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觀察按摩結合自我舒緩操調治大學生頸型頸椎病的療效。方法:在按摩治療過稱中,以一對一的方式教習自我舒緩操,糾正不良生活方式,示范正確的枕枕頭方法。結果:初期治療平均(3.46±0.72)次。總有效率100%。結論:按摩結合自我舒緩操對大學生頸型頸椎病療效確切。
【關鍵詞】 頸型頸椎病; 大學生; 按摩; 自我舒緩操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urative effect of which massage combined with self relaxation exercises adjust and treat cervical spondylopathy of cervical typ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Method: During the massage therapy, all students were taught by one-to-one self relaxation exercises, were corrected their unhealthy lifestyles and were demonstrated correct method to pillow their pillows. Result: The average times of initial treatment were (3.46±0.72).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100%. Conclusi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which massage combined with self relaxation exercises adjust and treat cervical spondylopathy of cervical typ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accurate.
【Key words】 Cervical spondylopathy of cervical type; University students; Massage; Self relaxation exercises
First-authors address: Hospit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5.035
頸椎病已成為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該病的防治成為高校醫務工作者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查閱本院按摩科門診日志發現,以頸肩痛為主訴就診的大學生占門診總量的83.6%,其中頸型頸椎病占82.3%。通過問診調查發現,長時間看書、過度使用電腦、熬夜、坐姿不正、枕頭高度軟硬不適等是大學生頸椎病的主要誘發因素。廣大學生渴望掌握頸椎病的防治知識,主動尋求針對性的醫療體操,以防止頸椎病的發生和發展。為此筆者申請了2011年度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醫療體操結合按摩手法對人大學生頸椎病療效的影響》[1],在手法按摩基礎上教習頸椎自我舒緩操,現將3年來的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在中國人民大學醫院推拿按摩科門診就診的60例頸型頸椎病大學生為觀察對象,其中男18例,女42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26歲,平均(22.46±0.82)歲;病程最短半個月,最長3年,平均(1.27±0.55)年。所有病例均無急性頸椎外傷史,臨床確診為頸型頸椎病。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頸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1],具體為枕頸部痛,頸活動受限,頸肌僵硬,有相應壓痛點。X線片示頸椎生理弧度在病變階段改變。
1.3 治療方法
1.3.1 按摩手法
1.3.1.1 第一步 患者取俯臥位,令頸肩背部盡量放松。醫者立于頭側和身側,用輕柔的揉法、點法、按法、彈撥、推法作用于頸枕至上背部,主要以寰枕部筋膜、頭頸部固有肌、斜方肌、提肩胛肌等為主,約8~10 min。使其頸肩背部肌肉放松,有透熱感為宜。
1.3.1.2 第二步 患者取俯臥位,令頸肩背部盡量放松,胸腹部緊貼治療床,醫者通過觸診尋找移位的胸椎,令患者配合呼吸,醫者用胸椎微調手法于呼氣末調整偏位的椎體。
1.3.1.3 第三步 患者取仰臥位,醫者坐于頭側,令患者頭枕于醫者手及前臂,適當調節患者頸椎曲度,以舒適為佳;醫者用輕柔的點法、拿法、按法、揉法作用于頭頸部固有肌群,并順肌纖維方向推按,適當配合小幅度頭頸屈伸及旋轉,并行臥位徒手牽引1 min左右,充分放松頸部肌肉。
1.3.1.4 第四步 患者取仰臥位,醫者坐于頭側,令患者頭枕于治療枕上,全身放松,醫者用頸椎微調手法,調整偏位的頸椎,恢復頸椎曲度。
1.3.1.5 第五步 患者端坐位,醫者立于身后,拿雙側風池、肩井,分推雙肩及上背,結束手法。
上述手法操作約20 min左右,手法隔日操作1次,3次為一療程。休息2 d,進行下一療程,直至癥狀消失。
1.3.2 自我舒緩操 自第2次治療始,以一對一的方式,在診室教習整套《自我舒緩操》,建議每天堅持做操至少15 min。本套自我舒緩操以董福慧教授講授的“小米子操”為基礎[2],結合筆者多年按摩手法治療頸椎病的實踐經驗,改編而成,注重舒解頸肩部固有肌的緊張痙攣,加強受累肌群的耐力訓練。符合大學生以頸型頸椎病為主的特點,簡單易學,效果良好。
1.3.2.1 第一節,頭頸部自我放松按摩 取端坐位,十指微曲,用指腹沿足太陽膀胱經走向,自前發際向大椎輕推頭頸部15遍,動作緩慢、連續,術后自覺頭目清爽,以不引起頭皮發熱為度。
1.3.2.2 第二節,肩背部自我放松按摩 取端坐位,右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微曲,用手指掌側面和大小魚肌協同用力,自頸枕至大椎,拿捏15遍,動作輕柔和緩;右上肢內收,拿捏左側肩部,自頸跟至三角肌下緣15遍。改用左手,拿捏右肩部15遍。動作輕柔和緩。
1.3.2.3 第三節,小米子操 取端坐位,頭頸放松,平視,下頜骨向后回縮,保持頸后部肌群緊張頭頸向上頂的狀態,以下頜微軸,頭頸寫“米”字,3~5遍。
1.3.2.4 第四節,頭頸部后伸抗阻運動 取端坐位,十指交叉,雙手置頸后部,雙手保持不動,頭頸后伸,與雙手較力,保持20~30 s,放松,重復3~5遍。
1.3.2.5 第五節,聳肩及肩胛回旋運動 取端坐位,上肢自然垂于體側,雙肩上提,保持8~10 s,雙肩回落時雙側肩胛骨作內旋動作,雙肩胛向脊柱方向作加持動作,保持8~10 s,放松。重復3~5遍。
舒緩操的注意事項:本套操適合于頸型頸椎病疼痛緩解期,作為日常勞累時的自我頸椎調護而設。疼痛急性發作時應及時就診,接受醫師的治療,等疼痛緩解后堅持做操,預防復發。對于其他類型的頸椎病,應在明確診斷后,在醫生的指導下酌情選用,尤其對脊髓型頸椎病要慎用。
1.3.3 糾正生活方式 在診療過程中,適時宣教。囑其注意坐姿、睡姿,避免長時間低頭伏案,屈頸。
1.3.4 枕頭的選擇 在診療過程中指導其挑選適合自己的枕頭。以自身的一側肩寬為枕頭高度參考,推薦蕎麥皮方枕,令頭、頸、肩背都有支撐。并給予枕枕頭示范。
1.3.5 追蹤觀察 建立專用QQ群,公布專用熱線電話,對60例大學生,動態追蹤觀察1年。
1.4 療效判定標準 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頸椎病療效評定,治愈:原有癥狀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原有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
2 結果
本組60例患者中,初期治療次數2~6次,平均(3.46±0.72)次。治愈14例,好轉46例,未愈0例。總有效率100%。通過追蹤觀察,其中36例堅持作自我舒緩操,原來癥狀未復發和加重;24例未堅持作自我舒緩操,疼痛時現,來我處反復就診。
3 討論
常規來講,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見病。然而,目前我國頸椎病發病有低齡化趨勢,30歲以下青少年患者占患者人數的11.1%左右,在青少年和大學生頸椎病的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2]。王寶琴等[3]在2003年11月-2004年1月完成的全國性青少年頸椎病現狀調查發現,我國青少年中頸椎處于亞健康和嚴重不健康的分別為82.5%和17.5%,主要影響因素有超負荷學習、長期伏案、不良姿勢體位和健康教育不夠等。孟濤等[4]在大學生頸椎病發病率調查中發現,1995-2001年上海師范大學學生頸椎病發病率由0.045%上升為0.726%;主要病因為慢性勞損、外傷、環境因素和不良的生活方式等。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青少年和大學生頸椎病的癥狀以頸肩肌肉酸痛沉重為主,疲勞后會加重,并可能伴有頭痛、頭暈、惡心、心悸,嚴重時還會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經常落枕、上肢麻木等現象。頸椎病已成為影響大學生健康的主要問題之一,頸椎病防治也因此成為高校醫務工作者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頸椎間盤退變是引起頸椎病的根本原因和內在因素。頸椎間盤退變是一個自然老化過程,通常與年齡正相關。每個人的每一個頸椎間盤在其自然生長的過程中都會經歷相似的變化,只不過退變程度和退變時間的早晚不同而已[4]。隨著年齡增長,絕大多數人的椎間盤在20~30歲以后逐漸發生退行性改變,生物力學性能與強度也隨之降低。當頸椎經受異常載荷或過度使用,例如持續地伏案工作、長時間計算機操作、玩麻將牌、織毛衣、睡眠姿勢不良、頸部扭傷等情況均可能破壞頸椎生物力學平衡,而生物力學的失衡則會加速退行性改變,加速退變,促使頸椎病的發生和發展。
頸椎生物力學失衡是引起頸椎病的外因,而頸肩背部的軟組織慢性勞損是引發頸椎生物力學失衡的根本原因。慢性勞損是指超過正常生理活動范圍最大限度或局部最大耐受值時的各種超限活動所引起的損傷,通常由長期的超限負荷導致。長期低頭工作是引起頸肌慢性勞損最直接、最常見的病因,因為低頭伏案過久會導致頸肌痙攣,久而久之頸肌肌力減弱,動力平衡破壞,從而影響靜力平衡。其原因主要是屈頸過度,其表現有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長期低頭伏案或電腦操作導致屈頸過度,頸部軟組織勞損,使關節囊、椎間韌帶松弛,肌肉張力降低,功能失調,削弱了對頸椎的支撐和保護功能,隨之頸椎生理曲度發生改變可能產生椎間關節、韌帶與肌肉的慢性或急性損傷。損傷性炎癥會引發頸、肩部疼痛、肌肉痙攣,頸部僵硬與活動障礙,有時可能出現牽扯性上肢痛、頭痛。臨床經驗表明,這類癥狀多因頸部軟組織損傷所致,經嚴格的鑒別診斷之后,給予手法按摩,進行適當休息,或口服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多數病例可以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5]。青年學生頸椎病從臨床表現看,大多數屬于頸型頸椎病[6],按摩手法是解除肌肉緊張、痙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為按摩不但可以直接放松肌肉,并能解除引起緊張的原因[7]。標本兼治,且無創傷及副作用,按摩手法對該型頸椎病效果顯著,得到一致認可[8]。手法操作中患者選擇盡量放松的體位,醫者手法盡量輕柔和緩,不引起肌肉緊張痙攣,即有利于調整患者的心理、生理不適狀態,又有助于患者主動配合治療。俯臥位作用于上背及肩部的揉法、點法、按法、彈撥、推法充分放松了軟組織后,整復胸椎后關節,為頸椎生物力學恢復奠定基礎,操作中患者呼吸的配合尤為重要,醫者用力于呼氣末,否則容易損傷患者肋間肌,出現胸痛。仰臥位輕柔的點法、拿法、按法、揉法、徒手牽引可是解除頸部固有肌群的痙攣[9];輕巧的脊柱微調手法可恢復頸椎曲度及后關節紊亂,恢復頸椎活動功能。本病治療的關鍵是解除肌痙攣.放松肌肉,緩解疼痛的基礎上,恢復頸椎正常曲度。脊柱微調手法要巧妙,切不可強力旋轉,以免加重損傷。
大學生頸椎病是可以預防的[10],只要遵循頸椎解剖生理及運動特點和生物力學特征,深入研究大學生頸椎病的病因、誘因及其防治措施,加強對大學生頸椎病預防的健康教育,使其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就能有效地減少大學生頸椎病的發生。
頸椎醫療體操作為自我緩解頸肩部疼痛的簡單有效方法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很多學者從鍛煉頸肌強度恢復頸椎活動度出發,編制了各式頸部保健體操,雖然繁簡不一,其動作要點皆大同小異。由于大學生學習任務繁重,而頸部保健貴在堅持,故當從簡單有效出發,本套自我舒緩操以董福慧教授講授的“小米子操”為基礎,結合本人多年來按摩手法治療頸椎病的實踐經驗,進一步設計改編而成,體操設計更注重解除頸肩部固有肌的痙攣和耐力訓練。本套自我舒緩操是在自我放松按摩頸肩部肌群基礎上,加強勞損肌群的肌力訓練。頭頸部后伸抗阻運動強化了頸后肌群的肌力,有效矯正低頭伏案而導致的頸椎伸展肌群的張力低下[11];聳肩及肩胛回旋運動有效緩解因長期雙手操作而引起的肩胛周圍肌群緊張。“小米子操”針對變直的頸椎曲度自我復位而選[12]。本套操既符合大學生以頸型頸椎病為主的特點,又簡單易學,效果良好。
通過3年來的實踐,筆者有如下心得:正如董福慧教授所說,頸椎病是綜合征,臨床治療時要頸肩背同治,骨筋肉并重,才能收到好的效果[13]。脊柱病變的發生階段常位于活動與相對靜止區域的交接處,就是董老師常說的“動靜力結合點”[13],在頸椎主要是在寰枕、C7~T1節段。脊柱失穩,導致脊柱小關節錯縫,脊柱的內外平衡失調。影響了信息傳導的通路,從而出現臨床癥狀。治療機制在于糾正解剖位置的失常和恢復動態平衡。針對人體力學狀態的全面調整,即董老師常說的“整體調整”[13],才能取得滿意持久的療效。胸椎是頸椎的“底座”,頸胸同調,恢復椎體生物力學關系。頸椎病是復作性疾病,手法治療和患者自我調護相結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在手法治療基礎上,堅持作自我舒緩操能有效控制大學生頸型頸椎病的復發。
大學生頸椎病的防控是一個系統工程,筆者觀察60例,畢竟樣本數不多。在未來工作中,應注意近期療效的統計與遠期療效的隨訪[14]。嘗試應用慢性病管理的思路,在大學校園這種功能社區建立頸椎病管理模式,將家庭醫生式服務落到實處。
本文為北京市第四批師承“雙百工程”項目,本人師承于中國醫學科學院望京醫院董福慧教授,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2]裴仁和.青年人頸椎病病因及臨床特點的探討[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2,10(4):56-58.
[3]王寶琴.青少年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4,19(5):336.
[4]孟濤,葉文博,黃敏.大學生頸椎病發病率調查[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4,9(3):77-79.
[5]彭寶淦,施杞.頸椎病發病機制的研究概況[J].中醫正骨,1997,3(9):56.
[6]圣磊,朱云飛.頸椎病年輕化趨勢的調查及X線表現[J].中外醫學研究,2012,33(10):60.
[7]俞大方.推拿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8.
[8]朱廣清,房敏,潘磊,等.推拿手法對頸椎病“骨錯縫”的治療作用[J].中醫雜志,2012,2(53):131.
[9]丁田機.舒筋微調手法治療大學生落枕40例臨床療效分析[J].健康必讀,2013,5(12):66.
[10]張逸,盧志剛.大學生頸椎病的影響因素及其預防對策[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5,5(3):328.
[11]陳香仙,綦湘,呂品.頸椎病的Thera-Band抗阻運動療法[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39(16):7408.
[12]羅賓·麥肯基,克雷格·庫貝.麥肯基療法:7步告別頸椎腰椎煩惱[M]//王小亮,譯.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129.
[13]董福慧.臨床脊柱相關疾病[J].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401-412.
[14]董福慧.脊柱相關疾病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中國骨傷,2007,5(20):1-3.
(收稿日期:2014-04-29) (本文編輯: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