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巖+李慧臻+邵祖燕
摘要:關于脾胃二者之間的關系及各自生理、病理特點,歷代醫家論述頗多,然總有語焉不詳之嫌,以致后之學者多“引其文而不通其意”,筆者讀書之余,亦有頗多疑惑,今擬從“體用學說”對有關脾胃的相關論述進行淺析。
關鍵詞:脾胃;體用學說;脾胃生理特點;脾胃病理特點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志碼: 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7-0013-02
1 淺述體用關系及其在醫學中的應用
“體用關系”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之一,是標志形體及其屬性功能、本體及其現象之間關系的重要哲學范疇[1]。一般而言,“體”即指形體、本體,“用”即指功能、現象。對于體、用二者的關系,筆者認為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萬物皆有體、用二屬性,如唐朝易學家崔憬在其著作《周易探玄》中所云:“凡天地萬物,皆有形質。就形質之中,有體有用,體者即形質也,用者即形質上之妙用也。”其二,體與用不可分離,可以互相轉化。體為用的物質基礎,用為體的外在表現,并為體的發展提供動力。北宋程頤《伊川易傳》中有言:“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明末清初的哲學家王夫之則更好的概括了體用之間的關系,其概括為:“體以致用,用以備體”(《周易外傳》)。
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范疇之一,“體用關系”在中國傳統醫學上被廣泛運用。早在《內經》中就有臟腑與體、用關系的描述,《素問·五運行大論》曰:“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其用為動;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其用為燥;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其用為化……。”體用作為嚴格意義上的哲學范疇是經歷了宋明時期的發展才最終走向成熟,其大量涌入中醫學則發生在明清時代[2]。如《景岳全書·治形論》記載:“人之所有者唯吾,吾之所賴者唯形耳!無形則無吾矣……故凡欲治病者,必以形體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為先,此實醫家之大門路也。”亦有:“心肺…陰體而陽用也,大腸小腸…陽體而陰用也。”《臨證指南醫案·肝風》亦有體用的記載:“故肝為風木之臟,因有相火內寄,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全賴腎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另外還有《醫源》一書,其中有《臟腑體用相資說》一篇,是對臟腑體用相互關系的總結,亦有其鮮明的特色。經歷明清鼎盛時期后,體用學說在醫學上的運用慢慢地走向了衰退。
2 脾胃體用論
筆者認為就人體臟腑而言,則其可觸、可見之形態即為體,其不可觸見但確實存在之屬性、功能即為其用。五臟六腑從“體”而言,皆由精血津液構成,張景岳云:“形以陰言,實惟精血二字足以盡之”,從“用”而言,則當以“陽氣”稱之。目前中醫書籍對脾胃的生理特點主要有兩方面:其一,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其二,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其病理表現,從陰陽方面,可概括為脾(或胃)陽虛及胃陰傷,未有或鮮有論脾陰虛者。為何脾胃有此生理及病理特點?歷代醫家未有詳細論述,筆者擬以“體用學說”對此疑惑進行論述。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乃多氣多血之臟腑,然脾為實臟,主藏血,相對于胃而言,其為多血少氣之臟,因此又有“脾為死陰”之說,既為死陰,則喜陽而惡陰,所以具有喜燥惡濕之性;胃乃中空之體,相對于脾,其為少血多氣之腑,[HJ3mm]東垣云:“胃者,陽土也,主動而不息”,因而胃為陽腑,有升燥之性,喜陰而惡陽,故具有喜潤惡燥之性。
現代醫學認為脾含血量豐富,可緊急向其它器官補充血液,有“人體血庫”之稱。中醫上的脾與現代解剖學中的脾概念不同,主要指代功能而言,然體用一源,不可過分強調功能而忽視其本體。脾為陰臟,相對于胃,乃少氣多血之臟,需賴胃腑之陽氣,才得以陰陽調和而發揮作用,葉天士謂:“太陰濕土,得陽始運”,東垣所謂“脾為死陰,受胃之陽氣,能上升水谷之氣于肺,上充皮毛,散入四臟”。相對于胃,脾則先天氣不足而為死陰,本身則有濡潤、沉降之性,故其本身所存之氣愈發珍貴,一旦有病,即為脾氣或脾陽虛而陰邪(濕)盛,未有或少有脾陰虛之論,且脾傷多與勞倦相關,因為勞則耗氣,此即東垣所謂“勞倦傷脾”。正因脾臟本身具沉降濡潤之性,故貴其少許陽氣,賴之以發揮作用,所以生理上脾以升為健,但亦需以胃氣充足為前提。
胃為陽腑,相對于脾,乃少血多氣之腑,有升燥之性,需賴脾陰滋潤,才得以陰陽調和而發揮作用,葉天士謂:“陽明陽土,得陰自安”。相對于脾,胃臟本身陰血不足,故其本身之陰血相對值得重視,一旦胃腑有病,多為胃陰傷而出現胃燥之證,然胃腑與外界直接相通,為人體受盛化物之所,飲食化為精微向全身運輸,皆需賴胃陽之氣才能正常,故飲食失宜往往易傷胃陽之氣,因此臨床上,胃氣虛者亦多。東垣所謂“飲食傷胃”是也。生理上胃脘陽腑,本性升燥,故貴其少許體陰以濡潤之,因此胃以降為和,需賴脾陰之濡潤。
3 運用體用學說指導脾胃內傷的臨床證治
對于脾胃內傷的治療,把握其病因,察其“體”與“用”所傷之多少而治之,脾胃內傷病因主要有飲食失宜與勞役過度兩方面。一般而言,兩種病因對脾胃體用的損傷規律是:飲食傷胃體與胃用,勞倦則多傷脾氣(用)。[HJ29mm]
飲食失宜有饑飽過度、飲食偏嗜等區分,若飲食過飽,超過胃所能處理的負荷量,則易損胃氣(用),導致胃之腐熟失權,飲食壅滯,此時治療應以消導藥為主,雖不是補藥,但卻補充了胃所損傷的那部分胃氣該發揮的功用;若過饑,則氣血來源不足,則胃氣與胃陰均可出現虧損,此時根據患者體質,若以胃陰虧損為主者,則應滋補胃陰為主,同時少加益氣與理氣藥,防寒涼或滋膩過度,若以胃氣虛為主者,則應補益胃氣為主,少加理氣消導之藥,以防甘補壅滯。若因飲食寒熱而致病,長期寒食者,易損傷胃陽,治療應以溫中為主;長期熱食者,則易燙傷食管、胃等直接與熱食接觸的部位,以致損傷其體,在胃則傷胃體,治療時應以滋補胃陰為主。飲食偏嗜者,如嗜食辛辣者,則易傷津,對這些患者的治療應注意保護其胃陰。因勞役過度者,則易損傷脾氣,治療則應以補益脾氣為主,并加運脾之藥以補其用,此即中醫所謂“健脾不如運脾”。臨床上對于補益脾胃之氣藥物,對其是補胃氣還是補脾氣沒有明確的界定,若根據體用學說,補益胃氣即是補脾氣之來源,故二者不必細分。此外,脾胃內傷的病因還有情志失調及六淫侵襲等,亦可用體用學說指導于臨床。
4 討論
從以上論述可知,脾乃陰臟,“體陰多而用陽少”,胃乃陽腑,“體陰少而用陽多”,內傷脾胃,或傷其體,或損其用,治療時應補其體而益其用。脾與胃,二者一剛一柔,剛柔相濟,陰陽相和,乃能互濟互用,不可言脾略胃或論胃略脾,東垣有云:“胃乃脾之剛,脾乃胃之柔,表里之謂也”。因此對于脾胃病的治療,應察其病因,重視從脾臟與胃腑二者的整體陰陽、整體濡潤、整體升降等方面進行權衡把握。[KH1D]
參考文獻:
[1]李叢淺談從體用關系理解藏象概念[J]山東中醫雜志,2006,25(12):848-849
[2]夏清華,程科,曹勇臟腑體用論初探[J]陜西中醫,2006,27(8):975-977
(收稿日期:2014-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