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模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新課改提出了許多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中有生活;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提倡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等。小學數學教師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就必須了解當今教育形勢的發展,掌握這些新理念,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的編排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下面我就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數學課堂資源的整合與利用談談感受。
一、讓“生活”走進課堂,加強學習材料的實用性
我們首先要搞清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為什么要來到課堂上學習數學?這個問題看似淺顯,卻值得我們思考。小孩子學習數學無非是為了用,為了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為了長大后能在社會上生存。因此,數學不能遠離生活,不能脫離現實。這也是當前教改的精髓,這就要求我們在備每一節課前想到這些知識與哪些實際例子有聯系,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它。盡量做到在實際情景中融入數學知識,而不是干巴巴地講;有學生熟知的喜聞樂見的例子,就不用枯燥的例題;能動手操作發現學習的,就不灌輸,不包辦代替;引入由模仿現實際應用的練習,與書本練習題配合使用,總之,“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位置與方向》時,許多學生對位置與方向的語言敘述不會組織,說得顛三倒四,不清不楚。為此,我用圖畫紙以學校為觀測點繪制了一張平面圖,引導學生說出臥龍山、朝斗巖、三元閣、水吉門等學生熟悉地點的位置與方向,再讓學生估計自己家的位置與方向并在平面圖中標出。學生學得主動、有趣,很快就掌握了有關位置與方向的知識。最后,每人發一張16開印刷紙,比一比誰能又快又對地繪制出以學校為觀測點的平面圖:(1)長汀一中在學校的北偏西30度的距離800米的位置上;(2)長汀二中在學校的東偏南40度的距離1000米的位置上;(3)長汀三中在學校的東偏北45度的距離1200米的位置上;(4)長汀四中在學校的西偏南15度的距離700米的位置上;(5)火車站在學校的西偏南25度的距離1200米的位置上;(6)母親園在學校的南偏東30度的距離600米的位置上;(7)黃老師的家在學校的南偏西30度的距離900米的位置上(圖上1厘米表示實際200米)。優秀作品在學習園地展出,效果非常好。
二、把枯燥的數學學習轉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
小學數學是數學教育的基礎,是孩子們一生中學習數學的開始。如何在孩子們面前展現一個五彩繽紛的數學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讓孩子們發自內心地愛數學,主動地用數學?我認為關鍵是要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把抽象、陌生的數學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讓數學知識生活化。現代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學習數學時,他們的心智活動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親切,有興趣。只有當數學不再板起面孔,而是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更貼近的時候,他們才會產生學習興趣,才會進入學習角色,才會真正感受和體驗數學的魅力與價值,增強理解和應用的信心。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喚起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受,使學習成為學生發自內心的需求。
例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數學廣角——搭配的學問,可出示:用上衣和褲子搭配,到底能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的用形象化的圖示,有的用簡明的連線,有的用文字說明,有的編號,還有的列算式。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多樣化的表達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差異,體現出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和個性化。教學不僅局限于此,還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比較和反思各種不同表示方法的優點和缺點,用多媒體演示兩種思考過程,滲透有序思考的意識。這樣,通過不同的學習體驗的交互與碰撞,展示了學生個性化的思維成果,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交流中得到不斷完善與發展。從而讓每一個學生在具體感受和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激發學習的興趣和情感。
三、創造性使用情景圖,模擬實際情景
翻開數學新教材,映入眼簾的是五顏六色的圖畫,生動有趣的故事,憨態可掬的動物,深受歡迎的卡通,不僅賦予了枯燥的數學以生命力,更為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了豐富資源。教材為小學數學教育者提供了許許多多的情景圖,實質上是編者把自己對人生的理解、對現實的看法,轉化為書本上的圖加以展示,并不是要廣大教師局限在圖中,必須看圖、用圖、講圖。我在實際教學中感到,教師和學生都拿著實物走進教室,動口、動手創設一個個真實的情境,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學生就能更快進入學習角色,產生更濃厚的學習興趣,有更具體的感受和體驗。
我經常根據書上的圖找實物、圖片、自做動物頭飾、編寫童話故事等,領著學生動手、動口,模擬表演親自創設情境,使數學知識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24頁《100以內的加減法》時,一位教師根據書上青蛙吃害蟲的情境圖,讓兩個同學戴上青蛙頭飾扮演青蛙吃害蟲,其中一個又高又胖的同學扮演大青蛙,一個又瘦又小的同學扮演小青蛙,讓他們走上講臺,張大嘴,做著吃害蟲的動作,然后他們碰面并對話,大青蛙說:“你今天的收獲怎樣?”小青蛙說:“今天我吃了30只害蟲。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說:“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蟲?!边@時讓下面的同學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兩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蟲?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蟲?……然后由學生列出算式,并在計數器上展示計算過程。老師利用學生表演,滲透環保和愛護動物的教育,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既學習新知,又實際感受數學的魅力與價值。
四、挖掘教材潛在價值,豐富數學課程資源
數學教材是數學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數學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基本素材和重要工具,它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基本內容和主要的數學活動機會。教材作為豐富而重要的課程資源,蘊涵著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的潛在價值,這就需要教師正確處理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潛在價值。
1.“活”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充分發揮教材功能。
用“活”教材,體現在創造性地使用數學教材上。選擇學習材料首先要考慮的是用好教材提供的材料,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唯”教材,既“基于”教材又能“再生”教材。
首先,教師要鉆研教材、把握教材,深刻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善于對教材進行教學與加工,將教材中靜態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能主動參與的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其次,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學習的現實起點,關注學生的經驗和興趣,注意挖掘材料的價值,充分發揮材料的功能。要合理呈現學習材料,注意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多樣化,可以是文字、圖表、實物、媒體等多種形式;呈現的時機要恰當,可以整體呈現也可以分步呈現。注意充分挖掘學習材料的價值,可以是同一材料在一節課中多次使用,也可以是材料的分層使用,還可以是通過教師的追問、引申,使學習材料的教育價值發揮得更充分。
2.改編教材提供的材料,拓展學習資源。
教材不可能把所有的問題都設計得十全十美,也不可能考慮到所有學生的情況,難免有些題材脫離學生實際,也有可能處理簡單化、典型化和理想化。因此,教師要掙脫教材的束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其中潛在價值,要善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對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編排順序等方面進行適當調整和改變,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實現教材功能的最優化。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適當增減:即以教材的學習材料為本,適當增加、刪除,或增加與刪除結合的形式,達到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目的。
(2)改頭換面:教材中有部分內容較好的學習材料,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一些具體的名稱、人物和情境不符合具體情況,從而需要做一定的“改頭換面”,變成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與具體班級學生相適應的有效學習材料,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展開聯想:由教材提供的學習材料展開聯想,創設新的學習材料。這種材料與教材原有材料比較,可能從形式上、內容上、呈現方式上都有了很大區別。這種方式也是有效開發學習材料的主要手段之一。
總之,新課程、新理念將時刻沖擊我們的頭腦,沖擊我們的課堂,為小學數學教學帶來許多思考。面對新課改,我們都要經歷苦惱、反思、探索、實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創造性地學習數學課程標準,創造性地駕馭教材、處理教材,不斷地自我調節,達到課程目標。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每一位教師觀念的轉變、知識的更新、行動的研究及將這些體現在每一次的教學活動中,可使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話,從而使小學數學教學產生實質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