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婭+胡亞平+位石圈
風險對項目進度的影響在于其可能引發導致項目的某些工序延期,從而干擾項目進度計劃的順利執行,引發“逾時超支”現象。由風險引發的風險事件可能會拖延某個工序的工期,進而影響該工序的緊后工序的正常開工,也可能會造成和該工序使用相同資源的一些工序發生資源緊張而延期,進而影響整個項目的順利實施。
一、項目風險
1.外在風險。項目的外在風險是指由于項目的外在環境所造成的風險。任何項目都處在一定的環境中,并受一定的環境因素的影響,環境包括以下因素:(1)政治因素:包括政局動蕩、國家的外交關系、政策的穩定性、政府的信用和廉潔度、經濟的開放程度、地方保護主義等。(2)法律因素:包括相關的法律沒有了解全面、項目中出現了觸犯法律的問題、相關法律內容的變化、法律不健全等。(3)經濟因素: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化、通貨膨脹或者通貨緊縮、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產品的市場需求變化、勞動力市場變化、材料市場的變化、金融風險等。(4)社會風險:例如勞動者的素質、社會習氣等。(5)自然條件:惡劣的天氣、惡劣的現場條件、地震、項目周邊存在對項目的干擾、不良的運輸條件造成供應的中斷等。
根據風險發生的概率和風險影響等級衡量外在風險的大小。步驟具體如下:
步驟1:找出工序i上所有的風險事件eij,i=1,2,3,...,n;j=1,2,3,...,m,確定每個工序的風險事件。然后運用歷史數據,對風險事件進行評估。
步驟2:風險發生的概率分布由專家進行評判,給出發生的概率Peij。
步驟3:風險影響等級Qeij根據風險發生后對項目成本的影響、對項目進度的影響、對項目范圍的影響、對項目質量的影響等方面進行評判。
2.內在風險。項目的內在風險是由于項目自身特點所造成的風險。項目的自身特點主要包括項目的流程,項目執行所需的人員、材料、機械等資源的供應和項目中工序的可控程度。項目的可控程度受項目中各個工序的復雜程度和各個工序在鏈路中的位置共同影響。(1)資源的供應。工序正常進行所需要的資源的供應能否供應到位對于項目進度計劃能否順利進行至關重要。在項目執行中,任何一項工序開始時資源都必須到位,人員、材料、機械中任何資源的缺乏都會影響工序的正常進行,嚴重的會造成工序延期完工,甚至影響整個項目進度。各種資源的緊張度按如下公式計算:
式中:air—i工序的人員供應的緊張度;aic—i工序的材料的緊張度;aij—i工序的機械的緊張度;Rtr—t時段的人員供應總量(人);Rtc—t時段的材料供應總量(t);Rtj—t時段的機械供應總量(臺);rtkr—t時段k工序的人員需求量(人);rtkc—t時段k工序的材料需求量(t);rtkj—t時段k工序的機械需求量(臺);m—t時間內執行的任務總數(個);STi—工序i的開始時間;Di—工序i的持續時間(天)。
當air、aic、aij中任何一項越接近1時說明需求的資源越緊張,資源供應和需求越來越一致,發生一些風險事件后該資源發生的供應不足的概率越高,抵抗風險能力越低;當air、aic、aij中任何一項越接近0時,說明該資源供應遠遠大于需求,當發生某些風險導致該資源的需求增加或是供應減少情況,該資源發生供應不足的概率較越低,抵抗風險能力越高。所以假設當air、aic、aij都小于等于0.6時,認為資源的供應遠遠大于需求,一般風險情況下不會發生資源供應緊張。當air、aic、aij其中任何一項大于0.6時,則考慮在一般風險情況下發生資源供應緊張。當air、aic、aij中有兩項或三項大于0.6,則人員、材料、機械的資源供應緊張會相互影響,導致結果惡化。(2)工序的可控程度。內在風險的大小除了受資源供求關系影響還受項目中各個工序可控程度的影響。影響工序可控程度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工序復雜度和工序在關鍵鏈路中所處的位置。在評判工序的可控程度時可采用計劃評審技術中的三時估計—a(最樂觀估計時間)、m(最可能估計時間)、b(最悲觀估計時間)來分析工序的不確定性,描述工序復雜度。
式中:mi—無外在風險、資源供應充足下的工序i的最可能估計時間(天);ai—無外在風險、資源供應充足下的工序i的最樂觀估計時間(天);bi—無外在風險、資源供應充足下的工序i的最悲觀估計時間(天)。
采用Si表示工序在關鍵鏈路中的位置。一般情況下,工序執行時間距離項目開始的時間越長,工序預測越不準確,將來出現偏差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工序在關鍵鏈路中的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了工序的可控程度 。
式中: Ii—i工序的時間中點和項目開始時間的距離(天); L—項目的時間長度,即關鍵鏈開始的時間到結束的時間(天)。
則工序的可控程度βi為:
3.管理者風險偏好水平。當項目中包含的工序數目比較多時,由統計學的知識可以將整個鏈路假設服從正態分布。在95%的保證率下即對應2倍標準差下得出的緩沖,從風險的角度看,管理人員面臨5%的風險會超出緩沖的控制。在項目實踐中,項目管理者根據項目經驗、專業人員的評估和自己的風險偏好,可以選擇不同的風險水平對項目進行管理。項目管理者的風險偏好水平影響系數為:
式中: —i工序的風險偏好水平影響系數;frg—項目管理者選取的風險偏好水平,由正態分布表可以得出在相應保證率下的標準差倍數frg 。
二、基于風險角度的緩沖時間計算方法
運用關鍵鏈技術計算項目的緩沖時間,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識別關鍵鏈,即確定能夠滿足項目活動先后順序和資源約束情況下的最長活動路徑,確定項目的關鍵鏈之后,才可以計算項目的緩沖時間。
1.緩沖時間的計算。本文提出的方法是基于風險角度的緩沖時間計算方法,該方法考慮外在風險和內在風險及管理者的風險偏好水平三大因素。
由上文對項目外在風險的分析可知,外在風險的大小受外在風險的發生概率peij,外在風險的風險影響等級Qeij和外在風險的可控程度Ceij三個因素的影響。則外在風險對緩沖時間的影響系數為:
式中, —外在風險影響系數;m—外在風險個數(個);n—項目包含的工序數目(個)。
由上文對內在風險的分析可知,內在風險的大小受項目所需的人員、材料、機械等資源供應的緊張程度和項目工序的可控程度的影響。則內在風險對緩沖時間的影響系數為:
式中, —內在風險影響系數;αi—資源緊張度;βi—工序的可控程度。
由項目管理者對風險的偏好水平可以知道,項目管理者的風險偏好水平影響系數為公式7:
根據以上的各項分析,綜合考慮了外在風險、內在風險、項目管理者的風險偏好水平對工序完工時間的影響,以及項目中的各個工序工期服從均值 和方差 的對數正態分布的情況之下,鏈路中的緩沖時間ΔB確定方法如下公式所示;
2.緩沖時間的動態監控。在關鍵鏈中設置了緩沖區,為了保證緩沖時間有效合理的利用,最大程度發揮緩沖時間的效能,需要對緩沖時間的消耗進行動態監控。
通常可以將項目中各項緩沖均分為三份進行監控,分別為綠色區、黃色區、紅色區。當消耗的緩沖時間少于總緩沖時間的1/3時,緩沖區為綠色區,認為項目進度執行良好,按照原定的進度計劃執行項目的管理;當消耗的緩沖時間和總緩沖時間的比值為1/3-2/3,緩沖區為黃色區,認為項目活動的執行發生了問題,項目管理人員必須檢查項目是否發生問題并找出潛在的未發生的問題,制定策略,擬定計劃,同時加強項目的緩沖時間的監控;如果已經消耗的緩沖時間超過總的緩沖時間的2/3,緩沖區為紅色區,表示項目已經出現了嚴重的進度問題,必須立即制定策略,采取措施,防止情形繼續惡化。
分析緩沖時間可知,項目緩沖是關鍵鏈上所有工序的緩沖時間的一部分組合而成的,接駁緩沖是對應的非關鍵鏈上所有工序的緩沖時間的一部分組合而成的,如果依據該工序是否消耗掉了該工序以后的工序的緩沖時間判斷緩沖時間消耗是否出現問題為依據比較合理。
(作者單位:石家莊鐵道大學 中國中鐵二十五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endprint
風險對項目進度的影響在于其可能引發導致項目的某些工序延期,從而干擾項目進度計劃的順利執行,引發“逾時超支”現象。由風險引發的風險事件可能會拖延某個工序的工期,進而影響該工序的緊后工序的正常開工,也可能會造成和該工序使用相同資源的一些工序發生資源緊張而延期,進而影響整個項目的順利實施。
一、項目風險
1.外在風險。項目的外在風險是指由于項目的外在環境所造成的風險。任何項目都處在一定的環境中,并受一定的環境因素的影響,環境包括以下因素:(1)政治因素:包括政局動蕩、國家的外交關系、政策的穩定性、政府的信用和廉潔度、經濟的開放程度、地方保護主義等。(2)法律因素:包括相關的法律沒有了解全面、項目中出現了觸犯法律的問題、相關法律內容的變化、法律不健全等。(3)經濟因素: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化、通貨膨脹或者通貨緊縮、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產品的市場需求變化、勞動力市場變化、材料市場的變化、金融風險等。(4)社會風險:例如勞動者的素質、社會習氣等。(5)自然條件:惡劣的天氣、惡劣的現場條件、地震、項目周邊存在對項目的干擾、不良的運輸條件造成供應的中斷等。
根據風險發生的概率和風險影響等級衡量外在風險的大小。步驟具體如下:
步驟1:找出工序i上所有的風險事件eij,i=1,2,3,...,n;j=1,2,3,...,m,確定每個工序的風險事件。然后運用歷史數據,對風險事件進行評估。
步驟2:風險發生的概率分布由專家進行評判,給出發生的概率Peij。
步驟3:風險影響等級Qeij根據風險發生后對項目成本的影響、對項目進度的影響、對項目范圍的影響、對項目質量的影響等方面進行評判。
2.內在風險。項目的內在風險是由于項目自身特點所造成的風險。項目的自身特點主要包括項目的流程,項目執行所需的人員、材料、機械等資源的供應和項目中工序的可控程度。項目的可控程度受項目中各個工序的復雜程度和各個工序在鏈路中的位置共同影響。(1)資源的供應。工序正常進行所需要的資源的供應能否供應到位對于項目進度計劃能否順利進行至關重要。在項目執行中,任何一項工序開始時資源都必須到位,人員、材料、機械中任何資源的缺乏都會影響工序的正常進行,嚴重的會造成工序延期完工,甚至影響整個項目進度。各種資源的緊張度按如下公式計算:
式中:air—i工序的人員供應的緊張度;aic—i工序的材料的緊張度;aij—i工序的機械的緊張度;Rtr—t時段的人員供應總量(人);Rtc—t時段的材料供應總量(t);Rtj—t時段的機械供應總量(臺);rtkr—t時段k工序的人員需求量(人);rtkc—t時段k工序的材料需求量(t);rtkj—t時段k工序的機械需求量(臺);m—t時間內執行的任務總數(個);STi—工序i的開始時間;Di—工序i的持續時間(天)。
當air、aic、aij中任何一項越接近1時說明需求的資源越緊張,資源供應和需求越來越一致,發生一些風險事件后該資源發生的供應不足的概率越高,抵抗風險能力越低;當air、aic、aij中任何一項越接近0時,說明該資源供應遠遠大于需求,當發生某些風險導致該資源的需求增加或是供應減少情況,該資源發生供應不足的概率較越低,抵抗風險能力越高。所以假設當air、aic、aij都小于等于0.6時,認為資源的供應遠遠大于需求,一般風險情況下不會發生資源供應緊張。當air、aic、aij其中任何一項大于0.6時,則考慮在一般風險情況下發生資源供應緊張。當air、aic、aij中有兩項或三項大于0.6,則人員、材料、機械的資源供應緊張會相互影響,導致結果惡化。(2)工序的可控程度。內在風險的大小除了受資源供求關系影響還受項目中各個工序可控程度的影響。影響工序可控程度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工序復雜度和工序在關鍵鏈路中所處的位置。在評判工序的可控程度時可采用計劃評審技術中的三時估計—a(最樂觀估計時間)、m(最可能估計時間)、b(最悲觀估計時間)來分析工序的不確定性,描述工序復雜度。
式中:mi—無外在風險、資源供應充足下的工序i的最可能估計時間(天);ai—無外在風險、資源供應充足下的工序i的最樂觀估計時間(天);bi—無外在風險、資源供應充足下的工序i的最悲觀估計時間(天)。
采用Si表示工序在關鍵鏈路中的位置。一般情況下,工序執行時間距離項目開始的時間越長,工序預測越不準確,將來出現偏差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工序在關鍵鏈路中的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了工序的可控程度 。
式中: Ii—i工序的時間中點和項目開始時間的距離(天); L—項目的時間長度,即關鍵鏈開始的時間到結束的時間(天)。
則工序的可控程度βi為:
3.管理者風險偏好水平。當項目中包含的工序數目比較多時,由統計學的知識可以將整個鏈路假設服從正態分布。在95%的保證率下即對應2倍標準差下得出的緩沖,從風險的角度看,管理人員面臨5%的風險會超出緩沖的控制。在項目實踐中,項目管理者根據項目經驗、專業人員的評估和自己的風險偏好,可以選擇不同的風險水平對項目進行管理。項目管理者的風險偏好水平影響系數為:
式中: —i工序的風險偏好水平影響系數;frg—項目管理者選取的風險偏好水平,由正態分布表可以得出在相應保證率下的標準差倍數frg 。
二、基于風險角度的緩沖時間計算方法
運用關鍵鏈技術計算項目的緩沖時間,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識別關鍵鏈,即確定能夠滿足項目活動先后順序和資源約束情況下的最長活動路徑,確定項目的關鍵鏈之后,才可以計算項目的緩沖時間。
1.緩沖時間的計算。本文提出的方法是基于風險角度的緩沖時間計算方法,該方法考慮外在風險和內在風險及管理者的風險偏好水平三大因素。
由上文對項目外在風險的分析可知,外在風險的大小受外在風險的發生概率peij,外在風險的風險影響等級Qeij和外在風險的可控程度Ceij三個因素的影響。則外在風險對緩沖時間的影響系數為:
式中, —外在風險影響系數;m—外在風險個數(個);n—項目包含的工序數目(個)。
由上文對內在風險的分析可知,內在風險的大小受項目所需的人員、材料、機械等資源供應的緊張程度和項目工序的可控程度的影響。則內在風險對緩沖時間的影響系數為:
式中, —內在風險影響系數;αi—資源緊張度;βi—工序的可控程度。
由項目管理者對風險的偏好水平可以知道,項目管理者的風險偏好水平影響系數為公式7:
根據以上的各項分析,綜合考慮了外在風險、內在風險、項目管理者的風險偏好水平對工序完工時間的影響,以及項目中的各個工序工期服從均值 和方差 的對數正態分布的情況之下,鏈路中的緩沖時間ΔB確定方法如下公式所示;
2.緩沖時間的動態監控。在關鍵鏈中設置了緩沖區,為了保證緩沖時間有效合理的利用,最大程度發揮緩沖時間的效能,需要對緩沖時間的消耗進行動態監控。
通常可以將項目中各項緩沖均分為三份進行監控,分別為綠色區、黃色區、紅色區。當消耗的緩沖時間少于總緩沖時間的1/3時,緩沖區為綠色區,認為項目進度執行良好,按照原定的進度計劃執行項目的管理;當消耗的緩沖時間和總緩沖時間的比值為1/3-2/3,緩沖區為黃色區,認為項目活動的執行發生了問題,項目管理人員必須檢查項目是否發生問題并找出潛在的未發生的問題,制定策略,擬定計劃,同時加強項目的緩沖時間的監控;如果已經消耗的緩沖時間超過總的緩沖時間的2/3,緩沖區為紅色區,表示項目已經出現了嚴重的進度問題,必須立即制定策略,采取措施,防止情形繼續惡化。
分析緩沖時間可知,項目緩沖是關鍵鏈上所有工序的緩沖時間的一部分組合而成的,接駁緩沖是對應的非關鍵鏈上所有工序的緩沖時間的一部分組合而成的,如果依據該工序是否消耗掉了該工序以后的工序的緩沖時間判斷緩沖時間消耗是否出現問題為依據比較合理。
(作者單位:石家莊鐵道大學 中國中鐵二十五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endprint
風險對項目進度的影響在于其可能引發導致項目的某些工序延期,從而干擾項目進度計劃的順利執行,引發“逾時超支”現象。由風險引發的風險事件可能會拖延某個工序的工期,進而影響該工序的緊后工序的正常開工,也可能會造成和該工序使用相同資源的一些工序發生資源緊張而延期,進而影響整個項目的順利實施。
一、項目風險
1.外在風險。項目的外在風險是指由于項目的外在環境所造成的風險。任何項目都處在一定的環境中,并受一定的環境因素的影響,環境包括以下因素:(1)政治因素:包括政局動蕩、國家的外交關系、政策的穩定性、政府的信用和廉潔度、經濟的開放程度、地方保護主義等。(2)法律因素:包括相關的法律沒有了解全面、項目中出現了觸犯法律的問題、相關法律內容的變化、法律不健全等。(3)經濟因素: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化、通貨膨脹或者通貨緊縮、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產品的市場需求變化、勞動力市場變化、材料市場的變化、金融風險等。(4)社會風險:例如勞動者的素質、社會習氣等。(5)自然條件:惡劣的天氣、惡劣的現場條件、地震、項目周邊存在對項目的干擾、不良的運輸條件造成供應的中斷等。
根據風險發生的概率和風險影響等級衡量外在風險的大小。步驟具體如下:
步驟1:找出工序i上所有的風險事件eij,i=1,2,3,...,n;j=1,2,3,...,m,確定每個工序的風險事件。然后運用歷史數據,對風險事件進行評估。
步驟2:風險發生的概率分布由專家進行評判,給出發生的概率Peij。
步驟3:風險影響等級Qeij根據風險發生后對項目成本的影響、對項目進度的影響、對項目范圍的影響、對項目質量的影響等方面進行評判。
2.內在風險。項目的內在風險是由于項目自身特點所造成的風險。項目的自身特點主要包括項目的流程,項目執行所需的人員、材料、機械等資源的供應和項目中工序的可控程度。項目的可控程度受項目中各個工序的復雜程度和各個工序在鏈路中的位置共同影響。(1)資源的供應。工序正常進行所需要的資源的供應能否供應到位對于項目進度計劃能否順利進行至關重要。在項目執行中,任何一項工序開始時資源都必須到位,人員、材料、機械中任何資源的缺乏都會影響工序的正常進行,嚴重的會造成工序延期完工,甚至影響整個項目進度。各種資源的緊張度按如下公式計算:
式中:air—i工序的人員供應的緊張度;aic—i工序的材料的緊張度;aij—i工序的機械的緊張度;Rtr—t時段的人員供應總量(人);Rtc—t時段的材料供應總量(t);Rtj—t時段的機械供應總量(臺);rtkr—t時段k工序的人員需求量(人);rtkc—t時段k工序的材料需求量(t);rtkj—t時段k工序的機械需求量(臺);m—t時間內執行的任務總數(個);STi—工序i的開始時間;Di—工序i的持續時間(天)。
當air、aic、aij中任何一項越接近1時說明需求的資源越緊張,資源供應和需求越來越一致,發生一些風險事件后該資源發生的供應不足的概率越高,抵抗風險能力越低;當air、aic、aij中任何一項越接近0時,說明該資源供應遠遠大于需求,當發生某些風險導致該資源的需求增加或是供應減少情況,該資源發生供應不足的概率較越低,抵抗風險能力越高。所以假設當air、aic、aij都小于等于0.6時,認為資源的供應遠遠大于需求,一般風險情況下不會發生資源供應緊張。當air、aic、aij其中任何一項大于0.6時,則考慮在一般風險情況下發生資源供應緊張。當air、aic、aij中有兩項或三項大于0.6,則人員、材料、機械的資源供應緊張會相互影響,導致結果惡化。(2)工序的可控程度。內在風險的大小除了受資源供求關系影響還受項目中各個工序可控程度的影響。影響工序可控程度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工序復雜度和工序在關鍵鏈路中所處的位置。在評判工序的可控程度時可采用計劃評審技術中的三時估計—a(最樂觀估計時間)、m(最可能估計時間)、b(最悲觀估計時間)來分析工序的不確定性,描述工序復雜度。
式中:mi—無外在風險、資源供應充足下的工序i的最可能估計時間(天);ai—無外在風險、資源供應充足下的工序i的最樂觀估計時間(天);bi—無外在風險、資源供應充足下的工序i的最悲觀估計時間(天)。
采用Si表示工序在關鍵鏈路中的位置。一般情況下,工序執行時間距離項目開始的時間越長,工序預測越不準確,將來出現偏差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工序在關鍵鏈路中的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了工序的可控程度 。
式中: Ii—i工序的時間中點和項目開始時間的距離(天); L—項目的時間長度,即關鍵鏈開始的時間到結束的時間(天)。
則工序的可控程度βi為:
3.管理者風險偏好水平。當項目中包含的工序數目比較多時,由統計學的知識可以將整個鏈路假設服從正態分布。在95%的保證率下即對應2倍標準差下得出的緩沖,從風險的角度看,管理人員面臨5%的風險會超出緩沖的控制。在項目實踐中,項目管理者根據項目經驗、專業人員的評估和自己的風險偏好,可以選擇不同的風險水平對項目進行管理。項目管理者的風險偏好水平影響系數為:
式中: —i工序的風險偏好水平影響系數;frg—項目管理者選取的風險偏好水平,由正態分布表可以得出在相應保證率下的標準差倍數frg 。
二、基于風險角度的緩沖時間計算方法
運用關鍵鏈技術計算項目的緩沖時間,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識別關鍵鏈,即確定能夠滿足項目活動先后順序和資源約束情況下的最長活動路徑,確定項目的關鍵鏈之后,才可以計算項目的緩沖時間。
1.緩沖時間的計算。本文提出的方法是基于風險角度的緩沖時間計算方法,該方法考慮外在風險和內在風險及管理者的風險偏好水平三大因素。
由上文對項目外在風險的分析可知,外在風險的大小受外在風險的發生概率peij,外在風險的風險影響等級Qeij和外在風險的可控程度Ceij三個因素的影響。則外在風險對緩沖時間的影響系數為:
式中, —外在風險影響系數;m—外在風險個數(個);n—項目包含的工序數目(個)。
由上文對內在風險的分析可知,內在風險的大小受項目所需的人員、材料、機械等資源供應的緊張程度和項目工序的可控程度的影響。則內在風險對緩沖時間的影響系數為:
式中, —內在風險影響系數;αi—資源緊張度;βi—工序的可控程度。
由項目管理者對風險的偏好水平可以知道,項目管理者的風險偏好水平影響系數為公式7:
根據以上的各項分析,綜合考慮了外在風險、內在風險、項目管理者的風險偏好水平對工序完工時間的影響,以及項目中的各個工序工期服從均值 和方差 的對數正態分布的情況之下,鏈路中的緩沖時間ΔB確定方法如下公式所示;
2.緩沖時間的動態監控。在關鍵鏈中設置了緩沖區,為了保證緩沖時間有效合理的利用,最大程度發揮緩沖時間的效能,需要對緩沖時間的消耗進行動態監控。
通常可以將項目中各項緩沖均分為三份進行監控,分別為綠色區、黃色區、紅色區。當消耗的緩沖時間少于總緩沖時間的1/3時,緩沖區為綠色區,認為項目進度執行良好,按照原定的進度計劃執行項目的管理;當消耗的緩沖時間和總緩沖時間的比值為1/3-2/3,緩沖區為黃色區,認為項目活動的執行發生了問題,項目管理人員必須檢查項目是否發生問題并找出潛在的未發生的問題,制定策略,擬定計劃,同時加強項目的緩沖時間的監控;如果已經消耗的緩沖時間超過總的緩沖時間的2/3,緩沖區為紅色區,表示項目已經出現了嚴重的進度問題,必須立即制定策略,采取措施,防止情形繼續惡化。
分析緩沖時間可知,項目緩沖是關鍵鏈上所有工序的緩沖時間的一部分組合而成的,接駁緩沖是對應的非關鍵鏈上所有工序的緩沖時間的一部分組合而成的,如果依據該工序是否消耗掉了該工序以后的工序的緩沖時間判斷緩沖時間消耗是否出現問題為依據比較合理。
(作者單位:石家莊鐵道大學 中國中鐵二十五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