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
【摘 要】在微博成為當今中國重要的新聞平臺和言論平臺之際,安徽日報社評論內容生產系統對做好黨報微博新聞評論進行了大量探索,并將這一傳統優勢領域繼續在微博賬號上實現延伸。本文以其重點打造的評論欄目“Hi,你早”為例,探討黨報微博新聞評論的話語體系選擇。
【關鍵詞】黨報微博 新聞評論 話語體系
微博新聞評論是指微博用戶對微博上新近發生的新聞報道進行評論,或者就某一新聞事件發表觀點看法的行為,其話語體系選擇,就是其思想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的外在表達形式。在微博成為當今中國重要的新聞平臺和言論平臺之際,有媒體人呼吁“時評寫作應該有一場革命,建議報章的評論版應取消長篇大論,時評家應該告別昔日動輒上千言的寫作習慣,而順應微博時代的要求,寫140字之內的微評。”
作為以評論尤其是政論體裁為傳統優勢的《安徽日報》,其法人微博@安徽日報在上線之初就將“主流權威,引領輿論”作為立博之柱。為此,安徽日報社評論內容生產系統對做好黨報微博新聞評論進行了大量探索,并將這一傳統優勢領域繼續在微博賬號上實現延伸。其重點打造的評論欄目“Hi,你早”,就成為@安徽日報較為成功的一類博文,創造了一批有新聞有觀點、網絡化人文化的精彩時事短評。
一、@安徽日報在微博新聞評論上的探索
在話語權日益扁平化的微博時代,想要壟斷話語空間和控制政治生態的發展,已經不再如同機關大院時代那么具備強制力了。黨報微博新聞評論作為黨報占領新媒體輿論陣地的重要手段,早就嗅到了這種變化的氣息。@安徽日報以“Hi,你早”為代表的實踐探索,正是把握住了這種變化的脈搏。
在評論內容方面 “Hi,你早”關注和評論的選題十分豐富,政治、經濟、文化、法治、社會、民生、體育、娛樂等方方面面均有涉及,覆蓋網民關心的各種問題。對于《安徽日報》紙質版很少關注的話題,像“入梅”之類的天氣變化、“舌尖體”之類的網絡造句、“瘋狂世界杯”之類的體育賽事等,都加以評論,具有突破性意義,充分體現出@安徽日報適應微博輿論生態、關注網民真正需求的策略選擇,也體現出@安徽日報新聞評論注重與輿論熱點契合的定位思路。
在語言風格方面@安徽日報自開通以來,就追求清新、時尚、貼近網民的語言特點,而網絡語言的使用,更是讓黨報微博接了地氣。作為評論類博文,“Hi,你早”雖然對網絡語言的使用不多,但是“親”、“冒個泡”、“腫么了”、“戳圖”、“浮云”、“吐槽”、“舌尖體”、“甄嬛體”等新潮時尚詞語的不斷出現,還是為黨報評論帶來一股清新風尚,標志著《安徽日報》愿意放下姿態,以一種全新的話語體系更好地融入到網絡社會并為受眾服務。
在表現形式方面@安徽日報積極嘗試與網民互動,不再自說自話,單向傳播。與傳統媒體新聞評論不同,微博評論更容易實現與受眾的互動,這一方面拉近了@安徽日報與網民的距離,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微博評論話語體系的轉變。“Hi,你早”等評論欄目語言風格活潑,獲得了網民的積極響應。@安徽日報固定欄目“午間話吧”還將網民評論集納發布,如今已形成頗受網民歡迎的品牌欄目,很多還被搬上了報紙。
二、黨報微博新聞評論的話語體系改進
新聞評論是黨報微博的旗幟和靈魂。然而由于受傳統黨報政治語境的束縛,以及說教式言論生產慣性,黨報微博新聞評論不可避免被烙上或輕或重的“板著面孔訓話”的痕跡。在新的媒介環境下,新聞評論能否提供真正有價值的觀點,能否采取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發表評論并引導輿論,是決定黨報微博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要想在這場新的輿論戰中立于不敗之地,黨報微博新聞評論至少要在以下方面做出改進。
1、更多關注熱點和敏感話題,敢于發聲善于發聲
微博時代,人人都是信息傳播者,無視熱點話題、回避敏感話題顯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尤其是在當下,“哪里都是敏感點”,黨報微博的失聲等于將話語引導權拱手相讓。只有正面回應網民關注,站在理性理智的角度發出黨報權威的聲音,旗幟鮮明地亮觀點、擺事實、講道理,不缺席不失聲,才能確保黨報微博的權威地位,發揮輿論引導作用。
以“全民抱怨小長假”為例,在全民情緒熱騰高漲的時候,@安徽日報在“Hi,你早”欄目發表博文:“高速公路頻頻堵車,各大景點紛紛爆棚。堵的是車,窩的是心;看的是景,見的是人。壯觀的堵照、滿腹的牢騷,擋不住出行的浪潮。打破“逢節必堵”怪圈,不能坐等自然調節,而把人堵怕了、擠瘋了、嚇退了。分流全民假日、疏導休閑需求,期盼社會治理全面升級,請不要讓我們等得太久!”全文平實質樸,通俗易懂,既客觀公正,又引人深思,在宣泄、調侃、謾罵充斥微博平臺的關鍵時刻,直擊熱點,簡潔明了地提煉出事實背后的本質意義,為黨報微博新聞評論樹立了標桿。
2、更多吸收互聯網主題元素,豐富話語表達內涵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表現出更多的自由性和互動性。自由性體現了新媒體用戶的多元思維和多元化的價值追求,互動性則反映了新媒體用戶之間信息交流與傳遞的頻繁便捷。因此,黨報微博在進行新聞評論的時候,既要貼近網民的多元需求,用網民的語言、微博化的形式表達黨報權威觀點,又要注意與受眾之間的溝通,避免自說自話,更忌片面說教。
分析@安徽日報的評論欄目,其從一開始就主動貼近網民生活。有些評論內容即使來自《安徽日報》,但是“搬運”到微博上之后,無論是標題、語言風格都做了相應改變,使之更加適合微博特點。黨報在多年的新聞實踐中造就出強有力的專業隊伍、采寫作風嚴謹、話語表達穩重不偏激等優良傳統,微博如何在繼承優勢的基礎上吸收互聯網多元價值和表達形式,進一步豐富表達內容,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和創新。
3、更多采用網絡化語言,提升評論親和力和感染力
傳統主流媒體常常被稱為“耳目喉舌”,報道內容多關注黨和國家大事,政治、經濟新聞比重大,政策解讀內容較多,語言表達缺乏新意,有的還有濃重的“八股味”,難以讓人“悅讀”。黨報微博在實踐中,如果想要改變過去在受眾心中嚴肅刻板的印象,就要放棄使用操作報紙的方法來操作微博,尤其是那種視覺上比較呆板的評論類說教語言。要恰當使用具有親和力和新鮮感的網絡語言,用網言網語感染微博受眾。
一定程度上說,微博平臺是一個人人平等的世界,溝通方式要人性化、“微博”化,無論是消息還是評論。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僅僅是將微博作為一個新的宣傳平臺,將原有的宣傳思維、話語體系生硬移植到微博上,沒有與網友的積極互動,更少見互聯網語言的創新應用,這樣的微博發布出來,只會淹沒在海量的網絡信息中。黨報微博與網民的話語體系交集越大,獲得的回饋就越豐厚。
要打造良好的話語體系,黨報微博工作者的知識體系、辦報理念應與時俱進,有所改變。只有用生動活潑的表現方式點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之事,使評論更加入腦、入心,才不會“傳而不通,通而不受”。新聞評論是黨報微博之所以能夠成為主流微博的要件,只有打造出屬于自己的良好話語體系,才能成為真正的主流。□
參考文獻
①曹林,《微博沖擊下傳統媒體評論的創新空間》[J].《中國記者》,2012(7)
②梓軒、雷建軍,《黨報微博轉變政治傳播話語體系的探索》[J].《新聞記者》,2013(8)
③黃楚新、王詩雨,《社會化媒體環境下黨報與微博的互動》[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4)
④董天策 等,《試論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新聞評論的特征》[J].《當代傳播》,2013(4)
⑤白晨暉、范以錦,《主流媒體需構建新型話語體系》[J].《青年記者》,2013(1)
(作者單位:安徽日報社)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