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躍華
【摘 要】有人曾經這樣概括:二十世紀以前的人類是文字的一代,二十世紀以后的人類是視聽的一代,因為二十世紀誕生了藝術史上的奇跡,那就是電視。電視讓觀眾看到具體的畫面、聽到具體的聲音,即視覺具體化和聽覺具體化,而視覺具體化尤為重要,這其中光線的再現和表現能力常常令觀眾沉醉于畫面之中,或喜或悲、或怒或靜。
【關鍵詞】電視畫面 光線 色彩
眾所周知,光線是影響電視畫面的重要因素。如果說熒屏是一塊畫布,那么光就是畫筆,它可以畫出溫存,畫出炙熱,也可以畫出安靜,畫出騷動不安。以《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馬小軍初見畫中人”段落為例,可以說光線在“馬小軍初見畫中人”的段落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光線美化了米蘭的房間,同時也讓未曾謀面的房間的主人——米蘭美了起來,光線也深化了馬小軍初見米蘭照片時“見到愛情”的“陽光燦爛”的心境,似乎接下來無論馬小軍對米蘭的愛有多么深刻、多么執著都不足為奇,因為房間里的陽光已經為這場愛情做足了鋪墊。
一、光色與色溫
色溫對電視畫面的色彩影響較大,實際創作時可以根據畫面色彩表現需要,建立或破壞色溫平衡以實現不同的色彩還原。這其中光源的色溫與顏色之間的基本關系是:當光源的色溫低,光源的顏色就偏紅;光源的色溫高,光源的顏色就偏藍。
現在的電視攝像機,無論什么型號只允許在3000K—3200K的色溫下才能獲得正常的色彩還原。在彩色攝像機中,光源色溫的高低都是以攝像機規定的色溫為基礎的。兩者之間的關系就是當光源色溫與攝像機規定的色溫一致或接近時,畫面中景物的色彩得到正常的還原;如果兩者之間不平衡,當光源的色溫高于攝像機規定的平衡色溫時,畫面的色調會出現偏藍、偏青現象;反之,當光源的色溫低于攝像機規定的平衡色溫時,畫面的總體色調會偏橙紅色。景物的色彩還原是否正常,直接受到光源色溫的影響,這就需要在拍攝中選擇合適的校正濾光片或進行白平衡調整以達到創作的要求。具體做法是:
1、保證光源色溫與攝像機要求的色溫一致,在室外利用自然光拍攝外景的時候,要根據自然光的色溫變化,調整攝像機的白平衡。如在同一地點拍攝,每隔2-3小時調一次白平衡,每交換一次地點,調一次白平衡。在室內利用人工光拍攝的時候,在燈具前加裝濾色紙,具體做法:當燈具色溫高于3200K時,在燈具前加裝降低色溫的雷登色紙,當燈具色溫低于3200K時,在燈具前加裝提高色溫的雷登色紙。
2、在同一場景中要保證各種光源的色溫一致。具體做法:在室內利用混合光攝像(1)統一高色溫,在燈具前夾裝相應規格的升色溫濾色紙,(2)統一低色溫,在門窗等透光處安裝相應規格的降色溫濾色紙。在室外攝像一律以高色溫為統一色溫。而在室外攝像時,則一律以高色溫為同一色溫。
二、光色與濾光鏡
對于攝像機來說,濾光鏡包括內置和外置兩種。以SONY DSR—PD190P攝像機為例,該攝像機的內置濾光鏡分為室外和室內兩檔,室外濾光鏡大約是5800K左右,室內濾光鏡大約是3200K左右。
首先通過內置濾光鏡及加裝濾光鏡使畫面色彩還原正常,暖橙色調的濾鏡(又稱橙系列濾光鏡)可以加強暖色,減少進入鏡頭的藍光,從而減少色溫。這種濾鏡通常在陰雨天或者正午拍攝照片時使用,用以減少藍色調,使人像膚色顯得紅潤。增加色溫就是添加藍色調的濾鏡(又稱藍系列濾光鏡),可以減少進入鏡頭的紅光,提高色溫,用來減少黃昏等場景的紅黃色調。
另外可以通過濾光鏡得到特殊表現效果的畫面:如用5600K的濾光片拍攝3200K環境色溫下的景物,畫面可以偏暖,用3200K的濾光片拍攝5600K下的景物,畫面可以偏冷,這樣就可以根據需要在白天拍攝出黃昏或夜晚的效果。
三、光色與白平衡
在各種不同的光線條件下,被攝物的色彩會產生變化。其中白色物體變化最為明顯:在室內鎢絲燈光下,白色物體看上去會帶有橘黃色色調,在這樣的光照條件下直接拍攝出來的景物就會偏黃;如果是在蔚藍天空下,則會帶有藍色色調,在這樣的光照條件下直接拍攝出來的景物會偏藍。為了盡可能減少外來光對被攝對象顏色造成的影響,在不同的色溫條件下都能還原出被攝物本來的色彩,就需要對攝像機進行色彩校正,以達到正確的色彩平衡,這就是所謂的白平衡調整。調節白平衡的方法有兩種:粗調和細調。粗調是根據光源的色溫選擇相應的濾色片,這種方法只能在大范圍內調節,細調是通過白平衡調節按鈕實現。
1、再現式調白,即通過調白使畫面色彩還原正常
以SONY DSR—PD190P數字攝像機為例,白平衡的調整可分為手動白平衡調整和自動白平衡調整。手動白平衡的調整步驟為(1)當攝像機處于待機、攝像或存儲方式時,將AUTO LOCK選擇開關設定于中央位置。(2)按WHT BAL鍵,白平衡指示出現在液晶顯示屏或取景器中。(3)轉動SEL/PUSH EXEC撥盤選擇適合拍攝條件的白平衡方式。自動白平衡調整方法為:首先選擇合適的色溫濾色片,將鏡頭對準標準白色目標,按下白平衡調整開關,保持機身穩定,幾秒鐘后白平衡自動調整完成。
2、表現式調白,即通過調白失衡手法得到特殊表現效果的畫面
表現式調白的實現方法是對著其他顏色物體調白,結果是參照物體是什么顏色,則根據這一物體進行調白后,畫面的顏色偏向參照體的補色。如果用以調整白平衡的物體顏色偏藍,則調整后拍攝出來的畫面圖像偏黃;如果用以調整白平衡的物體顏色偏黃,則調整后拍攝出來的畫面圖像偏藍;如果用以調整白平衡的物體顏色偏紅,則調整后拍攝出來的畫面圖像偏青;如果用以調整白平衡的物體顏色偏綠,則調整后拍攝出來的畫面圖像偏品紅。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方法中目標物的顏色不能太深,否則會影響攝像機的白平衡電路正常工作。利用表現式調白還可以在白天拍攝夜景效果(也可借助調節光圈的方式進行),可以通過三種方式實現:一是在鏡頭前加裝偏藍系列的濾光鏡,則畫面效果偏藍;二是通過調白失衡的方法進行,即對著偏黃色的物體調白,則拍攝出來的畫面偏藍;三是將攝像機的內置濾光鏡置于燈光檔在室外拍攝,則畫面偏藍。正常光照條件下拍攝黃昏效果,可以通過兩種方法實現:一是在鏡頭前加裝偏黃系列的濾光鏡,則畫面效果偏黃;二是通過調白失衡的方法進行,即對著偏藍色的物體調白,則拍攝出來的畫面偏黃。
四、光色與照度
現在的攝像機靈敏度都較高,在室外攝像時經常出現照度過高的現象。當照度過高時可使用內置濾光鏡調節攝像機的進光量。具體做法:以SONY DSR-PD190P數字攝像機為例:當ND1閃爍時:將ND.FILTER開關設定為1,進光量為1/4;當ND2閃爍時:將ND.FILTER開關設定為2,進光量為1/32。當照度過高時也可使用手動調節光圈的方式,減少鏡頭的進光亮。若仍不能改善照度過高問題,應利用反光板做好遮光工作。具體做法:(1)將質地適宜的白布繃緊在事先做好的框架上,將布框架放在陽光入射的方向上,以減弱陽光入射的強度,平衡光比。(2)利用黑面反光板遮光。
喬治亞·艾琪芙曾經說過:“我發現,一些我無法用語言描繪的事物卻可以通過色彩和形態得到表達。”光色在人們心目中激起的情感正如一段樂曲中的音符,可細膩,可喧囂,可輕柔,可喧囂,可以使電視畫面超越真實充滿藝術感。□
參考文獻
①蘇牧:《榮譽》[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②路易斯·詹內蒂:《認識電影》[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7
③張曉鋒:《電視制作原理與節目編輯》[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
④劉堅:《電視節目編導教程》[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4
⑤肯尼斯·科布勒:《美國新聞攝影教程》[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
⑥梁明、李力:《鏡頭在說話》[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
⑦Blain Brown:《影視照明技術》[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⑧王利劍:《電視攝像技藝教程》[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⑨陳剛:《電視攝影造型教程》[M].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
⑩邵清風、李駿、俞潔、彭驕雪:《視聽語言》[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內蒙古民族大學傳媒學院)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