)自身觀念限制。大多民營企業家短期投機思想嚴重,缺乏科學的投資理念和現代資本運營知識,而抱團行為造成羊群效應往往又放大了投機的規模和危害。(3)針對民間資本的專業理財機構和相關產品比較缺乏。在我國與中小企業相匹配的投資金融機構、產品數量較為缺乏,投資服務體系不完善,而中小企業自身缺乏專門咨詢服務公司,造成中小企業無法及時、準確地安排其投資計劃。
2.創業資本來源結構亟待優化。在我國創業投資體系建設過程中,如何開辟創業資本的來源,擴大創業投資的規模成為最重要的問題。鑒于我國創業投資尚處于起步階段,許多配套措施還不完善,因而政府的推動作用十分重要。政府投入的資金應是為了引入民間資本和境外資本的啟動部分,還需要創造寬松的條件增強投資者的信心。
3.金融制度創新的內外推動。創業投資作為支持技術創新的資本源泉,當前以政府為主體的創業投資已不能滿足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資本需求,急需將大量閑置的民間資本引入創業投資領域。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創業投資是促進創業投資產業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民間資本參與風險投資具有堅實的邏輯基礎,它不僅是創業投資的始作俑者, 而且可以為創業投資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供給,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健全創業投資體系。
二、民間資本參與創業投資存在的問題
1.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目前,我國關于民間資本參與創業投資的法律主要有《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和《信托法》等。但是,這些法律中的有些條款對民間資本進入創業投資領域進行了嚴格限制。市場經濟是一種契約型經濟,與創業投資相關的法律法規應該規范約束創業投資主體之間的一系列行為,界定創業投資參與人的權利與義務,以保證民間資本的安全性、流向性和收益性都有法可依、有據可查。但我國《創業投資法》、《創業投資基金法》等法律法規一直尚未出臺,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民間資本參與創業投資的步伐。
2.稅收優惠政策缺位。由于民間資本追求投資收益的最大化,投資收益與成本便成為投資者選擇投資方向時考慮的重要因素。而稅收構成了創業投資的直接成本,影響創業企業的資本形成。創業資本對稅率的彈性不亞于投資對利率的彈性,過高的稅率使得創業企業和創業投資者的期望收益大打折扣,遏制了風險企業對民間資本的需求。
3.創業投資專業人才匱乏。我國的創業投資機構組織模式以公司制為主,而有限合伙制更具有優越性,但我國發展有限合伙制創業投資機構還存在諸多障礙。有限合伙制的核心主體是創業投資家,具備創業投資的專業知識和管理經驗,有追求高回報的強烈欲望與承擔高風險的能力,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參與創業投資,與高新技術企業及投資者有廣泛的聯系和良好的關系,但在我國創業投資的初期階段,創業投資人才是十分缺乏的,這也限制了有限合伙制在我國的發展。創業投資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作,專業人才的缺乏制約著民間資本在創業投資領域的發展。
4.退出渠道不通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市場得到了長足發展,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相比,還屬于弱有效市場,遠遠不能滿足創業投資退出的需求,制約創業資本退出的因素有:主板、中小板市場上市門檻高;產權交易市場及三板市場不發育;國際板市場退出依然存在很大障礙;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尚待完善;創業板和新三板仍屬于新生事物。這些退出障礙使我國大量創業資本紛紛被項目“套牢”,創業資本的性質蛻變為實業資本,極大地阻礙了民間資本在創業投資行業的發展。
三、民間資本參與創業投資的制度保障
1.抓緊制定改進相關法律法規,降低民間資本的投資風險。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及時消除制約我國創業投資發展的法律因素,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才能促使創業投資正常運行機制的形成。借鑒國內外已有的實踐經驗,完善我國創業投資的法律體系,具體包括以下兩個層次的立法工作:一是制定《創業投資法》、《創業投資基金法》、《企業并購法》、《破產法》等使創業投資業納入法制化軌道,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二是修改《商業銀行法》、《保險法》、《證券法》、《養老金條例》等,允許銀行、保險、養老金等在各自監管部門的統一規定下參與創業投資,擴大民間資本進入創業投資領域的規模,保證民間資本投資的正規化與合法化,降低民間資本的投資風險。
2.加快完善落實稅收優惠配套政策,調動民間資本的投資熱情。稅收是一個有力的利益調整杠桿,主要是向創業投資主體提供稅收優惠減免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投資者和創業企業的稅務成本,是促進創業投資發展的有效工具,主要包括:一是對處于初期階段的創業企業,減征或免征企業所得稅以增強企業的發展后勁,并對創業企業投入的研發費用部分或全部抵扣企業所得稅,鼓勵其技術創新;二是對投資于創業企業的創業投資公司免征或減征所得稅,對其管理人免征或減征營業稅和所得稅;三是對創業投資者分得的利潤免征資本收益稅,只有在將所持證券出售變現時再征收資本收益稅。這樣的稅收優惠政策能夠顯著降低民間資本的投資成本,提高其投資回報,調動民間資本參與創業投資的熱情,擴大民間資本支持創業企業技術研發與創新的規模。
3.切實注重創業投資人才培養,增強民間資本的投資信心。創業投資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創業投資家的素質,因此政府要通過多種途徑大力培養復合型創業投資人才,壯大我國創業投資人才隊伍。我國還很缺乏創業投資方面的專業人才。政府應采取以下幾點措施來挽救:一是依托高等教育,培養后備軍;二是依靠社會力量,進行專業培訓;三是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四是建立創業投資家資格認定制度。
4.加強創業投資退出機制建設,保障民間資本的退出渠道。創業投資的一次運行過程結束于創業資本的退出,要實現資本的高額增值,退出可謂創業資本運行過程中“關鍵的一跳”,創業資本能否安全撤出,能實現多大程度的回報,最終都落實在創業投資退出的順利及安全與否上。因此,創業投資的成功退出是實現創業資本增值的基本前提,是創業投資在時序上和空間上不斷循環的保證。目前,我國尚未建立有效的創業投資退出機制,民間資本進入創業投資項目后,收回增值后的資金和創業投資者實現股權變現顯得十分困難。根據這種實際情況,在創業投資退出機制建設過程中,應以政府為引導,建立以非上市交易為重點的退出渠道,為民間資本提供實際可行的退出通道。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