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欒杰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因此,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已成為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途徑。作為唐山唯一的純山區縣,遷西縣應充分認識到產業轉型升級是遷西縣域經濟發展的命脈所系,必須通過有效的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從“依賴資源、消耗資源”的資源依賴型經濟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新型發展模式的根本轉變。
一、立足實際,找準癥結,牢牢抓住轉型升級的主動權和機遇期
加速轉型升級,是新形勢下的迫切要求。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階段,必然要通過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來適應市場需求新導向、產業格局新變化和科技進步新趨勢,從而推動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周期。遷西縣屬于典型的資源依賴型經濟,鐵礦開采及鋼鐵產業占全縣經濟總量的70℅,綜合經濟實力躋身全國百強、全省五強,這種因鐵而興、因礦而強、鋼鐵獨大的經濟構成模式對繁榮經濟、改善民生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但是,當前世界經濟已經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面對宏觀經濟下行形勢和區域競爭日益激烈的沖擊,我縣產業結構單一、創新能力不強、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開始顯露。實踐證明,遷西已處在戰略調整的歷史拐點上,產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加速轉型升級,是挑戰更是難得的機遇。省委書記周本順在唐山調研時明確提出,“現在經濟發展正處在一個非常困難的時期,這正是我們加快轉型升級的機遇……”這不僅對唐山,也對遷西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遷西要在新一輪經濟競爭中繼續走在全省、全市的前列,就要以開放的“灤河思維”取代封閉的“大山意識”,通過進一步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創新驅動,搶抓轉型升級的機遇,改變以往“守著資源、坐吃山空”的傳統模式,著眼于建設“實力遷西、和諧遷西、魅力遷西”,突出鎮域經濟、城市經濟、園區經濟、生態經濟四項重點,全力吹響“開啟灤河時代、推進全面發展”的戰略號角。
加速轉型升級,是對標趕超的重要載體。發展離不開改革開放,發展更需要對標趕超。在加速轉型升級,推動科學發展的過程中,遷西立足縣情,主動奔赴與遷西基礎條件相似、資源稟賦相近、區位大體一致,但發展較快的山東省膠州、平度、萊西、招遠4市進行對標學習。對標4市,我們深深感到,思想解放程度不高,工作辦法不多,發展意識不強是主要問題。具體工作中,我們要在對外開放、園區建設、城市建設等方面找準自身差距,切實“樹立五種思維”即:樹立前瞻性思維,準確把握發展趨勢;樹立開放思維,實現借力發展;樹立市場思維,激活發展內生動力;樹立創新思維,跨越發展束縛;樹立服務思維,打造良好政務環境。以“五種思維”推促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進而推動縣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創新驅動,產業帶動,努力探索具有遷西特色的轉型升級之路
首先,做大做強優勢產業。轉型升級不是簡單的“另起爐灶”,要通過科技創新,改進生產工藝,研發優質產品,不斷提升優勢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打造培育一批“行業巨人”。遷西將大力扶持全國500強企業—河北津西鋼鐵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世界鋼鐵巨頭安塞樂·米塔爾的深度合作,在建設全國最大的H型鋼生產基地的基礎上,加快津西現代裝備制造園、萊鋼粉末冶金等項目建設,推出津西熱軋鋼板樁等高科技產品,拉長鋼鐵產業鏈,提升品牌價值鏈。在此基礎上,瞄準新興產業,引導礦選企業涉足新行業、對接新伙伴、謀劃新項目。大力扶持原來以鐵礦開采及鐵選加工為主的唐山金信集團有限公司引進金信太陽能、福春林木業等項目,開發太陽能電池組件、光伏玻璃和高密度刨花板等主打產品,帶動一批礦選企業轉型。
第二,做優做特農業產業。要通過培育壯大一批競爭力強、帶動面廣、與優勢產業相配套的農業龍頭企業,開發特色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條。作為“中國板栗之鄉”和農牧資源大縣,要以尚禾谷板栗、向旺安梨汁、龍門漁業、龍騰花卉等20多家龍頭企業為主體,重點圍繞板栗、栗蘑、安梨、淡水魚、花卉等特色產業,開發充氮小包裝板栗仁、板栗香水、板栗酒、安梨汁、栗蘑醬、魚膠蛋白肽等深加工產品,在實現資源深度開發利用的同時,力爭農副產品年銷售額突破5億元,為農增收突破3億元。
第三,做名做靚旅游產業。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涉及領域廣、帶動就業多、消耗資源少、拉動增長作用強等特點,而文化旅游業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外部環境看,國家、省、市都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前景廣闊。從內部環境看,遷西縣具有“靈山、秀水、長城、栗香”等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及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文化旅游資源比較豐富。為此,遷西將按照文化、旅游、服務相融合的發展思路,把文化旅游業作為縣域經濟第二大戰略支撐產業來打造,一方面全面提升國家4A級景區景忠山、青山關,國家3A級景區喜峰口雄關大刀園、五虎山景區等文化旅游區的服務水平。另一方面,依托長城人文景觀、灤河水韻特色和生態資源優勢,進一步調整文化旅游產業布局,打造北部105公里長城國際步道、中部87公里灤河水韻和南部百里生態休閑三條文化旅游產業帶。力爭實現文化旅游產業年接待游客300萬人次,綜合收入超10億元的目標。
第四,做精做細城市經濟。城市經濟是以城市為載體和發展空間,二、三產業繁榮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資本、技術、勞動力、信息等生產要素高度聚集,規模效應、聚集效應和擴散效應十分突出的地區經濟。遷西縣圍繞灤水新城建設,大力發展城市經濟,打造縣域經濟新增長極。圍繞灤水灣景區打造旅游經濟,投資10億元,開發建設沙灘浴場、水幕電影、垂釣中心等水上游樂項目以及配套商業服務設施,實現以景養城、以景靚城;圍繞灤河兩岸濱水帶打造景觀地產經濟。投資12億元,謀劃實施一批景觀地產項目,在灤河兩岸打造彰顯特色、秀麗宜人的組團式建筑景觀,實現水、景、城有機結合。
三、政府主導,政策引導,積極構建轉型升級的平臺和支撐體系
一是強化政策支撐體系。市場需求是經濟轉型的源動力,政策措施是調節市場需求的遙控器。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在科技創新、金融支持、人才培養和引進、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等方面向轉型升級的骨干企業、重點項目傾斜。要按照“企業為主體、項目為紐帶,政府為推手”的原則,制定出臺加快礦企轉型發展的政策措施,發揮全民創業基金和小額擔保貸款的引導作用,推動遷西民營企業“二次創業”。
二是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改革開放對推動縣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縣域產業要發展,要跨越,唯有盡可能多、盡可能快地引進域外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方法來推進結構調整。遷西要進一步增強改革開放意識,強化“遷西之外都是外”的理念,深入實施“開放活縣”戰略,改變招商模式,加大引資力度,依托資源、行業協會、戰略產業、大企業等進行招商引資。同時,實施全員招商戰略,要求每個部門、每個單位發揮自身職能優勢,走出遷西找項目、引資金、促落實。
三是發揮園區平臺效應。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最終要落實到項目上,抓項目就是抓發展,抓轉型必須靠項目。要把園區作為加強項目建設的主戰場,通過“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聚發展、資源集約利用”的模式,破解土地、環保等瓶頸制約。遷西將按照基礎設施“適度超前”的原則,統籌推進道路、水處理、燃氣、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提升發揮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栗鄉工業產業聚集區的綜合承載能力,采取“規劃先行、完善設施、產業延伸”的方式,吸引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大企業、大財團向園區注入資金,助推園區發展。力爭年內入園企業突破100家,主營業務收入突破600億元。
四是全力優化發展環境。良好的發展環境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保障。從發展的大趨勢看,新一輪經濟競爭最終將會聚焦到發展環境上,因此,要牢固樹立“抓服務就是抓環境,抓環境就是抓發展”的理念,進一步提高為市場主體服務、為納稅人服務的意識,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超前服務、精細服務,真正使服務成為一種自覺、一種習慣、一種文化。遷西將以“優化發展環境創業建功年”為抓手,開展審批服務“大提速”、在建項目“大會診”、重點項目保廉求效“大清查”等活動,努力營造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公開公正的法治環境、誠信競爭的市場環境和開放包容的人文環境,樹立遷西環境品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