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媛
【摘 要】《看客》作為商業門戶網站圖片專欄的一抹秀色,豐富了新聞書寫和解讀手段的多樣性。“有態度的視覺新聞”通過國際化視野下的橫向觀照與歷史縱向梳理相結合的方法,為觀眾提供富知識性和觀賞性于一體的視覺饕餮。固定的主題框架和新聞價值綜合決定每期議題的設置,通過去煽情化客觀呈現和技術化編織隱喻的方式讓觀眾于組圖的整體結構中體味編輯的深意。
【關鍵詞】《看客》 主題框架 意義生成
20世紀本雅明反思技術復制功能,促使藝術品從儀式價值中解放出來,“光暈”(或靈韻)漸漸被商業價值代替。而今,影像文化對社會日常生活的全面滲透為人類建構了以“擬真”、“符號”為基礎的感知世界。同時,媒介化生存時代為視覺傳播提供了更廣的空間。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6.1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5.8%。手機網民保持增長態勢,已達5億。①作為門戶網站的“輕騎兵”,新聞圖片專欄成為吸引觀眾注意力攫取更多經濟利益的撒手锏。騰訊網原創新聞圖片欄目《活著》、《中國人的一天》、新浪《看見》、《天下》、網易《看客》等一批優秀的網絡圖片專欄涌出,豐富了觀眾的“視界”。
網易新聞圖片專欄《看客》自創辦以來,讀者評論每期高達數萬條,影響廣泛深遠。本文對其進行內容分析和框架分析,運用視覺文化理論探究圖片生產背后的視覺表達方式和意義生成模式,試圖解析以“有態度的新聞圖片”為編輯方針的《看客》的態度呈現機制。
《看客》自2010年7月14日創刊至2014年6月12日共計340期,每周至少一期,每期圖片14-54幅不等,一年期數約在83-87之間。為保證抽樣代表性,本人按照時間排序抽取創刊至今每月首期共計48期進行瀏覽研究。
一、《看客》主題框架解讀
“客觀呈現、理性敘述”是《看客》專欄的總體特色,除此之外,其基本特征表現在圖片議題上,國際化視野下的政治、社會議題占據主導地位;圖片的內容構成方面,以人物為主體的圖片占據大多數,不以人物為特征的圖像反映的多是建筑、自然場景;表達手法上,縱向梳理與橫向對比相結合是態度呈現的主要手段。這些特征與每期的主題框架息息相關。
《看客》每一期的策劃,都反映了社會進程。它從社會動態中捕捉事件,提煉出觀點,形成系列組圖;將一項項議程放置于社會的巨型顯微鏡下,充當著這個時代的社會學切片,并為解讀數十年的社會進程提供了另類視角。通過對樣本的框架分析,可以發現《看客》關注的對象在一定范圍內具有相似性,主要表現為以下6種主題框架:重大事件、著名政治人物、荒誕社會怪象、歷史傳奇、另類人群揭秘、社會經濟變遷。(見表1)
1、重大事件
重大事件的新聞價值是不言而喻的。新聞圖片在描繪政治運動、自然災害等重大事件時,其強烈的現場性為觀眾提供了“在場”的視覺和情感感知,渲染了家國同悲或共襄盛舉的集體情感,同時因為新聞圖片對事件發生時空感的模糊和超越,建構并形塑了大批觀眾的集體記憶。世博會、美國大選、伊拉克戰爭等一系列全球重大事件借助圖片延伸了人類的感知能力和體驗方式。喜悅、悲情、嘲諷、驚奇等各種情感元素借助圖片得到傳達。
2、著名政治人物
英雄和歷史本就是相互造就的關系。《看客》從不單純介紹每一個著名的政治領袖。他們常與各種事件、富有代表性的經歷、影響社會發展進程的瞬間一同被記錄下來。宦海沉浮、權力角逐、緋聞糾紛等是圍繞政客周身的永遠話題。《看客》慣以“扒家譜”的方式按照時間線條講述政客們一生中的重要節點。在力求呈現政客性格能力的復雜性之際,促人思考人物命運的偶然與必然。
3、荒誕社會怪象
《看客》十分留心當下中國社會的荒誕怪象,假期游客扎堆出行、祭祀先人手段推陳出新(燒數碼產品、代人掃墓等)等不少匪夷所思的現象不斷涌現,《看客》針對中國社會的病癥發揮的作用可以用“只把脈不開方”來形容,因為它始終寄希望于“圍觀改變中國”。
4、歷史傳奇
此類主題以介紹波譎云詭的戰爭年代極富傳奇性的軍備為主,黑白色彩的老照片映照出彼時航母、軍艦、戰斗機等軍備的概況。圖片囊括了與關注對象相關的人物和事件,立體呈現圖片主體在當時軍事環境中的地位和角色,真切印證了克羅齊那句“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5、另類人群揭秘
經濟時代圖片的競爭力源于恰到好處的視覺刺激迎合觀眾心理需求。窺私欲、意淫癖等是埋藏在許多現代人內心深處的隱性需要。《看客》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通過對特殊人群、弱勢群體的客觀敘述,一方面力圖滿足大眾的心理需求,一方面成功還原被忽略人群乃至被妖魔化、污名化人群的真實現狀。
6、社會經濟變遷
此類主題拒絕“宏大敘事”的操作手段,多以“以小見大 細節探微”的方法梳理社會經濟變遷的歷史軌跡和由此帶來的思想、文化、環境等領域的變化。以《誰動了中國的自行車》為例,組圖從日常代步工具“自行車”切入,呈現上世紀60年代起至今自行車在中國社會的興衰以及人們對其實用價值到騎行體驗再到符號價值觀念的演變。
二、《看客》圖片意義生成模式
羅蘭·巴特在《形象修辭學》一書中將廣告信息的意義生成結構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語言信息”、“無符碼的圖像信息”和“編碼的圖像信息”。②新聞圖像的意義生成結構也可按此路徑進行分析。圖像的景別、色彩、畫面元素構成等類似于巴特所謂的“無符碼的圖像信息”,而畫面“形象”類似于被人為編織進隱含意識的“編碼的圖像信息”。每幅圖片的標題、內部的文字符號及配圖的文字說明作為“語言信息”傳達意義。
1、語言信息
圖片的意義一定是圖片形象與語言信息互動的產物。單純的圖片其能指與所指的關系是十分隨意的。而文字恰好給其所指劃定范圍,使其擺脫意義浮動的狀態。羅蘭·巴特認為這正是“語言信息”的“錨固”功能。③ 《看客》圖片意義的產生主要得益于其兩大“語言信息”:標題和配圖說明。
表2是于樣本中抽取的5組標題:
僅看標題,形容詞的使用表明了編輯意欲傳達的情感態度。因此,通過標題生產意義是一個最基本的途徑。
2、形象之外的隱含意識形態
圖片本身是無意識的,但是拍攝者會借助色彩、景別、構圖等元素建構起新的意識。在渲染悲情的圖片中(如右圖),拍攝者擅以冷色調作為基調,以空曠浩渺的全景和遠景刻畫人物的無助和迷茫的心理狀態。其間種種的隱喻、象征被讀者默然接受,達到傳受主體心靈間至深的共鳴。技術手段的應用結束了攝影僅作為純粹記錄客觀再現工具的時代,視覺觀感的豐富性是引起觀眾聯想、吸收其中意識形態的有效手段。
圖片選自《看客》第157期《被遺棄的家園》
3、形象之內的意義生成
圖片的意義除編碼者附加的意識形態外,很大一部分源自被記錄主體的表現,即在特定語境下被攝主體自身的存在狀態。布爾迪厄在1966年的《論知識分子場及其創造性規劃中》最早提出“場域”的概念:場域是一個相對獨立或半自主的社會空間或意義空間,有自己獨特的邏輯、常規和規則,“在這個空間里……,對任何與這個空間有所關聯的對象,都不能僅憑所研究對象的內在特質予以解釋”。④圖像傳播效果的發生并不局限于其所固有的色彩、景別等要素,它必須通過與社會大背景的互動才能夠真正建構含義、發生作用,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構成要素均會對圖像所承載的主題構成影響。因此,形象之內的意義必須具備社會大背景的關照和人們認知背景的一致性才能釋放信息。□
參考文獻
①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
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②③陳永國主編:《視覺文化研究讀本》[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09
④周勇、黃雅蘭,《從圖像到輿論:網絡傳播中的視覺形象建構與意義生成》[J].《國際新聞界》,2012(9)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endprint
【摘 要】《看客》作為商業門戶網站圖片專欄的一抹秀色,豐富了新聞書寫和解讀手段的多樣性。“有態度的視覺新聞”通過國際化視野下的橫向觀照與歷史縱向梳理相結合的方法,為觀眾提供富知識性和觀賞性于一體的視覺饕餮。固定的主題框架和新聞價值綜合決定每期議題的設置,通過去煽情化客觀呈現和技術化編織隱喻的方式讓觀眾于組圖的整體結構中體味編輯的深意。
【關鍵詞】《看客》 主題框架 意義生成
20世紀本雅明反思技術復制功能,促使藝術品從儀式價值中解放出來,“光暈”(或靈韻)漸漸被商業價值代替。而今,影像文化對社會日常生活的全面滲透為人類建構了以“擬真”、“符號”為基礎的感知世界。同時,媒介化生存時代為視覺傳播提供了更廣的空間。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6.1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5.8%。手機網民保持增長態勢,已達5億。①作為門戶網站的“輕騎兵”,新聞圖片專欄成為吸引觀眾注意力攫取更多經濟利益的撒手锏。騰訊網原創新聞圖片欄目《活著》、《中國人的一天》、新浪《看見》、《天下》、網易《看客》等一批優秀的網絡圖片專欄涌出,豐富了觀眾的“視界”。
網易新聞圖片專欄《看客》自創辦以來,讀者評論每期高達數萬條,影響廣泛深遠。本文對其進行內容分析和框架分析,運用視覺文化理論探究圖片生產背后的視覺表達方式和意義生成模式,試圖解析以“有態度的新聞圖片”為編輯方針的《看客》的態度呈現機制。
《看客》自2010年7月14日創刊至2014年6月12日共計340期,每周至少一期,每期圖片14-54幅不等,一年期數約在83-87之間。為保證抽樣代表性,本人按照時間排序抽取創刊至今每月首期共計48期進行瀏覽研究。
一、《看客》主題框架解讀
“客觀呈現、理性敘述”是《看客》專欄的總體特色,除此之外,其基本特征表現在圖片議題上,國際化視野下的政治、社會議題占據主導地位;圖片的內容構成方面,以人物為主體的圖片占據大多數,不以人物為特征的圖像反映的多是建筑、自然場景;表達手法上,縱向梳理與橫向對比相結合是態度呈現的主要手段。這些特征與每期的主題框架息息相關。
《看客》每一期的策劃,都反映了社會進程。它從社會動態中捕捉事件,提煉出觀點,形成系列組圖;將一項項議程放置于社會的巨型顯微鏡下,充當著這個時代的社會學切片,并為解讀數十年的社會進程提供了另類視角。通過對樣本的框架分析,可以發現《看客》關注的對象在一定范圍內具有相似性,主要表現為以下6種主題框架:重大事件、著名政治人物、荒誕社會怪象、歷史傳奇、另類人群揭秘、社會經濟變遷。(見表1)
1、重大事件
重大事件的新聞價值是不言而喻的。新聞圖片在描繪政治運動、自然災害等重大事件時,其強烈的現場性為觀眾提供了“在場”的視覺和情感感知,渲染了家國同悲或共襄盛舉的集體情感,同時因為新聞圖片對事件發生時空感的模糊和超越,建構并形塑了大批觀眾的集體記憶。世博會、美國大選、伊拉克戰爭等一系列全球重大事件借助圖片延伸了人類的感知能力和體驗方式。喜悅、悲情、嘲諷、驚奇等各種情感元素借助圖片得到傳達。
2、著名政治人物
英雄和歷史本就是相互造就的關系。《看客》從不單純介紹每一個著名的政治領袖。他們常與各種事件、富有代表性的經歷、影響社會發展進程的瞬間一同被記錄下來。宦海沉浮、權力角逐、緋聞糾紛等是圍繞政客周身的永遠話題。《看客》慣以“扒家譜”的方式按照時間線條講述政客們一生中的重要節點。在力求呈現政客性格能力的復雜性之際,促人思考人物命運的偶然與必然。
3、荒誕社會怪象
《看客》十分留心當下中國社會的荒誕怪象,假期游客扎堆出行、祭祀先人手段推陳出新(燒數碼產品、代人掃墓等)等不少匪夷所思的現象不斷涌現,《看客》針對中國社會的病癥發揮的作用可以用“只把脈不開方”來形容,因為它始終寄希望于“圍觀改變中國”。
4、歷史傳奇
此類主題以介紹波譎云詭的戰爭年代極富傳奇性的軍備為主,黑白色彩的老照片映照出彼時航母、軍艦、戰斗機等軍備的概況。圖片囊括了與關注對象相關的人物和事件,立體呈現圖片主體在當時軍事環境中的地位和角色,真切印證了克羅齊那句“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5、另類人群揭秘
經濟時代圖片的競爭力源于恰到好處的視覺刺激迎合觀眾心理需求。窺私欲、意淫癖等是埋藏在許多現代人內心深處的隱性需要。《看客》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通過對特殊人群、弱勢群體的客觀敘述,一方面力圖滿足大眾的心理需求,一方面成功還原被忽略人群乃至被妖魔化、污名化人群的真實現狀。
6、社會經濟變遷
此類主題拒絕“宏大敘事”的操作手段,多以“以小見大 細節探微”的方法梳理社會經濟變遷的歷史軌跡和由此帶來的思想、文化、環境等領域的變化。以《誰動了中國的自行車》為例,組圖從日常代步工具“自行車”切入,呈現上世紀60年代起至今自行車在中國社會的興衰以及人們對其實用價值到騎行體驗再到符號價值觀念的演變。
二、《看客》圖片意義生成模式
羅蘭·巴特在《形象修辭學》一書中將廣告信息的意義生成結構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語言信息”、“無符碼的圖像信息”和“編碼的圖像信息”。②新聞圖像的意義生成結構也可按此路徑進行分析。圖像的景別、色彩、畫面元素構成等類似于巴特所謂的“無符碼的圖像信息”,而畫面“形象”類似于被人為編織進隱含意識的“編碼的圖像信息”。每幅圖片的標題、內部的文字符號及配圖的文字說明作為“語言信息”傳達意義。
1、語言信息
圖片的意義一定是圖片形象與語言信息互動的產物。單純的圖片其能指與所指的關系是十分隨意的。而文字恰好給其所指劃定范圍,使其擺脫意義浮動的狀態。羅蘭·巴特認為這正是“語言信息”的“錨固”功能。③ 《看客》圖片意義的產生主要得益于其兩大“語言信息”:標題和配圖說明。
表2是于樣本中抽取的5組標題:
僅看標題,形容詞的使用表明了編輯意欲傳達的情感態度。因此,通過標題生產意義是一個最基本的途徑。
2、形象之外的隱含意識形態
圖片本身是無意識的,但是拍攝者會借助色彩、景別、構圖等元素建構起新的意識。在渲染悲情的圖片中(如右圖),拍攝者擅以冷色調作為基調,以空曠浩渺的全景和遠景刻畫人物的無助和迷茫的心理狀態。其間種種的隱喻、象征被讀者默然接受,達到傳受主體心靈間至深的共鳴。技術手段的應用結束了攝影僅作為純粹記錄客觀再現工具的時代,視覺觀感的豐富性是引起觀眾聯想、吸收其中意識形態的有效手段。
圖片選自《看客》第157期《被遺棄的家園》
3、形象之內的意義生成
圖片的意義除編碼者附加的意識形態外,很大一部分源自被記錄主體的表現,即在特定語境下被攝主體自身的存在狀態。布爾迪厄在1966年的《論知識分子場及其創造性規劃中》最早提出“場域”的概念:場域是一個相對獨立或半自主的社會空間或意義空間,有自己獨特的邏輯、常規和規則,“在這個空間里……,對任何與這個空間有所關聯的對象,都不能僅憑所研究對象的內在特質予以解釋”。④圖像傳播效果的發生并不局限于其所固有的色彩、景別等要素,它必須通過與社會大背景的互動才能夠真正建構含義、發生作用,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構成要素均會對圖像所承載的主題構成影響。因此,形象之內的意義必須具備社會大背景的關照和人們認知背景的一致性才能釋放信息。□
參考文獻
①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
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②③陳永國主編:《視覺文化研究讀本》[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09
④周勇、黃雅蘭,《從圖像到輿論:網絡傳播中的視覺形象建構與意義生成》[J].《國際新聞界》,2012(9)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endprint
【摘 要】《看客》作為商業門戶網站圖片專欄的一抹秀色,豐富了新聞書寫和解讀手段的多樣性。“有態度的視覺新聞”通過國際化視野下的橫向觀照與歷史縱向梳理相結合的方法,為觀眾提供富知識性和觀賞性于一體的視覺饕餮。固定的主題框架和新聞價值綜合決定每期議題的設置,通過去煽情化客觀呈現和技術化編織隱喻的方式讓觀眾于組圖的整體結構中體味編輯的深意。
【關鍵詞】《看客》 主題框架 意義生成
20世紀本雅明反思技術復制功能,促使藝術品從儀式價值中解放出來,“光暈”(或靈韻)漸漸被商業價值代替。而今,影像文化對社會日常生活的全面滲透為人類建構了以“擬真”、“符號”為基礎的感知世界。同時,媒介化生存時代為視覺傳播提供了更廣的空間。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6.1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5.8%。手機網民保持增長態勢,已達5億。①作為門戶網站的“輕騎兵”,新聞圖片專欄成為吸引觀眾注意力攫取更多經濟利益的撒手锏。騰訊網原創新聞圖片欄目《活著》、《中國人的一天》、新浪《看見》、《天下》、網易《看客》等一批優秀的網絡圖片專欄涌出,豐富了觀眾的“視界”。
網易新聞圖片專欄《看客》自創辦以來,讀者評論每期高達數萬條,影響廣泛深遠。本文對其進行內容分析和框架分析,運用視覺文化理論探究圖片生產背后的視覺表達方式和意義生成模式,試圖解析以“有態度的新聞圖片”為編輯方針的《看客》的態度呈現機制。
《看客》自2010年7月14日創刊至2014年6月12日共計340期,每周至少一期,每期圖片14-54幅不等,一年期數約在83-87之間。為保證抽樣代表性,本人按照時間排序抽取創刊至今每月首期共計48期進行瀏覽研究。
一、《看客》主題框架解讀
“客觀呈現、理性敘述”是《看客》專欄的總體特色,除此之外,其基本特征表現在圖片議題上,國際化視野下的政治、社會議題占據主導地位;圖片的內容構成方面,以人物為主體的圖片占據大多數,不以人物為特征的圖像反映的多是建筑、自然場景;表達手法上,縱向梳理與橫向對比相結合是態度呈現的主要手段。這些特征與每期的主題框架息息相關。
《看客》每一期的策劃,都反映了社會進程。它從社會動態中捕捉事件,提煉出觀點,形成系列組圖;將一項項議程放置于社會的巨型顯微鏡下,充當著這個時代的社會學切片,并為解讀數十年的社會進程提供了另類視角。通過對樣本的框架分析,可以發現《看客》關注的對象在一定范圍內具有相似性,主要表現為以下6種主題框架:重大事件、著名政治人物、荒誕社會怪象、歷史傳奇、另類人群揭秘、社會經濟變遷。(見表1)
1、重大事件
重大事件的新聞價值是不言而喻的。新聞圖片在描繪政治運動、自然災害等重大事件時,其強烈的現場性為觀眾提供了“在場”的視覺和情感感知,渲染了家國同悲或共襄盛舉的集體情感,同時因為新聞圖片對事件發生時空感的模糊和超越,建構并形塑了大批觀眾的集體記憶。世博會、美國大選、伊拉克戰爭等一系列全球重大事件借助圖片延伸了人類的感知能力和體驗方式。喜悅、悲情、嘲諷、驚奇等各種情感元素借助圖片得到傳達。
2、著名政治人物
英雄和歷史本就是相互造就的關系。《看客》從不單純介紹每一個著名的政治領袖。他們常與各種事件、富有代表性的經歷、影響社會發展進程的瞬間一同被記錄下來。宦海沉浮、權力角逐、緋聞糾紛等是圍繞政客周身的永遠話題。《看客》慣以“扒家譜”的方式按照時間線條講述政客們一生中的重要節點。在力求呈現政客性格能力的復雜性之際,促人思考人物命運的偶然與必然。
3、荒誕社會怪象
《看客》十分留心當下中國社會的荒誕怪象,假期游客扎堆出行、祭祀先人手段推陳出新(燒數碼產品、代人掃墓等)等不少匪夷所思的現象不斷涌現,《看客》針對中國社會的病癥發揮的作用可以用“只把脈不開方”來形容,因為它始終寄希望于“圍觀改變中國”。
4、歷史傳奇
此類主題以介紹波譎云詭的戰爭年代極富傳奇性的軍備為主,黑白色彩的老照片映照出彼時航母、軍艦、戰斗機等軍備的概況。圖片囊括了與關注對象相關的人物和事件,立體呈現圖片主體在當時軍事環境中的地位和角色,真切印證了克羅齊那句“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5、另類人群揭秘
經濟時代圖片的競爭力源于恰到好處的視覺刺激迎合觀眾心理需求。窺私欲、意淫癖等是埋藏在許多現代人內心深處的隱性需要。《看客》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通過對特殊人群、弱勢群體的客觀敘述,一方面力圖滿足大眾的心理需求,一方面成功還原被忽略人群乃至被妖魔化、污名化人群的真實現狀。
6、社會經濟變遷
此類主題拒絕“宏大敘事”的操作手段,多以“以小見大 細節探微”的方法梳理社會經濟變遷的歷史軌跡和由此帶來的思想、文化、環境等領域的變化。以《誰動了中國的自行車》為例,組圖從日常代步工具“自行車”切入,呈現上世紀60年代起至今自行車在中國社會的興衰以及人們對其實用價值到騎行體驗再到符號價值觀念的演變。
二、《看客》圖片意義生成模式
羅蘭·巴特在《形象修辭學》一書中將廣告信息的意義生成結構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語言信息”、“無符碼的圖像信息”和“編碼的圖像信息”。②新聞圖像的意義生成結構也可按此路徑進行分析。圖像的景別、色彩、畫面元素構成等類似于巴特所謂的“無符碼的圖像信息”,而畫面“形象”類似于被人為編織進隱含意識的“編碼的圖像信息”。每幅圖片的標題、內部的文字符號及配圖的文字說明作為“語言信息”傳達意義。
1、語言信息
圖片的意義一定是圖片形象與語言信息互動的產物。單純的圖片其能指與所指的關系是十分隨意的。而文字恰好給其所指劃定范圍,使其擺脫意義浮動的狀態。羅蘭·巴特認為這正是“語言信息”的“錨固”功能。③ 《看客》圖片意義的產生主要得益于其兩大“語言信息”:標題和配圖說明。
表2是于樣本中抽取的5組標題:
僅看標題,形容詞的使用表明了編輯意欲傳達的情感態度。因此,通過標題生產意義是一個最基本的途徑。
2、形象之外的隱含意識形態
圖片本身是無意識的,但是拍攝者會借助色彩、景別、構圖等元素建構起新的意識。在渲染悲情的圖片中(如右圖),拍攝者擅以冷色調作為基調,以空曠浩渺的全景和遠景刻畫人物的無助和迷茫的心理狀態。其間種種的隱喻、象征被讀者默然接受,達到傳受主體心靈間至深的共鳴。技術手段的應用結束了攝影僅作為純粹記錄客觀再現工具的時代,視覺觀感的豐富性是引起觀眾聯想、吸收其中意識形態的有效手段。
圖片選自《看客》第157期《被遺棄的家園》
3、形象之內的意義生成
圖片的意義除編碼者附加的意識形態外,很大一部分源自被記錄主體的表現,即在特定語境下被攝主體自身的存在狀態。布爾迪厄在1966年的《論知識分子場及其創造性規劃中》最早提出“場域”的概念:場域是一個相對獨立或半自主的社會空間或意義空間,有自己獨特的邏輯、常規和規則,“在這個空間里……,對任何與這個空間有所關聯的對象,都不能僅憑所研究對象的內在特質予以解釋”。④圖像傳播效果的發生并不局限于其所固有的色彩、景別等要素,它必須通過與社會大背景的互動才能夠真正建構含義、發生作用,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構成要素均會對圖像所承載的主題構成影響。因此,形象之內的意義必須具備社會大背景的關照和人們認知背景的一致性才能釋放信息。□
參考文獻
①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
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②③陳永國主編:《視覺文化研究讀本》[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09
④周勇、黃雅蘭,《從圖像到輿論:網絡傳播中的視覺形象建構與意義生成》[J].《國際新聞界》,2012(9)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