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正蓉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獨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課堂上如何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進而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能力?以下是筆者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對小組合作學習所做的一點嘗試,以起到拋磚引玉之效.
一、運用案例
在具體的數學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便于學生合作與交流的教學方案.這就是如何分組和如何指導學生去做.我們班是30個人的小班,我把全班分成5~6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有一位小組長.教學時,或把一個任務交給每個小組或把一個任務分成3~5個環節,一個小組完成一個環節,最后共同完成.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巡視各個小組的合作情況,并給予及時的引導和幫助,以便學生解決遇到的困惑.如在教學《等腰三角形》時,我做了如下設計.
環節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出本節內容
1.學生動手操作.根據教師演示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折,看看能得到什么樣的三角形?其中如圖1這樣的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從折疊線發現其中有兩邊相等)
2.學生看圖(1)討論.得知:在△ABC中,若AB=AC,則△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是腰、BC是底邊、∠A是頂角,∠B和∠C是底角.
環節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①如圖1的等腰三角形,它是軸對稱圖形嗎?②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對折(如圖1的虛線AD),找出其中重合的線段和角.
在小組內,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得出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并進一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環節三:小組討論驗證性質
如圖2,已知△ABC中,AB=AC,AD是底邊上的中線.
(1)求證:∠B=∠C;
(2)AD平分∠A,AD⊥BC.
由三個組討論解決問題(1),另三個組討論解決問題(2),然后在全班進行交流,個別的情況由教師或小組長幫助解決.
環節四:應用提高,拓展創新
.
二、教學反思
1.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學習可以總結如下:①在活動性、探究性較強的問題中,同一小組中學生會自發重組進行活動,然后再進行交流;②在理解性、推理性較強的探索問題中,學生并不是立即開展討論的,他們各自需要思考一段時間,期間包括計算、推理、猜測,然后才開展合作交流.
2.給學生合作與交流的機會.我們認為在活動性、探究性較強的問題中,同一小組中學生自發重組進行活動,是符合學生研究問題的特點的.因為其方便性、可操作性,人少更易協調地開展活動.在理解性、推理性較強的探索問題中,學生不立即開展討論,這是因為還沒有合作的基本素材,他們需要先獨立思考.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建立合作學習機制,有利于營造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和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的情感態度,體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快樂.
(責任編輯黃桂堅)endprint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獨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課堂上如何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進而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能力?以下是筆者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對小組合作學習所做的一點嘗試,以起到拋磚引玉之效.
一、運用案例
在具體的數學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便于學生合作與交流的教學方案.這就是如何分組和如何指導學生去做.我們班是30個人的小班,我把全班分成5~6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有一位小組長.教學時,或把一個任務交給每個小組或把一個任務分成3~5個環節,一個小組完成一個環節,最后共同完成.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巡視各個小組的合作情況,并給予及時的引導和幫助,以便學生解決遇到的困惑.如在教學《等腰三角形》時,我做了如下設計.
環節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出本節內容
1.學生動手操作.根據教師演示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折,看看能得到什么樣的三角形?其中如圖1這樣的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從折疊線發現其中有兩邊相等)
2.學生看圖(1)討論.得知:在△ABC中,若AB=AC,則△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是腰、BC是底邊、∠A是頂角,∠B和∠C是底角.
環節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①如圖1的等腰三角形,它是軸對稱圖形嗎?②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對折(如圖1的虛線AD),找出其中重合的線段和角.
在小組內,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得出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并進一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環節三:小組討論驗證性質
如圖2,已知△ABC中,AB=AC,AD是底邊上的中線.
(1)求證:∠B=∠C;
(2)AD平分∠A,AD⊥BC.
由三個組討論解決問題(1),另三個組討論解決問題(2),然后在全班進行交流,個別的情況由教師或小組長幫助解決.
環節四:應用提高,拓展創新
.
二、教學反思
1.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學習可以總結如下:①在活動性、探究性較強的問題中,同一小組中學生會自發重組進行活動,然后再進行交流;②在理解性、推理性較強的探索問題中,學生并不是立即開展討論的,他們各自需要思考一段時間,期間包括計算、推理、猜測,然后才開展合作交流.
2.給學生合作與交流的機會.我們認為在活動性、探究性較強的問題中,同一小組中學生自發重組進行活動,是符合學生研究問題的特點的.因為其方便性、可操作性,人少更易協調地開展活動.在理解性、推理性較強的探索問題中,學生不立即開展討論,這是因為還沒有合作的基本素材,他們需要先獨立思考.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建立合作學習機制,有利于營造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和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的情感態度,體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快樂.
(責任編輯黃桂堅)endprint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獨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課堂上如何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進而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能力?以下是筆者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對小組合作學習所做的一點嘗試,以起到拋磚引玉之效.
一、運用案例
在具體的數學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便于學生合作與交流的教學方案.這就是如何分組和如何指導學生去做.我們班是30個人的小班,我把全班分成5~6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有一位小組長.教學時,或把一個任務交給每個小組或把一個任務分成3~5個環節,一個小組完成一個環節,最后共同完成.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巡視各個小組的合作情況,并給予及時的引導和幫助,以便學生解決遇到的困惑.如在教學《等腰三角形》時,我做了如下設計.
環節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出本節內容
1.學生動手操作.根據教師演示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折,看看能得到什么樣的三角形?其中如圖1這樣的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從折疊線發現其中有兩邊相等)
2.學生看圖(1)討論.得知:在△ABC中,若AB=AC,則△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是腰、BC是底邊、∠A是頂角,∠B和∠C是底角.
環節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①如圖1的等腰三角形,它是軸對稱圖形嗎?②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對折(如圖1的虛線AD),找出其中重合的線段和角.
在小組內,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得出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并進一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環節三:小組討論驗證性質
如圖2,已知△ABC中,AB=AC,AD是底邊上的中線.
(1)求證:∠B=∠C;
(2)AD平分∠A,AD⊥BC.
由三個組討論解決問題(1),另三個組討論解決問題(2),然后在全班進行交流,個別的情況由教師或小組長幫助解決.
環節四:應用提高,拓展創新
.
二、教學反思
1.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學習可以總結如下:①在活動性、探究性較強的問題中,同一小組中學生會自發重組進行活動,然后再進行交流;②在理解性、推理性較強的探索問題中,學生并不是立即開展討論的,他們各自需要思考一段時間,期間包括計算、推理、猜測,然后才開展合作交流.
2.給學生合作與交流的機會.我們認為在活動性、探究性較強的問題中,同一小組中學生自發重組進行活動,是符合學生研究問題的特點的.因為其方便性、可操作性,人少更易協調地開展活動.在理解性、推理性較強的探索問題中,學生不立即開展討論,這是因為還沒有合作的基本素材,他們需要先獨立思考.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建立合作學習機制,有利于營造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和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的情感態度,體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快樂.
(責任編輯黃桂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