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光鑫
【摘 要】最鮮活的新聞來自基層,好新聞是用腳板跑出來的。只有走下去:基層一線“抓活魚”;融進去:貼近百姓“接地氣”; 沉下去:帶著思考“解難題”,才能跑出好新聞來。
【關鍵詞】好新聞 抓活魚 接地氣 解難題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開始接觸新聞寫作。從此,我與新聞寫作結下了不解之緣。到如今,我依然筆耕不輟,時間長達30年。新聞,成了我摯愛的事業、執著的追求。
迄今為止,我已在《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光明日報》、《歐洲聯合時報》、《新加坡早報》、《新民晚報》、金陵之聲廣播電臺、《民主與法制畫報》、《安徽日報》、安徽人民廣播電臺、《江淮》等百余家媒體刊發各類稿件(圖片)5000余篇(幅),百余次獲評區、市、省、國家級優秀特約記者(通訊員),80余件新聞(攝影)作品獲得國家級及省、市、區級獎項,有的作品還被有關叢書收錄編輯出版。回顧新聞寫作經歷,我的切身體會就是“新聞是‘跑出來的,而非‘寫出來的”。
走下去:基層一線“抓活魚”
在新聞界,人們常用“抓活魚”來比喻稿件的時效性、生動性和實踐性。不過,“抓活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得有一手真功夫、一套硬本領,方能做到想抓、能抓、會抓、善抓、抓得住。
基層是新聞的發源地。要想寫出鮮活的新聞,坐在辦公室不行,泡在會議上不行,浮在上面不行,只看材料不行,僅靠上網搜搜更不行。“抓活魚”,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更要善于擦亮“新聞眼”,尋找“聚集點”,捕捉“好線索”。為此,要把目光對準基層,多采寫內容實在、生動鮮活、有新聞價值的新聞,還要采寫讓受眾知道“看什么”、“怎么看”、“怎么辦”的新聞。只有沉到一線“抓活魚”,才能寫出有生命力、有說服力、有沖擊力的新聞,才能真正做到“抓活魚”。正所謂:只有堅持腳踏實地,新聞才能“出人頭地”。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只有堅持“走基層”,才能“抓活魚”,才能切實提高新聞報道的公信力、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我一直認為,一篇有影響力的新聞報道,其走訪應占到總工作量的七成以上。只有獲得大量的一手材料,才能全面、客觀、準確地把握新聞事實,進而解釋深層次的矛盾與問題。有時,一條看似普通的線索,通過深入采訪,精心寫作,就能寫出優秀的新聞作品。好“貨”在基層——這是我在采訪報道中最真切的體會。2009年11月16日上午,我乘車下鄉采訪途中,與一位乘客交談時,了解到一條新聞線索:當天早晨,因天降大雪,孫埠鎮一幼兒園安排1名教師和一輛面包車去接兩個村的7位小朋友。途中,面包車被一輛貨車撞入河中。就在面包車墜落河里的一剎那,安廣公司宣城分公司職工梅軍民等5個好心人,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救人,從死神手里奪回了7條幼小的生命。我當即決定改變行程,趕往事故發生地走訪調查。當天,宣州區迎來入冬后的首場大雪。我冒著呼嘯的北風,步行20多公里,走訪10余人,直到晚上8時許才完成采訪任務。當晚,我就寫出了一篇題為“校車雪天墜河,村民冒死相救”的報道。《中國國防報》、《新民晚報》、《安徽日報》、《江淮晨報》、《宣城日報》等媒體,均在顯要位置刊發了這一報道。通過媒體的宣傳,梅軍民等人勇救7名落水兒童的英雄事跡在當地不脛而走。11月27日,宣城相關部門召開見義勇為表彰大會,對梅軍民等人進行表彰。安廣公司宣城分公司向梅軍民頒發了二等功證書和獎金,并宣讀了關于開展向梅軍民學習的表彰決定。這篇稿件,被評為2009年度“宣傳宣城好新聞”三等獎。
融進去:貼近百姓“接地氣”
基層是個大課堂,是個大熔爐,是個大舞臺。最美麗的風景在基層,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層,最鍛煉人的舞臺在基層。基層和群眾,是每個新聞工作者的情感之根、報道之根、思想之根。
一顆種子,唯有深植泥土,才能生根發芽;一個新聞宣傳工作者,只有真正扎根基層,才能獲得成長的不竭動力。“走出去”并不等于“融進去”,是真下基層還是假下基層,不僅僅是一個工作態度問題,更一個工作作風問題。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要看與群眾交往能否做到以心交心,對群眾有沒有深厚的感情,面對困難有沒有吃苦的精神。只有貼近基層、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在嘮嗑中學說家常話,在田野里感受百姓情,深入基層“接地氣”,走近群眾“聽真情”,沉入民間“抓活魚”,才會在“一頭汗兩腿泥”中寫出鮮活、生動、真切的新聞。
“走基層不僅僅是任務,也是一種自我選擇。”對此,我深有體會。30年來,我經常忙里偷閑地往基層跑,和群眾零距離,同群眾拉家常,與群眾同吃住,帶著感情與群眾交朋友,結識了許多基層朋友。2008年6月,我的朋友——澄江辦事處塔影社區王書記,打電話向我提供了一條新聞線索:該社區困難黨員張玉霞,24年如一日,無怨無悔地照顧殘疾的姐姐和癱瘓在床的弟弟,用全部的愛支撐著這個殘缺的家庭。采訪過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被她的事跡所感動,一次又一次地為這個家庭而揪心。回到單位后,我的心情一直無法平靜,總想著為這個家庭做點什么?第二天,我就一氣呵成地寫好了稿件,希望借助于媒體宣傳引起更多人的關注。此稿被相關媒體采用后,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她的事跡入選全市精神文明先進事跡,她本人當選“全市首屆道德模范”。當地愛心人士和單位,也紛紛上門看望慰問。我還特意找到相關部門,反映她的家庭情況和現實困難,最終為她家爭取了300元救助款。這微不足道的300元,卻讓她一家人感激不已。洪林鎮鴿子山村茅棚村民組農民胡宗歡,和我結交已有20多年,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根據他提供的新聞線索,我采寫的通訊“化作明燭照童心”,榮獲全省首屆鄉鎮自辦節目一等獎。這么多年來,他了解的新聞線索,或他家里的什么事,都會第一時間告訴我。如今,他已年近八旬,但我倆依然是親密無間的好朋友。
“基層情結”,讓我在第一時間獲悉了許多好線索,也寫出了不少好新聞。2010年清明節前夕,我在一些鄉鎮走訪時,通過與當地農民朋友閑聊,了解到至今仍有一些人采用不文明的祭祀方式。于是,我趕寫了題為《呼喚“低碳”清明節》的時評,很快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法院報》、《中國文化報》、《安徽日報》、《江淮時報》、《安徽工人日報》、《深圳商報》等媒體采用,還被《安慶日報·新皖江》評為當月好時評。截至目前,我采寫的新聞報道,70%以上都是根據基層朋友提供的新聞線索采寫的。“新聞是跑出來的,新聞就在百姓生活中。”對此,我感悟很深。endprint
沉下去:帶著思考“解難題”
“七分采,三分寫。”要想采寫出好的新聞,就要在采訪上下工夫,采訪不到位是不行的,閉門造車肯定造不出好“車”。關鍵是要沉下去,去感受和發現,帶著思考去解決問題。“根深”才能“葉茂”。我想,采訪越深入,寫出的新聞作品就會越有新意、高度和深度。
1987年春節,我去宣州區水東鎮走親戚。在與親戚閑聊時,我獲悉一條新聞線索:該鎮小胡村失去右手的殘疾青年劉會祥,堅持義務墾荒造林數百畝,被評為“全國綠化祖國突擊手”。昔日的荒山,逐漸變成了綠洲。可當地極少數見利忘義的村民卻將目光投向那片山林,竟然上山偷采林木。劉會祥出面制止,偷采林木者居然對他拳腳相加。他向有關方面反映這一情況后,有關方面相互推諉。在這樣的情況下,偷采林木者更加猖獗,居然三五成群上山哄搶林木。我步行十多公里,趕到事發地了解真相,核實情況。通過全面深入的走訪,我及時寫出了“還我綠色山林,還我合法權益”的報道。此稿發出后,很快被《光明日報》、《農民日報》、《民主與法制畫報》、安徽人民廣播電臺、《安徽法制報》、《安徽青年報》等報刊電臺采用。其中,《農民日報》、《民主與法制畫報》、《安徽青年報》、《安徽法制報》還配發了編者按或編后話。《光明日報》將當期報紙寄給當時的宣州市政府(現宣州區),并附信“擬請宣州市有關部門迅速查處此事,盡快將有關情況反饋本報,本報將繼續關注。”市政府領導當即作出批示,責成有關部門立即著手調查。市林業派出所和當地派出所組成聯合調查組,進駐事發地,就此事展開調查。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調查組對相關人員進行依法嚴肅處理,剎住了哄搶之風,也維護了劉會祥的合法權益。
盲道建設,體現了社會對盲人的關懷。然而,這種關懷卻常常遭遇“梗阻”,無法真正落到實處。相當一部分城市的多處人行道,時常出現被非法停車擠占等現象,給盲人出行帶來諸多不便。2013年10月,我根據走訪調查掌握的情況,及時寫出了“盲道,別成了停車場”的時評。《人民日報》、《人民公安報·交通安全周刊》、《安徽日報》等媒體刊發后,引起地方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市住建委及時啟動盲道修復工作,對尚未鋪設盲道的人行道加鋪盲道,對損壞的盲道進行修復。同時,市住建委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作,完善盲道設計體系,清除盲道障礙物。通過持續集中整治,使得宣城市區多處路段盲道被擠占現象得到有效遏制,盲人出行更加方便、更加順暢了。
只有把群眾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才能為他們辦好一件件實事——我的采訪經歷證明:最鮮活的新聞來自基層,好新聞是用腳板跑出來的。□
(作者單位:宣城市宣州區委宣傳部新聞中心)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