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鳳
【摘 要】近年來,突發事件對公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因而,公眾開始主動介入媒體對突發事件的報道。但是,由于我國媒體對突發事件的報道呈現著模式化的現象,由此而嚴重制約了公眾的知情權,使媒體的公信力下降,造成了公眾和媒體雙雙被動的局面,這在馬航失聯事件中顯現尤為突出。為了突破這種對突發事件報道的模式化思維,我國媒體在汲取外媒有益經驗的同時還要注重結合自身條件加強與政府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突發事件 模式化報道 馬航失聯
北京時間2014年3月8日凌晨2時40分,由馬來西亞吉隆坡飛往北京載有239人的馬航370客機失聯,機上共有中國乘客227人。事件經曝光后引起全球媒體的高度關注,在我國也一時間激起千層浪,然而,我國媒體的態度卻不甚明朗,只是向人們傳達著最表面的信息,只爭速度不求質量,忽略了公眾焦急的期待著實質內容消息的心情。這種模式化的報道形式在此事件中一度引起公眾的質疑,由此,這種報道模式也成了現階段我國媒體在突發事件報道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突發事件模式化報道出現的原因
1、新聞機構責任意識的缺失
媒體能否向受眾發布權威的消息,與新聞機構的責任意識有著重要關系。我國的大多數新聞機構在遇到突發事件時,往往處于被動地位。而這種被動困境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與媒體存在的固有報道理念有關,也與媒體難以得到權威消息有關。在這種被動的情況下,最大的利益受損者自然是人民,它造成的后果是人民在同樣的被動中失去自身利益,甚至生存的希望。
在當下文化快餐的背景中,新聞業的市場上出現的高速運轉現象嚴重影響著媒體的正常作業,更是對新聞機構責任意識的嚴峻考驗。目前的新聞業存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于是,當新聞機構在進行具體的作業時,往往只求記者的采訪速度,而忽略信息背后的深層次內容,在這種情況下新聞機構便很容易忽略自身的責任意識,做出一些有損公眾利益的事情。在馬航失聯事件中,媒體只求消息快速,而當沒有新鮮內容可挖掘時,新聞機構一味的向公眾傳達“心靈雞湯”式的安慰,或是一味轉載境外媒體的文章,甚至發布未經證實的消息,這必然會引起公眾的反感,同時也是對公眾不負責任的表現。
2、記者個人素養的不足
從當初的“非典”事件到馬航失聯,我國媒體人在突發事件面前向公眾展現出來的總是等待消息的發布和“心靈雞湯”式的報道。這也反映了記者能力和素養方面的不足,一方面,記者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通常走的路徑是先進行表層的消息呈現:馬航失聯事件發生時,大多記者只是簡單報道飛機失聯的信息和家屬方面的消息。然后等待官方消息的披露和繼續報道家屬的消息。在馬航失聯事件發生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媒體找不出有關飛機去哪兒的信息,只是一直把焦點集中在家屬的心情和安慰家屬方面。最后當沒有消息可報時,便從境外媒體尋找有價值的消息直接轉載這一事件的后續報道。
另一方面,記者新聞素養的不高還體現在對于突發事件消息的撰寫上。對于此類事件的呈現形式,記者通常遵循固有的報道理念并有一套模式化的撰寫框架,即首先簡單介紹事件的發生,然后敘述政府的緊急救援工作,最后落腳點在受害群眾和領導人的慰問上。這種報道形式反映了記者自身職業素養的缺失。
3、輿論引導使命的濫觴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熏染下,媒體人對突發事件的報道所遵循的固有理念不易改變。在我國,政府重視事件的正面價值自然是出于對人民利益的考慮,媒體作為大眾信息流通的媒介,政府考慮到其影響力而對其有所要求是必然的,但當這種要求和考慮被扭曲性放大時,就會脫離正常軌道而成為宰割人民利益的匕首。馬航失聯事件中,媒體過于重視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而忽略了輿論引導是建立在公眾利益之上的這一實質,當公眾利益受損時,一切的引導都會軟弱無力。所以,媒體在貫徹政府政策時分寸的適當拿捏至關重要,而媒體這種分寸把握能力的提高,也是我國媒體現階段最應關注和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突發事件模式化報道引發的負面影響
1、虛假新聞的肆意出現
在馬航失聯事件中,最讓受眾嘩然的無疑是虛假新聞的肆意,這不僅使受眾陷入狂躁和痛心的境界,也引起了新聞界的不安。在如今這個自媒體盛行的年代,以公眾目前的新聞素養和自身素質,其還不能很好的掌控這個公開的大環境,狂熱情緒很容易被調動起來,當新聞媒體依舊按照舊有的模式對重大災難事件報道時,謠言自然應勢而生。雖然在很短時間內權威媒體就會辟謠,但即使是權威媒體也探尋不到實質消息,這便陷入造謠辟謠的循環怪圈,不利于解決問題。
2、公眾知情權不能滿足
隨著社會的發展,媒體在及時向公眾傳達信息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禽流感,重大交通事故和臺風暴雨等突發事件的頻繁發生已經嚴重危害了公眾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在信息快速流通的今天,公眾的認知力普遍提高,其對媒體信息優質而快速傳遞的需求也就更加迫切。但在馬航失聯事件中,所有的報道呈現著一致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公眾的知情權就得不到滿足,須知媒體的責任在于向公眾及時傳達事態的最新進展,最大程度解決公眾最擔心的問題。
3、媒體公信力受到挑戰
在突發事件面前,媒體不能很好地向公眾傳達信息,勢必會引起公眾對媒體的不信任。在馬航失聯事件中,我國媒體暴露出種種缺點,使得公眾對其很是失望,雖然不免許多受眾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對其進行指責,但媒體的失職之處卻是不容忽視的。不僅是馬航失聯事件,還有青島黃島油管爆炸事件等,我國媒體在此類突發事件面前表現出的滯后性,使得媒體的公信力受到挑戰。
三、突發事件模式化報道的解決策略
1、培養媒體深入調查的能力
西方媒體認為帶有刺激性、反常性的新聞是極其有價值的新聞,因此,他們有完善的突發事件報道機制,以求全方位的對突發事件進行報道,向受眾呈現出完整無誤的信息。在馬航失聯事件發生不久,《紐約時報》就組織起由30名資深記者構成的團隊,對馬航失聯事件進行全方位的報道和分析,縱觀國內新聞市場,這樣的記者陣容是遠達不到的。有關飛機的核心技術在美國,想要獲得官方的消息就需要媒體自身的影響力和作為,這不在媒體所屬國別。媒體只有時刻堅守著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深入挖掘信息,而不是用幾句安慰的話搪塞受眾。
2、提高媒體客觀報道的意識
我國媒體對于突發事件的模式化報道究其根本原因還在于自身的新聞素養不高,盲目追求新聞報道的速度而忽略了在突發事件面前公眾的心理。媒體一味的遵循既已形成的報道模式,而忽略了新媒體時代下受眾對于新聞大餐的挑剔性。在突發事件面前,我國媒體呈現給觀眾的除了事件信息外就是正面的宣傳和“心靈雞湯”式的語言,然而,在災難面前公眾最關心的不是媒體的安慰而是事件的進展和真實客觀的信息。西方媒體對災難的報道遵循的是客觀的描述或對事件做深度分析,相比之下,受眾則會更欣賞外媒的報道。客觀本是新聞報道必須遵循的原則,在大事面前更需要媒體的這種精神。
3、注重政府與媒體的良性互動
只有形成媒體與政府的良性互動氛圍,才能讓媒體更好的為公眾服務。一方面,在攸關公眾人身和財產安全的突發事件面前,媒體的最新事件發展及未來有可能存在的危險報道比發出“中國人挺住”此類的安慰語有力量的多。然而,媒體的報道也要求政府的配合才能發出聲音,當一方處在封閉狀態時,另一方無論怎樣熱情似火也是擦不出火花的。
另一方面,從對公眾的責任來說,政府的責任自然是要高于媒體的,那么在披露突發事件進展的消息時,政府考慮的自然也要比媒體多。只有媒體做到真正為民謀利時,才能形成良性互動氛圍。
我國媒體對突發事件報道呈現的模式化現象及固有理念存在已久,突破這一困境需要的是新聞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①匡文波、張蕊,《“馬航失聯事件”媒體報道的反思》[J].《新聞愛好者》,2014(4):14-16
②王石川,《報道馬航事件 媒體比拼軟實力》[J].《北京觀察》,2014(4):46
③黃厚珍,《公眾如何看待媒體的突發公共事件報道——廣州市民對媒體突發事件報道的反饋調查》[J].《新聞愛好者》,2007(4):9-10
④徐靜波,《馬航失聯客機事件背后的新聞戰》[J].《IT時代周刊》,2014-4-
5:62
(作者單位:綏化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