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陽
【摘 要】沉默的螺旋理論作為傳播學的基礎理論,在傳播學界關于輿論學的研究中享有極高的聲譽。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民眾越來越多的通過網絡表達意見,這一理論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受到了一定的質疑,出現了反沉默螺旋理論。本文運用內容分析法,通過對具體案例的考察和分析,闡述了現代網絡傳播環境下沉默螺旋和反沉默螺旋并存的現象。
【關鍵詞】網絡傳播 沉默的螺旋 反沉默螺旋 內容分析
近年來,網絡傳播高速發展,形成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信息傳播模式。在傳統的傳播環境中,大眾媒介是最主要的信息源,受眾被動的接受媒介內容,屬于單向傳播。而在強調互動的網絡傳播時代,受眾的能動性大大提升,受眾可以更為自由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受眾的主動傳播,受眾所支持的劣勢或少數意見的影響力可能會大大提升,甚至會出現劣勢或少數意見超越優勢或多數意見的情況。本文試圖驗證沉默的螺旋在網絡傳播中是否適用,并對新出現的反沉默螺旋現象進行分析。
一、沉默螺旋、反沉默螺旋現象
1、沉默螺旋理論
沉默的螺旋理論是由德國社會學家伊麗莎白內爾·紐曼提出的,最早見于其1974年在《傳播學刊》上發表的一篇名為《沉默的螺旋——一種輿論學理論》的論文。隨后,1980年,在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一書中,紐曼又對這個理論進行了更為全面的概括和闡述。
具體來說,“沉默的螺旋”理論描述了這樣的一種現象:
對于一個有爭議的議題,人們會形成有關“意見氣候”的認識,同時判斷自己的意見是否屬于“多數意見”,當人們感覺到自己的意見屬于“多數”或處于“優勢”的時候,便傾向于大膽地表達這種意見;當發覺自己的意見屬于“少數”或處于“劣勢”的時候,遇到公開發表的機會,可能會為了防止“孤立”而保持“沉默”。越是保持沉默的人,越是覺得自己的觀點不為人所接受,由此一來,他們越傾向于繼續保持沉默。幾經反復,便形成占“優勢”地位的意見越來越強大,而持“劣勢”意見的人發出的聲音越來越弱小,這樣的循環,形成了“一方越來越大聲疾呼,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過程”。
由此可以看出,沉默的螺旋理論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命題:一,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二,意見的表明及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三,大眾傳播可以通過影響“意見環境”來影響和制約社會輿論。
2、反沉默螺旋理論的提出
“沉默的螺旋”的重要理論前提之一是個人“對社會孤立的恐懼”,以及由這種“恐懼”所產生的對“多數”或“優勢”意見的趨同行為。但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和不斷滲透,網絡傳播的特點以及由此而產生對傳統媒介結構的沖擊,也對該理論提出了挑戰。一方面,網絡傳播集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的特點于一身,使得過去難以產生全面社會影響的其它傳播方式有可能更深刻地作用于更大范圍的受眾,從而使過去相對明朗的意見氣候變得復雜化。另一方面,在“沉默的螺旋”假設中起重要作用的“從眾心理”的作用程度也可能會因為網絡時代的到來而有所改變。
持反沉默螺旋理論的學者認為,在當下迅速發展的網絡傳播的背景下,群體“意見氣候”已不再能夠主導輿論的發展,自己的觀點與群體觀點不同會選擇在網絡發表自己的意見。持少數觀點的人們發現這種意見后也會選擇支持,于是更多的持有少數觀點的人開始支持所謂“少數觀點”,之前在輿論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少數派”群體開始占據輿論主導,出現沉默的螺旋反向上升現象。
二、網絡傳播中沉默螺旋理論的實證研究
1、問題提出
受眾對于被孤立的恐懼以及群體壓力是沉默的螺旋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本文試采用內容分析法來研究網絡傳播時代中的受眾是否依然受到這兩個心理機制的制約。
2、樣本抽取
為了驗證網絡傳播環境下的沉默的螺旋理論,本文選取天涯論壇作為研究對象,從天涯論壇中的眾多議題中選取引起熱議的論題進行分析,并以“文章出軌事件”中對文章的態度和評價這一議題。
3、態度測量
針對選定的“文章出軌”這一議題,首先在BBS中抽取三個不同態度的主帖,將其劃分為:正態度(明確表示支持的態度)、負態度(明確表示反對的態度)、零態度(無明確態度,包括毫無意義的回復、理性的分析事件、對事件表示疑問等),隨后對三個主帖的跟帖情況進行歸類。鑒于回帖數量較大,為便于統計,選取帖子的前40個回復,并將跟帖情況也分為正態度、負態度、零態度三個維度進行測量。
4、數據統計和分析
針對這一事件選出的三個帖子中,訪問數都在1000以上,回復數則在100左右,訪問數遠遠大于回復數。
在選取的正態度帖子中,40個回帖中正態度的跟帖有16個,占40%,零態度的跟帖11個,占27.5%,負態度跟帖13個,占32.5%;選取的零態度帖子中,正態度、零態度、負態度的跟帖回復分別占32.5%、37.5%、30%;負態度帖子中,這一比例則是22.5%、37.5%、40%。從統計結果中可以看出,零態度回復這一變量在這三個主帖中表現較為穩定。零態度主帖中,三個態度維度的差異最小,正態度和負態度的主帖中,與主帖態度相似的意見較多,跟帖回復者的態度大多選擇與發帖者及大部分的回帖態度一致。
5、研究結論
在網絡傳播環境下,每個人既是信息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發布者。少了傳統媒體中“把關人”的信息篩選和制約機制,公眾能夠更加自由的表達意見。由于網絡傳播的匿名性等特點,群體壓力在網絡環境下對公眾的制約作用不如傳統媒介明顯,但實證研究也表明,網絡輿論中仍然存在著沉默的螺旋現象。
網絡受眾仍然需要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一開始網絡受眾更傾向于保持觀望態度,這也是訪問數遠遠大于回復數的原因。通過對“文章出軌事件”中不同態度主帖的分析發現,和主帖態度保持一致的回帖數量最多,所占比重也最大。主帖表現出明確的或支持或反對的態度能夠給網絡公眾提供情感意見上的參考,使其產生同感,并引發其表明態度的欲望。因此,在論壇中,輿論大體看似呈現出多元化表達的趨勢,但微觀來看,仍然存在著沉默螺旋現象。endprint
三、《非你莫屬》“劉俐俐事件”網絡傳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現象
2012年1月的《非你莫屬》節目中,海歸求職者劉俐俐遭到主持人及BOSS團的圍攻,引起公眾關注。求職者劉俐俐在面試過程中脫口而出的英文單詞、莎士比亞“英雄雙形體”以及在提到祖國時說到的“中國”字眼,引起節目主持人的不滿及頻頻發難。主持人甚至直接在節目中表示在和劉俐俐溝通時渾身一陣一陣的發冷,表現出其對于劉俐俐表現的不認同。作為求職者的劉俐俐全然沒有察覺,繼續向BOSS團成員和電視觀眾展現著自己,直至后面兩人的交流沖突升級,出現言語攻擊。第一輪投票后,唯一留燈的姚勁波意識到主持人和劉俐俐產生沖突的原因可能是中西文化的差異,但是在BOSS團其他成員頻頻向劉俐俐發難,質疑她的態度問題、家庭問題以及與國外社會的融合問題的時候,姚勁波作為唯一一個留燈的BOSS迫于群體的壓力動搖了自己的觀點,選擇了滅燈。作為主持人,張紹剛沒有很好的處理沖突,而是將自己的價值觀和觀點強加于求職者,繼而影響著各位招聘者對劉俐俐的判斷。整個過程中,掌握話語權的主持人對劉俐俐的質疑顯然影響到了具有相同感覺和相似看法的BOSS團成員,這些看法相似的BOSS團成員的質疑引發了剩下BOSS的質疑,最終影響到本來有不同想法的其他成員的選擇,形成了沉默的螺旋。不過,這個沉默螺旋的發生是在電視媒介的前提下。
電視節目播出后公眾反應強烈,新浪微博更是發起了“劉俐俐和張紹剛《非你莫屬》節目上互掐,你支持誰”的投票活動。投票分為三類:支持劉俐俐、支持張紹剛和誰都不支持,據不完全統計,共有153,516人參與投票,其中支持劉俐俐的有110,163占總投票人數的71.8%;支持張紹剛的有18,125占投票人數的11.8%;選擇都不支持的占16.4%。從這個投票結果可以看出,節目現場大家對于劉俐俐的質疑,在網絡中則完全相反,認為劉俐俐面對強勢的主持人和各位BOSS團成員的攻擊,卻還保持微笑。事后,節目組制片人劉爽也發微博稱自己認真看了視頻后,為這18分鐘節目給大家造成的不良觀感而致歉。
其實,在網絡中,對于《非你莫屬》的爭議一直呈現出反沉默螺旋現象,有著自己想法的受眾不滿于BOSS團成員的“沉默”,在網絡空間發表著自己對于節目和求職者的看法。當有人提出異議之后,有著相同或相似想法的網絡受眾也會自發參與進來,形成反沉默螺旋。甚至有著真實網絡身份和具有影響力的人,也會參與進來主導一些反沉默螺旋。比如“萬人實名抵制《非你莫屬》”,這一活動就是由微博中的意見領袖李開復發起,要求欄目組向公眾道歉并進行整改。這個活動在線下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2012年6月7日,《非你莫屬》在北京召開懇談會,并在官方微博上表示:“我們將虛心接受大家的意見和建議”。
四、沉默螺旋和反沉默螺旋的共存促進網絡空間的多元化
實證證明,網絡時代“沉默的螺旋”現象并非完全消解,網絡中沉默的螺旋依然存在,并出現了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同時,反沉默螺旋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網絡環境下。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受眾可以通過網絡,用真實的或者匿名的身份暢所欲言,有著充分的空間和平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各種輿論觀點爭相涌現,最具說服力的觀點才會贏得更多受眾的支持。
互聯網自由平等的特性以一種隱蔽的方式保護著特定少數派的權利。少數派通常呈現出自我確認度極高的特點,態度明確的在網絡中發表著他們對于特定事件的意見,這些意見往往與傳統的媒介輿論相悖,引起受眾的反向思維。由此,少數人的意見借助互聯網技術在網絡世界迅速傳播,演變為多數人認可的輿論,從而形成“反沉默螺旋”現象。
傳統媒體下的沉默螺旋和新媒體下的反沉默螺旋的交錯,讓輿論得以多元化發展,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會有激烈的沖突甚至語言攻擊,但是這種多元化的環境仍然是值得期許的?!?/p>
參考文獻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②陳力丹,《大眾傳播理論如何面對網絡傳播》[J].《國際新聞界》,1998(2)
③師文靜,《網絡傳播中沉默的螺旋理論分析》[J].《青年記者》,2009(5)
④劉建明,《受眾行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J].《現代傳播》,2002(2)
(作者單位: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