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 徐園
【摘 要】多元輿論生態下,黨報評論面臨著空前的挑戰和沖擊。《江淮》雜志評論欄目逆勢而為,通過在內容、形式、風格上進行一系列改版和創新,樹立了嚴肅而不失親和、富有思想而不失文采的整體風格。改版后的評論欄目令人耳目一新,不斷發出“好聲音”、傳遞正能量。
【關鍵詞】黨刊評論 輿論引導 問題意識 親和力
身處“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傳統紙媒的聲音不斷被新興媒體削弱、黨報黨刊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多元的競爭。在這種新的傳播格局下,《江淮》雜志逆勢而為,充分發揮黨刊優勢,牢牢抓住評論這一黨刊的旗幟與靈魂做文章,通過一系列的改版與創新,推出內容、形式、風格都令人耳目一新的評論欄目,不斷提升公信力、發揮權威性、擴大影響力,努力發出好聲音、傳遞正能量。省委宣傳部《新聞閱評》第34期以“高度決定影響力”為題,對《江淮》雜志創新評論欄目,強化輿論引導力給予高度評價。
改版后的《江淮》評論欄目首先在形式上進行了擴容增量,在原來“江淮時評”欄目的基礎上,增設“本刊評論”,并對二者定位予以劃分——“本刊評論”針對關系國家改革發展全局的重大事件發聲,履行“第一解釋權”的責任,“江淮時評”則圍繞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時政熱點進行鞭辟入里的闡釋論證;此外評論篇目總數由原來的一篇增加至三到四篇。通過擴容增量,讓評論版面形成氣候,產生氣場,擴大影響。
四個明確——解決“說什么”的問題
“說什么”既是個話題的選擇問題,更是體現黨刊意圖,發出黨刊聲音的重要問題。我們在工作中,始終做到四個明確:
一是明確責任意識。《江淮》雜志作為省委黨刊,承擔著“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的重要職責。其評論就要突出自身的政治優勢,對黨和政府方針、政策進行闡釋,形成工作上的指導,做到在大事、要事面前當仁不讓承擔起引領輿論的重任。今年以來,《江淮》先后圍繞全面深化改革、新型城鎮化、政績考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重要工作以及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及時發聲,很好地履行了“第一解釋權”的責任。
二是明確問題意識。黨刊要全面、準確地傳遞黨的聲音。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評論無法出新出彩。我們要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避免作置身事外的“旁觀”和“清議”,不說“正確的廢話”,而應站在建設者的立場,試圖為解決問題找到切實可行的路徑、思維或方向。去年年末,省委、省政府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嚴格控制年終各類檢查考核、評比達標、表彰獎勵活動,“江淮時評”針對此項通知,深挖“文件背后的故事”,通過分析檢查考核、評比達標等活動“好經被念歪”的現實尷尬、危害性,直指解決問題的根本是建立健全約束機制,并提出為此類活動“瘦身”等富有建設性的意見。
三是明確時效意識。作為一本時政刊物,講求時效性是原則,雖然在追求“新”、“快”上我們無法與其他媒體抗爭,但我們可以揚長避短,以退為攻。改版后的《江淮》評論欄目發揮黨刊的優勢,在話題選擇上避免被動應對、一窩蜂跟隨,而是以主動的意識、理性的視角加以抉擇,一方面在“新”中選“優”在紛繁復雜的熱點當中,選擇關乎黨情民意的重大事件進行深入闡釋;另一方面把“舊”做“新”——深入挖掘那些表面看上去并非熱點,然而具有普遍性、對發展全局有重要影響卻又因長期存在反易被人輕視、忽視的問題。如《莫把公權當特權》一文,公權與特權可謂是個老話題,然而在當前全黨力反四風、加強作風建設的大背景下,重提這一老問題又有了新的時代意義,可謂發人深省。
四是明確地域意識。《江淮》是安徽省委黨刊,這決定了我們不能脫離安徽這片土地,越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大而化之,就越容易被人遺忘,只有突出地方特色,才能凸顯獨特的存在價值。因此我們堅持把根基落在腳下這塊土地上,在中央精神、安徽實際及群眾心聲之間尋找合適的平衡點,努力使我們的聲音“頂天立地”、茁壯生長。在《雷鋒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范》中,我們將抽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腳在家喻戶曉的雷鋒精神上,又將雷鋒精神具體化為備受關注的“安徽好人”,這就很好地體現了我省的地域特點。又如針對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組織撰寫的“本刊評論”——《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并沒有就糧食問題說糧食問題,而是把安徽糧食生產的現實困境擺到臺面上,結合中央精神和自身實際,尋找問題解決的出路。
三個標準——解決“怎么說”的問題
解決了說什么,關鍵還要看怎么說,在這方面,我們秉持這樣幾點原則:
一是體現嚴肅性。黨刊姓“黨”,是黨的“耳目喉舌”,這決定了我們要全面、準確地反映黨和政府的立場。闡述黨的方針政策,是件十分嚴肅的事,如果不完整、不準確,片面理解甚至曲解就是失職。因而,我們并不一味追求標新立異、吸人眼球,而是胸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努力做負責任的評論。
二是強化思想性。“令人驚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黨刊的評論,唯有思想深邃才更能打動人,才能彰顯黨刊的力量和品位。因此我們努力在思想厚度、政策高度、解讀的力度上做文章。翻看改版后的江淮評論欄目,思想火花會不時閃現:“有正視問題的氣度,才會有分析問題的力度;有研究問題的深度,才會有解決問題的力度。”(《改革要有問題意識》)“事實證明,離‘私心越遠,離‘核心越近。只有一心為公,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把人生情趣打造成一種文化品格、一種道德品牌、一種政治品質。”(《莫把公權當私權》)“不觸動土地財政這個根本,新型城鎮化只能淪為空中樓閣,或者走向“掛羊頭賣狗肉”的異化路徑(《新型城鎮化:地方政府面臨的一場大考》)……
三是突出親和力。親和力是提高可讀性的利器。《江淮》評論欄目首先是放下架子,端正姿態,徹底打破自上而下的灌輸、訓導模式,轉變為平等交流的溝通、引導模式,避免“必須”、“應該”等生硬詞匯,努力做到真誠對話,以理服人。如《文化樂園重在樂》一文站在群眾立場上,推心置腹地說理:農民文化樂園今天來了明天走,就難以避免“來時熱熱鬧鬧,去時冷冷清清”的局面;“農民文化樂園試點既要育盆景,更要成風景。”此外,在文風上我們也做了可貴的突破,努力做到把文章縮短(1500字以內)、標題提亮、文字添彩,可以看到,改版后的評論文章華麗辭藻少了,鮮活生動的語言多了;長句少了,短句多了;套話少了、文采多了。□
參考文獻
①張自力:《健康傳播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②馬少華:《新聞評論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③米博華,《黨報評論的定位與發展——關于黨報評論工作的交流》[J].《中國記者》,2005(6)
④丁法章,《全媒體時代黨報評論應對方略》[J].《新聞記者》,2012(12)
⑤辛華,《挖掘新發現 倡導新表達 提供新思想》[J].《中國記者》,2009(6)
(作者單位:江淮雜志社)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