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衛
【摘 要】2012年6月11日,一款由韓寒監制的電子雜志《ONE·一個》在騰訊網正式上線。上線后不到24小時,其便成為AppStore中國區免費總榜第一名。《ONE·一個》所帶來的少而精的閱讀體驗,在信息爆炸時代可謂反其道而行之,并取得了巨大成效。本文從傳播學者拉斯韋爾的5W理論出發,對《ONE·一個》進行了傳播者研究、內容研究、媒介研究和受眾研究。
【關鍵詞】《ONE·一個》 信息焦慮癥 反議程設置
點開智能手機上《ONE·一個》的應用軟件,簡約的界面映入眼簾。首先顯示的是藍白相間的啟動畫面,醒目的一句“一個就夠了,one is all”便是該App的宗旨。3秒鐘后跳過啟動畫面,進入《ONE·一個》的主頁,主頁下方依次排列了四個主要選項:首頁、內容、問題、東西。分別點擊進入,首頁界面中顯示了一張圖片和一句話;內容界面中是一篇短文;問題界面是一個以問答形式呈現的議題;東西界面中由一幅圖和一段文字組成,主要是向大家推薦一些特別且實用的東西。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時收藏或分享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正是這樣一個簡約的App,一經推出便顯示出非常旺盛的生命力。《ONE·一個》為什么能火?本文將對此進行探討。
一、傳播者研究——Web2.0時代下的媒介反議程設置
1、傳統“議程設置”理論及其缺陷
“議程設置功能”作為一種假說,最早見于美國傳播學家M·E·麥庫姆斯和D·J·肖于1972年在《輿論季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題目是《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①理論一經提出便引起了強烈反響,但該理論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傳統“議程設置”理論強調的僅僅是一種單向議程設置,即媒體對受眾的議程設置,少數人對多數人的議程設置,期間忽略了反饋,忽略了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的有效互動。
2、《ONE·一個》與反議程設置
互聯網是一種雙向互動的媒體,它要求網民不僅僅是被動地看,還要主動參與;它的傳播模式不是一點對多點,而是多點對多點。②作為網絡時代的媒體,不應該只依靠“自上而下”的議程設置決定媒體內容,而是應該同時采取“自下而上”的反議程設置使媒體內容真正被受眾喜聞樂見。
韓寒的《ONE·一個》是踐行“反議程設置”模式的優秀代表。《ONE·一個》頁面中所有的內容,均來自《ONE·一個》官方論壇。論壇向全社會開放,鼓勵所有感興趣的網友投稿并參與討論。論壇設有四個板塊:
1、《ONE·一個》專區
在這里,所有從網友那里搜集到的文章、圖片、問題等,都被呈現出來。
2、展示&投稿
網友可以在此進行投圖(圖片投稿)、投文(文章投稿)、投毒(網友可以在此分享自己覺得特別牛的東西)、投翔(網友可以在此分享自己覺得特別爛的東西)。
3、所有人問所有人
這一版塊分為“我問所有人”:網友有一切想問的問題都可以在此提問;“所有人問我”:網友可以在此回答別人提出的問題)。
4、《ONE·一個》特區
這一版塊分為“關于韓寒”、“灌水區”、“建議&贊美”。
這樣,《ONE·一個》上所呈現的內容,都是從廣大網友的投稿和討論中精心遴選的優秀作品,更能引起目標受眾的興趣。它不僅僅是一個電子雜志軟件,更是一個溝通平臺。在這里,可以看到草根明星化和明星草根化,也可以看到靈魂的碰撞和思想的火花。
二、內容研究——信息爆炸時代下的另類閱讀體驗
1、信息爆炸與信息冗余
信息爆炸是對信息發展速度之快的一種描述。自從互聯網得到普及,我們的生活中便開始涌現大量信息,信息時代已然到來。不過,理查德·沃爾曼在《信息焦慮》一書中指出:信息時代不是信息爆炸,而是“非信息”的爆炸,或者解釋成數據爆炸。這里的“非信息”,是指不能消除人們不確定性的信息,它是一種冗余信息。在狹義信息論上,信息是“用來消除通信者知識上的不確定性的東西”,而信息冗余增加了知識的不確定性。信息冗余指信息源包含了除了有效信息之外的信息。信息過剩、隨機、混亂、無序,都是信息冗余的表現。③
2、受眾的信息焦慮癥
信息的一大特點就是能夠被接收者接受、理解并利用,如果信息沒有被理解,就可能引起接收者的焦慮,從而形成信息焦慮癥。什么是信息焦慮癥?顧名思義,信息焦慮癥就是人們不能適應網絡時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因無法準確獲得、理解、利用信息而產生了嚴重的焦慮感。④
3、《ONE·一個》少而精的閱讀體驗
此時應運而生的《ONE·一個》,在緩解當前人們的信息焦慮癥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ONE·一個》在內容上盡量做到精細,嚴格把關,與微博式的大而博的閱讀體驗截然相反,它為受眾提供少量卻優質的信息資源。正如韓寒本人所說“每天我們從不停涌現的報道中為你選取一個。每天,我們為你提供一個評論,探討一種思考事情的方式。每天,有一個散文或者小說或者雜文等你慢讀。最后是一個問題,你可以想問誰就問誰。我們幫你搜集回答。在網絡海量的訊息中,《ONE·一個》強調的是視角、質地和慢速的縱深的閱讀。”
三、媒介研究——多元的推廣模式
1、智能手機客戶端
如今,智能手機已經成為網民每日接觸最多的媒體。2007年,蘋果公司推出iphone手機,這一產品的問世,徹底顛覆了以往的手機行業。隨后,谷歌公司推出的安卓系統使得智能手機得到了迅速普及。同時,智能手機與移動互聯網完美結合,使得只要周圍有無線網絡覆蓋或者數據流量,人們就可以通過智能手機上網,即時獲取海量信息。
2、官方網站
《ONE·一個》于2013年12月9日停止與騰訊網的合作,開通了《ONE·一個》的官方微博wufazhuce.com。官方網站的內容與手機客戶端類似,但比手機客戶端更為豐富。它不僅提供每日更新的內容,而且將《ONE·一個》的附加產品信息也呈現出來。endprint
3、微博
《ONE·一個》充分利用資源進行微博營銷,包括新浪微博、騰訊微博、韓寒微博、作者微博等。在微博中,用戶可以通過微博網站或客戶端軟件,以140字為限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獲取、分享、傳播的平臺。微薄的傳播效果可以呈幾何倍擴散,因而具有超越性。截至2014年5月,《ONE·一個》在新浪微博的賬號已擁有粉絲95萬。
4、《ONE·一個》系列圖書
《ONE·一個》團隊已經推出了三部系列圖書,分別是《很高興見到你》、《去你家玩好嗎》和《想得美》。《ONE·一個》系列春夏秋冬每季出版一部,每部只會嚴選30篇以內文學作品。據了解,每一篇入選作品都將至少被100萬人欣賞,并成為當季的熱門話題。
四、受眾研究——讀者背后的“青春消費”觀
1、名人和門戶網站帶來大量粉絲
《ONE·一個》的監制和主編是著名80后作家韓寒。這一點使得《ONE·一個》從初創時期便受到名人效應的影響。《ONE·一個》是韓寒之前主辦刊物《獨唱團》的延續,與《獨唱團》的原班人馬一起打造,因此早已聚集了大量人氣。韓寒作為80后作家的領軍人物,其深刻的思想、犀利的言辭,使得他聚集了大量80后和90后的粉絲。他們大多充滿活力和成長力,能和韓寒在思想上達到共鳴。
同時,《ONE·一個》還選擇與騰訊網合作,首開名人和門戶網站合作的先例。騰訊網作為中國最有活力的門戶網站,同樣聚集了大量有活力的年輕人。騰訊網在用戶體驗和用戶互動方面做得也十分出色。《ONE·一個》自上線以來,一直與騰訊網保持良好合作關系,受眾關系勢必維持良好。盡管《ONE·一個》在12月9日停止與騰訊合作,而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網站,但受眾資源已經得到了比較充分的開拓。
2、抓住目標受眾,滿足“青春消費”需要
《ONE·一個》的目標受眾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這一部分群體對“青春消費”有著旺盛的需求。而要維持并不斷發掘目標受眾,就必須滿足他們對“青春消費”的需要。筆者發現,《ONE·一個》作品中存在著三個層面的“青春”:生理意義上的青春、心理意義上的青春和社會意義上的青春。生理意義上的青春,指的是個人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帶來的生理變化,以及在生命之河中形成了激流澎湃的人生段落。心理意義上的青春,指的是一種充滿陽光、希望和正能量的生活態度,它與年齡有關,但不取決于年齡。社會意義上的青春,是指從每個人的生活與工作境遇、愛情與精神體驗中折射出的是社會的復雜冷漠、暮氣沉沉。⑤筆者采用內容分析法,對《ONE·一個》自上線以來的所有文章進行系統抽樣,共抽取了118篇文章。同時,將“青春”這個概念劃分為三個維度:生理意義上的青春、心理意義上的青春和社會意義上的青春。其中,生理意義上的青春又劃分為身體關鍵詞、青春懵懂和童年回憶三個指標;心理意義上的青春又劃分為愛情、親情、友情和青春往事四個指標;社會意義上的青春又劃分為工作、生活、學習、人生、時事五個指標。在分析時,按照文章所要表現的首要主題為準,進行數據錄入。
分析顯示,《ONE·一個》中約有70%的文章主題與“青春”有關,其中頻率最多的是“愛情”主題,達到37篇。由此可見,《ONE·一個》對其作品的“青春”定位,恰好是為了滿足大部分年輕受眾對“青春消費”的需要。
結語
互聯網在帶來海量信息的同時,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不可否認,搜索引擎、微博、貼吧等平臺在提供海量信息方面做得十分出色。但由于信息爆炸,人們在尋找有用信息的過程中接觸了太多冗余信息和錯誤信息,而產生了信息焦慮癥。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ONE·一個》作為電子雜志軟件,反其道而行之,每天只提供少而精的閱讀內容,在大而博的信息世界中一枝獨秀,取得了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14
②蔣曉麗:《網絡新聞編輯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1
③林淵淵,《互聯網信息冗余現象》[J].《當代傳播》,2004(5)
④劉明,《網絡環境下信息焦慮癥的弗洛伊德解析》[J].《東南傳播》,2012(7)
⑤宋法剛,《青春消費背后的社會反思》[J].《青年記者》,2014(1)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3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endprint
3、微博
《ONE·一個》充分利用資源進行微博營銷,包括新浪微博、騰訊微博、韓寒微博、作者微博等。在微博中,用戶可以通過微博網站或客戶端軟件,以140字為限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獲取、分享、傳播的平臺。微薄的傳播效果可以呈幾何倍擴散,因而具有超越性。截至2014年5月,《ONE·一個》在新浪微博的賬號已擁有粉絲95萬。
4、《ONE·一個》系列圖書
《ONE·一個》團隊已經推出了三部系列圖書,分別是《很高興見到你》、《去你家玩好嗎》和《想得美》。《ONE·一個》系列春夏秋冬每季出版一部,每部只會嚴選30篇以內文學作品。據了解,每一篇入選作品都將至少被100萬人欣賞,并成為當季的熱門話題。
四、受眾研究——讀者背后的“青春消費”觀
1、名人和門戶網站帶來大量粉絲
《ONE·一個》的監制和主編是著名80后作家韓寒。這一點使得《ONE·一個》從初創時期便受到名人效應的影響。《ONE·一個》是韓寒之前主辦刊物《獨唱團》的延續,與《獨唱團》的原班人馬一起打造,因此早已聚集了大量人氣。韓寒作為80后作家的領軍人物,其深刻的思想、犀利的言辭,使得他聚集了大量80后和90后的粉絲。他們大多充滿活力和成長力,能和韓寒在思想上達到共鳴。
同時,《ONE·一個》還選擇與騰訊網合作,首開名人和門戶網站合作的先例。騰訊網作為中國最有活力的門戶網站,同樣聚集了大量有活力的年輕人。騰訊網在用戶體驗和用戶互動方面做得也十分出色。《ONE·一個》自上線以來,一直與騰訊網保持良好合作關系,受眾關系勢必維持良好。盡管《ONE·一個》在12月9日停止與騰訊合作,而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網站,但受眾資源已經得到了比較充分的開拓。
2、抓住目標受眾,滿足“青春消費”需要
《ONE·一個》的目標受眾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這一部分群體對“青春消費”有著旺盛的需求。而要維持并不斷發掘目標受眾,就必須滿足他們對“青春消費”的需要。筆者發現,《ONE·一個》作品中存在著三個層面的“青春”:生理意義上的青春、心理意義上的青春和社會意義上的青春。生理意義上的青春,指的是個人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帶來的生理變化,以及在生命之河中形成了激流澎湃的人生段落。心理意義上的青春,指的是一種充滿陽光、希望和正能量的生活態度,它與年齡有關,但不取決于年齡。社會意義上的青春,是指從每個人的生活與工作境遇、愛情與精神體驗中折射出的是社會的復雜冷漠、暮氣沉沉。⑤筆者采用內容分析法,對《ONE·一個》自上線以來的所有文章進行系統抽樣,共抽取了118篇文章。同時,將“青春”這個概念劃分為三個維度:生理意義上的青春、心理意義上的青春和社會意義上的青春。其中,生理意義上的青春又劃分為身體關鍵詞、青春懵懂和童年回憶三個指標;心理意義上的青春又劃分為愛情、親情、友情和青春往事四個指標;社會意義上的青春又劃分為工作、生活、學習、人生、時事五個指標。在分析時,按照文章所要表現的首要主題為準,進行數據錄入。
分析顯示,《ONE·一個》中約有70%的文章主題與“青春”有關,其中頻率最多的是“愛情”主題,達到37篇。由此可見,《ONE·一個》對其作品的“青春”定位,恰好是為了滿足大部分年輕受眾對“青春消費”的需要。
結語
互聯網在帶來海量信息的同時,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不可否認,搜索引擎、微博、貼吧等平臺在提供海量信息方面做得十分出色。但由于信息爆炸,人們在尋找有用信息的過程中接觸了太多冗余信息和錯誤信息,而產生了信息焦慮癥。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ONE·一個》作為電子雜志軟件,反其道而行之,每天只提供少而精的閱讀內容,在大而博的信息世界中一枝獨秀,取得了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14
②蔣曉麗:《網絡新聞編輯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1
③林淵淵,《互聯網信息冗余現象》[J].《當代傳播》,2004(5)
④劉明,《網絡環境下信息焦慮癥的弗洛伊德解析》[J].《東南傳播》,2012(7)
⑤宋法剛,《青春消費背后的社會反思》[J].《青年記者》,2014(1)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3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endprint
3、微博
《ONE·一個》充分利用資源進行微博營銷,包括新浪微博、騰訊微博、韓寒微博、作者微博等。在微博中,用戶可以通過微博網站或客戶端軟件,以140字為限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獲取、分享、傳播的平臺。微薄的傳播效果可以呈幾何倍擴散,因而具有超越性。截至2014年5月,《ONE·一個》在新浪微博的賬號已擁有粉絲95萬。
4、《ONE·一個》系列圖書
《ONE·一個》團隊已經推出了三部系列圖書,分別是《很高興見到你》、《去你家玩好嗎》和《想得美》。《ONE·一個》系列春夏秋冬每季出版一部,每部只會嚴選30篇以內文學作品。據了解,每一篇入選作品都將至少被100萬人欣賞,并成為當季的熱門話題。
四、受眾研究——讀者背后的“青春消費”觀
1、名人和門戶網站帶來大量粉絲
《ONE·一個》的監制和主編是著名80后作家韓寒。這一點使得《ONE·一個》從初創時期便受到名人效應的影響。《ONE·一個》是韓寒之前主辦刊物《獨唱團》的延續,與《獨唱團》的原班人馬一起打造,因此早已聚集了大量人氣。韓寒作為80后作家的領軍人物,其深刻的思想、犀利的言辭,使得他聚集了大量80后和90后的粉絲。他們大多充滿活力和成長力,能和韓寒在思想上達到共鳴。
同時,《ONE·一個》還選擇與騰訊網合作,首開名人和門戶網站合作的先例。騰訊網作為中國最有活力的門戶網站,同樣聚集了大量有活力的年輕人。騰訊網在用戶體驗和用戶互動方面做得也十分出色。《ONE·一個》自上線以來,一直與騰訊網保持良好合作關系,受眾關系勢必維持良好。盡管《ONE·一個》在12月9日停止與騰訊合作,而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網站,但受眾資源已經得到了比較充分的開拓。
2、抓住目標受眾,滿足“青春消費”需要
《ONE·一個》的目標受眾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這一部分群體對“青春消費”有著旺盛的需求。而要維持并不斷發掘目標受眾,就必須滿足他們對“青春消費”的需要。筆者發現,《ONE·一個》作品中存在著三個層面的“青春”:生理意義上的青春、心理意義上的青春和社會意義上的青春。生理意義上的青春,指的是個人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帶來的生理變化,以及在生命之河中形成了激流澎湃的人生段落。心理意義上的青春,指的是一種充滿陽光、希望和正能量的生活態度,它與年齡有關,但不取決于年齡。社會意義上的青春,是指從每個人的生活與工作境遇、愛情與精神體驗中折射出的是社會的復雜冷漠、暮氣沉沉。⑤筆者采用內容分析法,對《ONE·一個》自上線以來的所有文章進行系統抽樣,共抽取了118篇文章。同時,將“青春”這個概念劃分為三個維度:生理意義上的青春、心理意義上的青春和社會意義上的青春。其中,生理意義上的青春又劃分為身體關鍵詞、青春懵懂和童年回憶三個指標;心理意義上的青春又劃分為愛情、親情、友情和青春往事四個指標;社會意義上的青春又劃分為工作、生活、學習、人生、時事五個指標。在分析時,按照文章所要表現的首要主題為準,進行數據錄入。
分析顯示,《ONE·一個》中約有70%的文章主題與“青春”有關,其中頻率最多的是“愛情”主題,達到37篇。由此可見,《ONE·一個》對其作品的“青春”定位,恰好是為了滿足大部分年輕受眾對“青春消費”的需要。
結語
互聯網在帶來海量信息的同時,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不可否認,搜索引擎、微博、貼吧等平臺在提供海量信息方面做得十分出色。但由于信息爆炸,人們在尋找有用信息的過程中接觸了太多冗余信息和錯誤信息,而產生了信息焦慮癥。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ONE·一個》作為電子雜志軟件,反其道而行之,每天只提供少而精的閱讀內容,在大而博的信息世界中一枝獨秀,取得了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14
②蔣曉麗:《網絡新聞編輯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1
③林淵淵,《互聯網信息冗余現象》[J].《當代傳播》,2004(5)
④劉明,《網絡環境下信息焦慮癥的弗洛伊德解析》[J].《東南傳播》,2012(7)
⑤宋法剛,《青春消費背后的社會反思》[J].《青年記者》,2014(1)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3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