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潔馨
【摘 要】本文以北京2013年霧霾事件看媒體環境報道效果,聚焦霧霾報道在提升我國媒介公信力以及提升公眾環保意識兩方面產生的影響,并對改進環境報道,促進受眾環境意識構建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環境報道 環境意識 北京霧霾
一、中外霧霾報道對我國媒體公信力的影響
1、相關概念界定
(1)環境報道
環境報道,也稱環境新聞,對于它的定義,目前國際學術界還沒有形成一個公認的權威說法。美國學者、環境新聞記者Michael Frome認為環境新聞是一種有目的、為公眾而寫的,以嚴謹準確的數據為基礎的反映環境問題的新聞。
我國的一些學者也對環境報道的定義進行過探討。《中國環境報》社長許正隆認為,環境新聞即是“用新聞手段傳播人們關心的種種環境信息,是變動著的環境事實與新聞的表達或傳播方式的完美結合,它應該具備環境問題本身所包含的科學性、連續性、多變性等特點。
(2)我國環境報道發展歷程
1973年,我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我國有關部門關注環境問題的開端。1973-1983年,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開始起步并逐漸發展,環境報道進入繁榮時期。1986年我國成立了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CFEJ),它是由全國報刊、廣播、電視、通訊社等新聞單位和環境新聞工作者自愿組成的非政府組織,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全國性社會團體。截至2007年l月,組成單位已達到184個。目前,中國環保傳播領域的獎項主要有地球獎、拜耳青年環境記者獎、杜邦杯、環境好新聞獎和福特環保獎。
(3)媒介公信力
①媒介公信力概念。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保衛教授認為,所謂“傳媒公信力”,是指新聞媒體所具有的能夠贏得受眾信任與信賴的各種專業質量和能力的總和。近年來,我國媒體充斥新聞造假、有償新聞、低俗節目等濫象,令媒體公信力受損,受眾甚至形成了“報道免疫”,對媒體信息的真實與否產生條形反射。加之某些媒體從業者自身專業素養不夠,也進一步加深了傳媒業的信任危機。鑒于此,如何實現報道客觀、評論公正、講究誠信、維護正義是所有媒體人應該反思的問題。
②中國環保媒介公信力現狀。具體到我國環境報道,宏觀議論多,具體實踐少。如何在報道中實現由“知”到“行”的深層次傳播,是對當前媒體環境報道提出的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針對北京市PM2.5事件,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彤教授認為,媒體環境報道應遵循“標題新穎化、內容科學化”的原則。環境報道科學性強,專業詞匯受眾難以接受,所以建議媒體工作者在文章標題上“做文章”,但是內容一定要客觀真實、尊重科學,避免過度報道或者錯誤報道。
2、北京霧霾報道概況
國家媒體一直是環境報道最重要載體,以中央電視臺為例,據央視網統計,自 2013年1月11日至2月19日這40天中,中央電視臺圍繞霧霾天氣的報道有 439條,平均日報道量將近11條。②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央視一套自1月12 日起連續3 天在《新聞聯播》中對霧霾天氣進行重點報道,而且12日,中國多個城市的霧霾天氣成為《新聞聯播》的頭條新聞,直到19時7分59秒才播出第二條新聞,這樣的播出時長幾乎占了整個《新聞聯播》的1/3,不禁引人感嘆,央視更接“地氣兒”了。此外,1月14 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標題為《美麗中國,從健康呼吸開始》的頭版,新華社刊發《“責任的沉默”比霧霾更可怕》的時評、北京青年網發表《怕空氣不透明更怕信息不透明》的文章。在社交媒體上,如微博、微信、騰訊QQ上,霧霾天氣儼然已經成為最活躍的關鍵詞。
這些數據顯示出媒體對霧霾天氣的關注程度之高、報道密度之大,體現了我國新聞媒體在氣候傳播中的認識水平和把握能力。
3、北京2013年霧霾報道分析
據央視海外研究中心國際傳播輿情第47期統計,在我國媒體前所未有地提供一連串精確信息并發表評論后,美國《華爾街日報》、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等頗具影響力的境外媒體直言,中國媒體發生了改變,變得“坦率和透明”。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表題為《CCTV破天荒向空氣污染事件“開炮”》的文章,認為“人們可以為民主等待20年甚至更久,但是沒有這樣的耐心等待干凈的空氣。”美聯社贊賞CCTV不刻意為空氣污染定積極論調,“2008年以來北京的空氣質量不斷下降,而官方媒體對此一直采取回避不報的態度。現在,CCTV等央媒敢于大尺度報道空氣污染有兩個原因:一是空氣污染已達到無法容忍的程度,中共不得不讓央媒來表達人民的呼聲和憂慮;二是微博上對空氣污染的激烈討論已經持續多日,央媒不得不對此進行響應。”此外,法新社、BBC世界新聞頻道、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等外國媒體均認為中國官媒對中國空氣污染問題的報道比以前更加開放。
二、北京霧霾報道對公眾環境意識的影響
1、環境意識
環境意識,作為一種思想觀念,古已有之,但作為一個術語的產生以及它所表示的現代環境意識的內涵卻是新興的,上世紀60年代才大體出現。我國有關環境意識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對于環境意識的定義,目前學界并沒有形成定論。本文選擇學者楊朝飛的定義,他認為:環境意識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是人們對環境的認識水平,即環境價值觀念,包含心理、感受、感知、思維和情感等因素;其二是指人們保護環境行為的自覺程度。
2、我國公眾環境意識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也不斷增強,環境意識的高低決定了環境保護工作是否能有效和可持續發展。掌握我國公眾的環境意識的總體情況,能給國家制定相關法律政策、媒體進行環保傳播、學校實施環境教育提供相關依據。
2003年6月—11月,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組織實施的“2003年全國綜合社會調查”中有一部分涉及到公眾的環境意識。該調查顯示,男性被訪者的環境意識明顯高于女性,有接近6成的女性被訪者的環境意識水平不及格。2007年1月17日,《中國公眾環保民生指數2006年度報告》顯示,公眾的環保行為受到環保意識和環保滿意度兩個方面的影響。另外,有61%的公眾認同了政府環保的努力,與2005年相比有所提高,反映了公眾對政府更加信任。
3、環境報道與環境意識的關系
公眾正確的環境意識的培養和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環境報道和環保傳播是其中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環境報道可以啟發公眾的環保參與意識;可以將環境危機感深深植入公眾心中,激發公眾的責任感;可以弘揚生態文明,傳播綠色生活方式;可以促進環保法制建設。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名譽主席潘岳指出,環境問題關乎每個人的生存狀態和整個社會的和諧安定,如何提升受眾的環保意識,環境記者責無旁貸。由此可以看出,新聞媒體作為社會和民眾的“傳聲筒”,應該吸取民意,切實尋找并關注民眾生活中存在的環境擔憂,如“飲用水質量問題”、“霧霾影響呼吸道問題”、“土壤重金屬污染作物問題”等,從而將調查報道呈現給相關衛生質檢和政府部門,督促立法和執法,為環境改善貢獻力量。
三、改進環境報道,促進受眾環境意識構建
1、整合媒體和記者資源,發揮媒體在環保中的作用
(1)提高記者專業素質
環境報道既有很強的專業性,又有很強的社會性,這就要求記者努力充實自身在環境科學和環境法規政策相關學科方面的知識,同時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將環境報道呈現給老百姓。這對記者是不小的挑戰。現實是,有的環境記者直接從娛樂、社會新聞領域分離出來,“半路出家”型的環境記者不在少數。形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一是因為環境專業科班生畢業后一般選擇專業對口的工程類工作,鮮有跨入傳媒行業,二是因為中國傳媒行業整體專業性不夠強,很多記者需要同時兼幾個領域的新聞報道,難免力不從心。
(2)提升選題質量
第一,在報道角度、圖文編排、采訪對象方面下功夫。第二,切忌危言聳聽,夸大環境危害以博得眼球。
2、增強互動,促進公眾環保意識從“要我環保”向“我要環保”轉變
從媒體角度,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調動公眾的積極性。一是要加大對環保知識的宣傳介紹,傳遞環境現狀和環保工作的進程等相關信息,潛移默化中強化公眾的環保意識。二是要結合具體情況,同時注意與環保NGO的聯系和合作,盡量擴大環境新聞的線索來源。三是針對那些默默奮斗在環保一線的典型,媒體要給予積極的肯定,用以激發民眾的參與熱情。
3、加強政府的支持和引導
首先,政府應進一步提高環境信息的公開度和透明度。要加快完善環境新聞發布制度,構建環境新聞的快速反應機制。國家環保部門要及時向民眾公布環境信息,定期向媒體傳遞環保動態,以消除擔憂。□
參考文獻
①許正隆,《追尋時代 把握特色——談談環境新聞采寫》[J].《新聞戰線》,1999(5)
②江向榮,《中國環境新聞的發展歷程》[D].山東大學,2012
③鄭保衛、李曉喻,《談對外傳播媒體的公信力建設》[J].《對外傳播》,2013(4)
④鄭保衛、張峽,《我國新聞媒體霧霾天氣報道的經驗及啟示》[J].《新聞愛好者》,2013(4)
⑤韓娜,《央視海外研究中心國際傳播輿情分析報告》[R].央視海外研究中心,2013-1-27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