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熠男
【摘 要】突發事件報道中,出鏡記者直接面對受眾通過有聲語言、副語言和道具等進行信息組織與傳達,完成新聞敘事行為。本文根據傳播學理論和突發事件報道經典案例,對發現和表達突發事件新聞現場的方法進行分析,試為出鏡記者提高突發事件的報道效率提供可借鑒的新思路。
【關鍵詞】突發事件 出鏡記者 新聞現場 報道技巧
突發事件發生突然,現場的環境、人物及其位置、事件的狀態都處于不斷發展和變化中,甚至還會有新的突發事件發生,由此具有稍縱即逝、不可逆轉和不斷變化、隨時發展的特點。
出鏡記者現場報道與新聞事件的發展保持同步,以“現在進行時”的方式與觀眾分享實時信息,這給突發事件現場報道帶來了巨大的魅力和挑戰,需要出鏡記者從發現新聞和表達新聞兩方面來提高報道技巧。
一、如何發現新聞
1、選擇最具價值的現場
突發事件報道中,核心信息的所在現場并不一定是事發現場,它會隨著事態發展而發生變化。出鏡記者應第一時間出現在有報道價值的新聞現場,向觀眾傳遞最有價值的信息。
斯蒂芬·芬克曾對對危機周期進行了劃分,總體來看,突發事件也可分為四個階段,在這四個階段,媒體的功能各有不同(見表1)。
在突發事件的不同階段,出鏡記者應隨媒體側重點的變化來選擇新聞現場。從浙江電視臺和一些地市臺近年的臺風報道中可以看出此類突發事件報道是如何選擇新聞現場的(見表2)。
當然,不同突發事件的類型、持續時間和波及范圍不同,新聞現場的選擇也不同。地震、雨雪冰凍災害波及范圍大、持續時間長,有足夠資源的電視臺往往會派出多路記者。“多路”指橫向地理空間意義上的“多路”,并不代表每一路記者只死守一個新聞現場,還應根據縱向時間上的不同尋找他所在地域的不同新聞現場,注意駐點報道與游擊報道相結合,避免某一報道點多人重復報道。如在地震發生后的第一時間,最具價值的現場是災難發生現場和救援現場,緊接著是醫院和救助點。隨著救災的深入,其他地區對事發地的援助也成為報道的重點。而到救災的尾聲,報道重點逐漸趨向于家園重建和危機處理過程中的經驗和反思。
2、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
突發事件的本身當然是具有核心價值的報道內容。如果能挖掘出新聞背后的故事,或是在“共同關注”的信息之外找到一些能夠受到“普遍關注”的信息,往往會有新意和競爭力。
汶川地震后路透社記者Emma Harrison曾發表《映秀廢墟中,災民端給我一碗面》的報道,講述了從震中逃往安全地帶的災民在幾乎一無所有和失去親人的情況下,還給采訪他們的記者提供食物和水的故事,被譽為“勝過10部國家形象宣傳片”。
類似選題在電視現場報道中也曾出現。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中央電視臺做了關于旱情和救災的持續報道。在這兩方面的信息即將挖掘殆盡,旱災報道價值減弱的時候,央視記者王春瀟發現云南彌勒縣散坡村希望小學的孩子們在領到捐助的礦泉水后偷偷留了起來。經過了解,原來是孩子自己舍不得喝,準備留給家人。這就是在非核心現場發現的有價值的報道點。王春瀟以此為選題,《旱區孩子的“愛心禮物”》的現場報道廣受好評,后來她又做了兩條追蹤報道。
這類選題往往具有故事性,“觸及到人性背后的層面,在講故事的時候能讓觀眾覺得自己可以幫助他,或者讓觀眾去聯想如果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會怎么樣”①,這是報道成功的關鍵之一。
二、如何表達新聞
1、提煉核心信息,展現事件態勢
突發事件發生的小概率性和發展的不可預知性決定了其新聞信息量非常大,第一現場的出鏡記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從繁多的信息中提煉出最核心內容——事實的基本情況和發展狀況,亦即新聞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起因、結果)及其變動情況。
地點:現場報道的第一句話通常是“我現在在……”,明確交代自己所處的位置,并對所處位置及其相關情況、與事件的關系進行介紹。
人物:一些現場報道需要對在現場的人物進行采訪,包括新聞事件的核心人物和事件外圍人物,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獲取更多更準確的信息。
時間:直播中時間并不是最重要的。但突發事件不斷變化、隨時發展的特點還是要求出鏡記者在某些事件中強調時間信息,尤其是事態發生變化的時間節點,采用“現在離XX事件發生已過去多久了”、“還有多久就要……了”等表達方式,這關系到信息發布的及時性和觀眾對事態發展的把握。
事件:這是現場報道的核心內容,包括進行報道時和稍早一些的新聞現場的情況,是對現場的解讀和第一手信息的發布。
起因:完成事實的報道中一般都會涉及到起因,有時是已知的,有時需要通過采訪獲知。
結果:除事件本身外,結果也是觀眾希望獲知的,如火災報道中大火何時能被撲滅,礦難救援報道中被困礦工何時能獲救等。
變動:指以上幾個要素的變化。突發事件中不確定、不穩定的現場隨時會產生更多、更快的變動。出鏡記者要及時掌握變動的情況,調整報道的重點和方向。
2、細節的發現與運用
電視新聞細節指“能夠突出新聞的五個W和一個H的語言符號語言和非語言符號語言。”②“實物”細節往往是對事件發生和發展起到直接或間接推動作用的情景、符號;人物細節主要體現在報道對象的神態、表情、動作等非語言符號。這些新聞細節往往能夠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豐富新聞內涵。敏銳地捕捉、合理地篩選、精確地解讀新聞細節,能使現場報道在有限的時間和內容里傳播更多的信息。
江西電視臺劉玲華在做雨雪冰凍報道時就抓住了身邊一根被壓斷的毛竹這個細節——“一根正常的毛竹,可以挑起幾百斤的擔子,而現在我們看到的比碗口還粗的毛竹,都被冰雪壓斷了。”這個對細節的解讀充分表現出了冰雪的力量,傳播效果遠勝于簡單說一個降雪量的數據。endprint
另一種細節是人為“創造”出來并加以利用的。有一個沙塵暴的現場報道,因為風沙在電視鏡頭中很難呈現出清晰的運動形態,出鏡記者就站在高樓樓頂,先用手指向不遠處飄舞的紅旗以說明風力;再掏出餐巾紙往臉上一擦,紙巾立刻沾滿了沙塵,變成了灰黃色。把這個細節展現在鏡頭前,讓人立刻產生沙塵暴撲面而來的畫面感,效果遠勝于干癟的解說。
3、不可感信息的具象化表達
電視只能傳播圖像和聲音,一些抽象的、概念性的信息很難通過記者的語言和電視畫面讓不在現場的觀眾感知。出鏡記者在現場能看、能聽、能問、能摸,就應調動各種感官系統乃至進行親身體驗,并用觀眾熟悉的、可以讓他們最大限度感知的方式表達。
不可感信息的具象化表達最多地運用于對數據的解讀上。
在報道唐家山堰塞湖時,絕大多數記者的現場報道都用平常的數字展現,即“深近2.5米,寬近3米”。白巖松的報道方式則出乎人們意料。他跳進坑中后說道:“大家看,我的身高是1米79,我站里面大家看看他們挖了多深……”用身體去丈量堰塞湖,這種直觀表達方式的方式恐怕幾乎沒有記者能夠想到,它帶來的沖擊力是多少語言都無法相比的。
東森電視臺記者谷懷萱在“海棠登陸臺灣”報道中,對17級陣風的表述如下:“風甚至強大到我們有些非常重的記者到最后幾乎是被臺風吹著跑,眼睛幾乎都被大雨刺得睜不開來了。”除非借助搖晃的樹木等物體,風很難在電視畫面中表現出來,而一般人經歷過大風的人都會有“被風追著跑”的直觀感受,更何況是“非常重的記者”,谷懷萱就用這種親身感受來說明風之大。
4、非語言信息的恰當使用
除了語言的組織,出鏡記者在現場報道中還夾雜著大量的非語言信息,這些包括副語言和道具在內的非語言信息對提高報道效率也起著很大的作用。
所謂副語言,是指“有聲語言中的語音特征以及有聲而無固定語意的功能性發聲。”③語音特征亦即播音學概念中的語氣、語調、語速、節奏等創作技巧。不同的語氣、語調、語速和節奏,體現出被報道事件不同的基調,傳遞著不同的信息,表達出不同的意義,因此在現場報道中要對此進行合理的控制。突發事件往往事態緊急,在火災、地震等現場,可以適當提高語調、語速和節奏相對急促,通過語氣給人營造出緊張的現場感;但在醫院、救助站等地,則要相對壓低嗓門,這不僅是為了符合現場的氛圍,也是不影響現場傷員、醫護人員的要求;而在事后展開敘述和評論時,語調則應相對平實,體現出中立、客觀的態度。
在地震、臺風、礦難等突發事件中,使用地圖等道具是一個容易被忽略但對提高報道效率非常有幫助的手段。很多地名及其相關的地理位置,記者爛熟于心,可以張口就來;但觀眾往往并不了解,光聽記者口頭描述,只會更加含混不清。因此,這類現場報道需要簡易地圖,來表明路線方向和地理坐標。這也是很多災難報道手冊中建議記者帶上A4紙和黑色馬克筆的原因。
在使用有聲語言完成新聞敘事的同時,輔之以合理的非語言表達手段,表達效率和傳播效果會明顯高于僅使用其中一種。□
【本文受中國傳媒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
參考文獻
①苗棣等:《美國經典電視欄目》[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②黃匡宇:《電視新聞語言學》[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
③宋昭勛:《非語言傳播》[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endprint
另一種細節是人為“創造”出來并加以利用的。有一個沙塵暴的現場報道,因為風沙在電視鏡頭中很難呈現出清晰的運動形態,出鏡記者就站在高樓樓頂,先用手指向不遠處飄舞的紅旗以說明風力;再掏出餐巾紙往臉上一擦,紙巾立刻沾滿了沙塵,變成了灰黃色。把這個細節展現在鏡頭前,讓人立刻產生沙塵暴撲面而來的畫面感,效果遠勝于干癟的解說。
3、不可感信息的具象化表達
電視只能傳播圖像和聲音,一些抽象的、概念性的信息很難通過記者的語言和電視畫面讓不在現場的觀眾感知。出鏡記者在現場能看、能聽、能問、能摸,就應調動各種感官系統乃至進行親身體驗,并用觀眾熟悉的、可以讓他們最大限度感知的方式表達。
不可感信息的具象化表達最多地運用于對數據的解讀上。
在報道唐家山堰塞湖時,絕大多數記者的現場報道都用平常的數字展現,即“深近2.5米,寬近3米”。白巖松的報道方式則出乎人們意料。他跳進坑中后說道:“大家看,我的身高是1米79,我站里面大家看看他們挖了多深……”用身體去丈量堰塞湖,這種直觀表達方式的方式恐怕幾乎沒有記者能夠想到,它帶來的沖擊力是多少語言都無法相比的。
東森電視臺記者谷懷萱在“海棠登陸臺灣”報道中,對17級陣風的表述如下:“風甚至強大到我們有些非常重的記者到最后幾乎是被臺風吹著跑,眼睛幾乎都被大雨刺得睜不開來了。”除非借助搖晃的樹木等物體,風很難在電視畫面中表現出來,而一般人經歷過大風的人都會有“被風追著跑”的直觀感受,更何況是“非常重的記者”,谷懷萱就用這種親身感受來說明風之大。
4、非語言信息的恰當使用
除了語言的組織,出鏡記者在現場報道中還夾雜著大量的非語言信息,這些包括副語言和道具在內的非語言信息對提高報道效率也起著很大的作用。
所謂副語言,是指“有聲語言中的語音特征以及有聲而無固定語意的功能性發聲。”③語音特征亦即播音學概念中的語氣、語調、語速、節奏等創作技巧。不同的語氣、語調、語速和節奏,體現出被報道事件不同的基調,傳遞著不同的信息,表達出不同的意義,因此在現場報道中要對此進行合理的控制。突發事件往往事態緊急,在火災、地震等現場,可以適當提高語調、語速和節奏相對急促,通過語氣給人營造出緊張的現場感;但在醫院、救助站等地,則要相對壓低嗓門,這不僅是為了符合現場的氛圍,也是不影響現場傷員、醫護人員的要求;而在事后展開敘述和評論時,語調則應相對平實,體現出中立、客觀的態度。
在地震、臺風、礦難等突發事件中,使用地圖等道具是一個容易被忽略但對提高報道效率非常有幫助的手段。很多地名及其相關的地理位置,記者爛熟于心,可以張口就來;但觀眾往往并不了解,光聽記者口頭描述,只會更加含混不清。因此,這類現場報道需要簡易地圖,來表明路線方向和地理坐標。這也是很多災難報道手冊中建議記者帶上A4紙和黑色馬克筆的原因。
在使用有聲語言完成新聞敘事的同時,輔之以合理的非語言表達手段,表達效率和傳播效果會明顯高于僅使用其中一種。□
【本文受中國傳媒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
參考文獻
①苗棣等:《美國經典電視欄目》[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②黃匡宇:《電視新聞語言學》[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
③宋昭勛:《非語言傳播》[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endprint
另一種細節是人為“創造”出來并加以利用的。有一個沙塵暴的現場報道,因為風沙在電視鏡頭中很難呈現出清晰的運動形態,出鏡記者就站在高樓樓頂,先用手指向不遠處飄舞的紅旗以說明風力;再掏出餐巾紙往臉上一擦,紙巾立刻沾滿了沙塵,變成了灰黃色。把這個細節展現在鏡頭前,讓人立刻產生沙塵暴撲面而來的畫面感,效果遠勝于干癟的解說。
3、不可感信息的具象化表達
電視只能傳播圖像和聲音,一些抽象的、概念性的信息很難通過記者的語言和電視畫面讓不在現場的觀眾感知。出鏡記者在現場能看、能聽、能問、能摸,就應調動各種感官系統乃至進行親身體驗,并用觀眾熟悉的、可以讓他們最大限度感知的方式表達。
不可感信息的具象化表達最多地運用于對數據的解讀上。
在報道唐家山堰塞湖時,絕大多數記者的現場報道都用平常的數字展現,即“深近2.5米,寬近3米”。白巖松的報道方式則出乎人們意料。他跳進坑中后說道:“大家看,我的身高是1米79,我站里面大家看看他們挖了多深……”用身體去丈量堰塞湖,這種直觀表達方式的方式恐怕幾乎沒有記者能夠想到,它帶來的沖擊力是多少語言都無法相比的。
東森電視臺記者谷懷萱在“海棠登陸臺灣”報道中,對17級陣風的表述如下:“風甚至強大到我們有些非常重的記者到最后幾乎是被臺風吹著跑,眼睛幾乎都被大雨刺得睜不開來了。”除非借助搖晃的樹木等物體,風很難在電視畫面中表現出來,而一般人經歷過大風的人都會有“被風追著跑”的直觀感受,更何況是“非常重的記者”,谷懷萱就用這種親身感受來說明風之大。
4、非語言信息的恰當使用
除了語言的組織,出鏡記者在現場報道中還夾雜著大量的非語言信息,這些包括副語言和道具在內的非語言信息對提高報道效率也起著很大的作用。
所謂副語言,是指“有聲語言中的語音特征以及有聲而無固定語意的功能性發聲。”③語音特征亦即播音學概念中的語氣、語調、語速、節奏等創作技巧。不同的語氣、語調、語速和節奏,體現出被報道事件不同的基調,傳遞著不同的信息,表達出不同的意義,因此在現場報道中要對此進行合理的控制。突發事件往往事態緊急,在火災、地震等現場,可以適當提高語調、語速和節奏相對急促,通過語氣給人營造出緊張的現場感;但在醫院、救助站等地,則要相對壓低嗓門,這不僅是為了符合現場的氛圍,也是不影響現場傷員、醫護人員的要求;而在事后展開敘述和評論時,語調則應相對平實,體現出中立、客觀的態度。
在地震、臺風、礦難等突發事件中,使用地圖等道具是一個容易被忽略但對提高報道效率非常有幫助的手段。很多地名及其相關的地理位置,記者爛熟于心,可以張口就來;但觀眾往往并不了解,光聽記者口頭描述,只會更加含混不清。因此,這類現場報道需要簡易地圖,來表明路線方向和地理坐標。這也是很多災難報道手冊中建議記者帶上A4紙和黑色馬克筆的原因。
在使用有聲語言完成新聞敘事的同時,輔之以合理的非語言表達手段,表達效率和傳播效果會明顯高于僅使用其中一種。□
【本文受中國傳媒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
參考文獻
①苗棣等:《美國經典電視欄目》[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②黃匡宇:《電視新聞語言學》[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
③宋昭勛:《非語言傳播》[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