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香
數學歷來是許多中學生最頭痛、最懼怕的一門課程。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既要減輕學生的負擔,又要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如何進行課堂教學才能消除學生的畏懼情緒,使學生喜歡數學,乃至熱愛數學呢?下面我結合三十余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體會。
一
在設計數學習題時把興趣作為內在的“激素”,讓學生主動、愉快、積極地做題,強化作業效果,減輕過重作業負擔。筆者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進行的。
1.求新——提供新鮮的東西激發興趣。
(1)題型新。目前課本中的題型幾乎被計算題、應用題、證明題“壟斷”。筆者在教學中注意使用客觀性題型,如選擇題、是非題、改錯題、匹配題等新“包裝”,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如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學習勾股定理及逆定理之后,筆者設計了這樣一道題。
例1:閱讀下列題目的解題過程:
已知a、b、c為△ABC的三邊,且滿足:a■c■-b■c■=a■-b■,試判斷△ABC的形狀。
解∵a■c■-b■c■=a■-b■(A)
∴c■(a■-b■)=(a■+b■)(a■-b■)(B)
∴c■=a■+b■(C)
∴△ABC為直角三角形(D)
問:(1)上述解題過程,從哪一步開始出現錯誤?請寫出該步的代號?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搖。
(2)錯誤的原因為?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搖?搖。
(3)本題正確的結論是?搖?搖?搖?搖?搖?搖 ?搖?搖。
這樣的題型,由于解題過程較簡潔,用時少,學生樂于解答。
(2)題材新。為了激發興趣,可根據數學內容,設計一些學生會感興趣的新題。如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應用時,筆者布置了這樣一道題。
例2:在1997年全國足球甲級A組的前九輪比賽中,大連萬達隊保持不敗,共積分25分,按比賽規則:勝一場得3分,平一場得一分,問該隊共勝了幾場球?
這種短小精悍的新題,難度不大,可使一些“足球迷”即興求解。從而以這樣的新“產品”,以新引思,以新促思,以新成思。
2.求活——挖掘習題本身的內在力量保持興趣。
(1)思維方法活。為了讓學生在解題時保持興趣,可培養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習慣。如學了等腰三角形性質后,要求學生解答:
例3:如圖(圖略),△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倘若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及。想一想:有什么辦法把原來的等腰△ABC重新畫出來?
學生一見題后,興趣產生,想出一種方法后,興趣不減,繼續考慮。結果在作業本上出現了三種方法:①作∠B=∠C;②作BC的中垂線;③對折。
(2)思維成果活。如教了濃度配比應用題后,我將課本上一道練習改為下題。
例4:把含鹽15%的鹽水20千克改制成含鹽20%的鹽水,怎么辦?
“怎么辦?”這樣一個靈活性較強的問題,打破“陳規舊習”的束縛,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思考。提高濃度的途徑有:使鹽水中的鹽變多——加鹽;使鹽水中的水變少——蒸發水。由此提出兩個不同的問題:①需加多少鹽?②需蒸發多少水?從而使解題思路明朗化。學生的思維沿著不同方向展開,最終得到兩種不同答案。
再如在解幾何題時,根據課本習題,可故意隱去一些結論,讓學生解答、猜想、證明,滿足學生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的期望,給他們創設一種“探索”的感受意境,使他們在解題中感到樂趣無窮。
3.求近——揭示知識的應用價值提高興趣。
在習題中揭示出知識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在他們周圍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學知識是有用的,學用結合,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
(3)貼近生活實際。為了讓學生從解決“身邊發生”的問題中去認識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可設計這樣的習題。
例5:某家長經商一批貨,如果本月一日售出,則可獲利100元,然后可將本利都存入銀行,已知銀行月息為2.4%;如果下月一日售出,則可獲利120元,但要付5元保管費。試向這批貨物何時售出(本月一日還是下月一日)最好?
提示:設這批貨的本金為x元,則兩種售法收益之差為:
(x+100)(1+2.4%)-(x+120-5)=0.024x-12.6.
又如學習了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后,讓學生解:
例6:一塊形狀為三角形的玻璃破碎后,如圖(圖略),重新配時需要帶去幾塊?
通過這些發生在學生周圍的學用結合的習題,不但使學生活用了課本知識,還解決了實際問題,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提高作業興趣。
二
在教學過程中,營造創新氛圍,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針對以往教師教什么,學生就記什么——不思索或少思索,教材上有什么樣的題型,學生就只會解什么樣的題型,缺乏靈活性、創造性等種種問題的存在,數學教師應當大膽實施創新教育。
1.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思想,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
從認知心理學看,數學學習是每個學生在各自不同的數學世界里,主動進行分析、吸收的過程,這表明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是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事實證明,學生受到教師的尊重或看重,就會學習熱情高漲,思維變得十分活躍。同時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創設學生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和情境(例如引發學生交流、討論、表現……),以便激發學生的思維需求,使他們建立起思維意識。也只有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才能使學生放開思路,勤于思考,改變以往那種以教師為中心,容易使學生疲累、生厭的灌輸式教學模式。
2.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要及時加以總結,適當給予鼓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了解學生的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如在講完一個概念后,讓學生復述;講完一個例題后,將解答擦掉,請中等水平學生上臺板演。對于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向他們多提問,讓他們有較多鍛煉機會。教師根據學生表現,及時進行鼓勵,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熱愛數學,自主學習數學。
綜上所述,在平時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筆者本著“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思維為主攻”的素質教育原則,創設情境,啟迪思維,使學生喜歡上了數學課,并在教學素質和能力方面得到了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