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嬌 郭依蕊
【摘 要】科學松鼠會微博擁有廣泛的粉絲,傳播影響較大,在國內微博科技傳播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選擇其為研究對象,對微博科學傳播的傳播路徑進行了探究。科學松鼠會微博在其科技傳播體系中屬于一個鏈接點和發布端口,在科學性事件的傳播中起到輿論引導作用。
【關鍵詞】科學松鼠會 微博客 科技傳播
一、科學松鼠會:讓科學流行起來
科學松鼠會官方網站于2008年4月上線,以群體博客的形式發布各類科普短文。網站上線短短半年時間里,總訪問量就超過了200萬。科學松鼠會的運作模式是嵌套式與聯通式的結合,集媒體發布、書籍出版、線下活動為一體,微博傳播作為整個傳播鏈條中的一環而存在。微博平臺的設置是輔助了科學松鼠會的科技傳播,充當了科普團隊動向的發布平臺、科學知識的討論平臺、科學活動的宣傳平臺以及科學傳播創新的實踐平臺。
2013年5月19日,百度應用中上架了科學松鼠會的Android應用程序,科學松鼠會APP是松鼠會網站的非官方應用程序,免費且沒有內置廣告。APP中適時更新的內容和微博發布內容實現了交互補充,佐證了媒介多通道的架構要求,力圖在內容共享互補的基礎上,帶來受眾的多重體驗。
二、科學松鼠會微博的傳播路徑:多級裂變式傳播
微博進入科技傳播領域,打破了以往科技傳播的單向模式。傳統的科技傳播是以政府、官方機構或科技類媒體為主導,借助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大眾媒介讓用戶普及科技知識的過程,是中心廣場式的兩級傳播,受眾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只能被動地接受媒介計劃傳播的信息。而以微博為載體的科技傳播,傳者與受者處于同一平臺,二者可以頻繁互動,相互影響,形成了雙向互動的多級裂變傳播模式。借助于微博的多級傳播優勢,科技傳播的信息可以不斷擴大信息量,一條信息發出之后,通過粉絲轉發,再通過粉絲的粉絲轉發,可以增加評論,并且補充新的相關資料,信息量增長。在不斷轉發的過程中,受眾人數也不斷擴大。就傳播信息量和受眾規模來看,相比于傳統的科技傳播,微博科技傳播的效果更勝一籌。科學松鼠會微博是微博科技傳播的典型案例,在信息源及傳播路徑上,相比于傳統科技傳播具有自身的獨特優勢。
1、信息源
科學松鼠會微博依托于科學松鼠會官方網站,是官網的二級傳播渠道,根據統計結果顯示接近93%的微博內容源于官方網站的主題文章,在微博上以文章摘要或文章引入語加官網文章超鏈接的形式呈現,粉絲閱讀微博信息,了解文章概要,然后點擊鏈接進入官網詳細閱讀。據筆者統計,科學松鼠會官方網站發布的科普類文章基本都以類似形式在新浪微博發布。
此外,科學松鼠會所關注的380位微博用戶發布的微博信息以及其微博粉絲的@求證的內容也是科學松鼠會的重要信息源。科學松鼠會關注了380個微博,主要分為媒體官方微博、政府部門微博、高校教授學者、公益組織、影視明星、媒體記者以及一些從事科學研究的個人。在這380個微博中媒體官方微博、高校教授學者以及媒體記者所占比重最大。這些微博主體在微博上相對活躍,并且對科學類話題感興趣,它們往往會提供一些獨家新聞,比如新浪微博注冊名為“燒傷超人阿寶”在2013年5月19日發布了一條微博宣稱膠原蛋白沒有美容的功效,短短70字的博文迅速引發微博熱議,并在微博上形成正反方兩方的大辯論。科學松鼠會第一時間看到該微博,召集食品營養類專家撰寫了詳細解讀膠原蛋白功能及作用原理的文章,并在微博上發布,得到廣泛轉發和評論。
微博具有社交媒體的性質,微博用戶可以以互粉的形式形成微博交際圈,但是相對于人人網、開心網等一些SNS網站,微博又更具開放性。只要注冊新浪微博成功,用戶就可以通過搜索,查看自己想看的主頁,信息搜索與瀏覽無門檻。這樣的屬性使得科學松鼠會微博可以通過搜索熱點人物或熱點話題的主頁,多方了解熱點信息,給自己的編輯團隊提供素材。
總之,科學松鼠會微博擁有強大且穩定的信息源,這是其維持活力,在微博上吸引粉絲,維持自身傳播力,發揮科普作用的基石。
2、初次傳播——圈內傳播
微博的信息推送以粉絲為前提,只有關注了科學松鼠會的微博,該微博的信息才會自動出現在用戶的信息頁面,如果不是該微博的粉絲,查看科學松鼠會微博的信息就需要通過關鍵詞搜索來完成,浪費時間且不便捷。因此,科學松鼠會微博的初次傳播是在其粉絲圈內完成。
粉絲是科學松鼠會微博的忠實受眾,他們會在第一時間內查看到科學松鼠會微博的更新信息。以科學松鼠會微博2013年8月22日發布的一條關于“風暴與洪水對你所在區域所造成的驚人改變”的微博為例,筆者統計該微博前后共轉發1362次,評論105次,贊85次,傳播范圍較廣。為了了解科學松鼠會微博初次的傳播范圍,筆者對這條微博進行轉發的微博博主進行了調查。
從轉發該微博的1362位微博用戶中隨機抽取200位進行了“是否為科學松鼠會微博粉絲”的調查,通過使用新浪微博自帶“微關系”功能,逐個點開它們的主頁進行統計,統計結果顯示有78位微博用戶是科學松鼠會微博的粉絲,122位微博用戶非科學松鼠會粉絲。由此可見,科學松鼠會微博的初次傳播范圍相對于再次傳播的范圍小。
對這78位粉絲的主頁進行了內容分析,發現這部分用戶的微博身份標簽以“高校學生”“高校教師”“媒體記者”“媒體”等為主,且微博活躍度較高。而122位非科學松鼠會粉絲的微博用戶的身份標簽分類眾多,博文質量數量參差不齊。由此可見,科學松鼠會微博的忠實粉絲多是文化程度較高,且對科學類信息有需求的群體,粉絲的社會層級覆蓋面較狹窄,這也說明了科學松鼠會微博初次傳播范圍較小,多是圈內人的交流互動。
3、再次傳播——圈外傳播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已經不再是單向傳播模式,信息傳播的過程也越來越復雜。一條信息從最開始發出到抵達最后一個受者,可能會經歷無數的把關人。在新興媒體微博平臺上,信息的傳播模式是裂變式的,呈發散式的網狀結構。endprint
微博的再次傳播,以粉絲的轉發為動力。科學松鼠會微博博文推送給粉絲,獲得粉絲的認同,粉絲轉發評論博文,并@自己的好友,形成信息的二次傳播。在粉絲與粉絲之間的傳播中,還存在以就某話題相互溝通交流為主要形式的循環多次傳播。
圈外的傳播還包括微博圈子外其他類型媒體對信息的再次傳播。當一個話題在微博上轉發與評論發酵一定程度,引發了微博輿論場的廣泛關注,成為社會熱點,勢必會引起傳統媒體的關注,傳統媒體諸如電視、報紙的介入,話題傳播影響進一步擴大。以2013年5月份微博“膠原蛋白”事件為例,科學松鼠會微博發布“關于膠原蛋白的科與普”博文,引起粉絲的高密度轉發與評論,再加上微博場上其他輿論領袖的言論呼應,引發了全民對于膠原蛋白美容功效的質疑。隨著微博輿論的升溫,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加入這個事件的傳播,5月25日,央視《第一時間》欄目報道首次報道。7月4日,央視《焦點訪談》欄目針對膠原蛋白進行了深度報道,揭露膠原蛋白并沒有美容功效。勸誡廣大消費者謹慎選擇美容保健品,事件漸漸冷卻。這一事件是微博與傳統媒體就同一事件共同發力的典型案例,也說明了科學松鼠會微博具有很強的圈外傳播效果。當科學松鼠會微博內容引起了圈內與圈外的共同關注,事件的熱度會直線上升,信息的普及程度被放大。
總之,科學松鼠會微博在科學松鼠會科技傳播體系中屬于一個鏈接點和發布端口,基于微博的及時性和便捷性,以及受眾的廣泛性,它往往成為受眾了解信息的入口,處于信源的地位。而在科學性事件的傳播中,科學松鼠會微博時常以意見領袖的身份出現,拆穿流傳的科學類謊言,與傳統媒體一道正視聽,引導輿論。□
參考文獻
①任福君、翟杰全:《科技傳播與普及教程》[M].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②劉華杰:《科學傳播讀本》[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③翟杰全,《科學傳播:時代的發展和科學的開放》[J].《科普研究》,2012(10)
④潘煜,《科學松鼠會的傳播特色及其傳播效果》[J].《科技傳播》,2010(2)
⑤俞陶然,《網絡媒體的科技傳播效果研究——以科學松鼠會為例》[J].《新聞世界》,2012(7)
⑥朱曉虹,《時尚與草根——論科學松鼠會科普創作特色》[J].《新聞愛好者》,2012(11)
⑦羅紅,《讓科學的堅果啃起來更容易些——科學松鼠會的傳播話語方式探析》[J].《科學與社會》,2012(3)
⑧程名,《基于網絡傳播技術的“有反思”的科學傳播的批判研究——以“科學松鼠會”和“果殼網”為例》[J].《東南傳播》,2012(12)
(作者:田嬌,玉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助教;郭依蕊,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傳播研究所新聞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