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厚爵
摘 要: 高三歷史復習時間短、任務重,教師除了要做足做細本學科的復習工作外,還要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及其他學科相關知識的滲透,最大限度地提高復習效率。
關鍵詞: 高三歷史 復習策略 非智力因素
高考作為國家級的考試,不僅是對考生知識、智力、技能、覺悟的考查,還是對考生心理、情感、意志的考驗。筆者認為:在緊張又繁重的高三歷史復習過程中,教師除了要注重培養學生熟練掌握基礎知識、靈活運用學科知識的能力外,還要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培養。
一、立足本學科,滲透多方面知識
1.以課本為依托,夯實學科基礎知識。
綜觀高考文綜試卷,歷史學科考查的是課本中最基礎的知識及其運用能力,且常常是將古今中外及相關熱點知識相結合。如2009—2014年福建高考文綜卷均有這一特點,以2014年福建高考文綜卷第38題為例,它考查的知識有:中古科舉制的特點、科舉制對中西方的影響、戊戌變法對科舉制的改造、科舉制(文官制度)在西方長盛不衰而中國卻最終廢除的原因,等等。這道題包含古代、近代中西方對科舉制的態度、影響等基礎知識。它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歷史學科的高考總是建立在具有相對穩定性的主干知識和基礎知識上的。因此,在高三歷史復習過程中,教師要狠抓基礎知識,即在第一輪復習中要以課本為依托引導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史實、最基本的概念,采用章節過關、單元過關的方法,講清每一單元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階段特征、關鍵史實、重要概念及其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生只有具備了較為扎實的“雙基”,才能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注重專題整理,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不管是全國還是各省的高考文綜卷,歷史試題基本上是以專題的形式出現的,且跨度較大。因此教師在復習過程中要以歷史主干知識為樞紐,以線索為網絡,構建歷史知識框架,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豐富和敏感的聯想能力,及時把同類型的歷史知識歸納形成專題。如復習中國近代“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此后還有哪些“向西方學習”的思想?整理出洋務派的“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早期維新派思想、維新派思想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等等。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入了解不同時期向西方學習的內容、特點及影響,并對這些素材進行理解、歸納、分析、比較,等等。長期堅持,學生綜合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3.注重學科間知識的滲透,樹立學生綜合意識。
高考文綜卷不僅是對單科的測試,而且是對學生進行學科內外整合、理論與知識聯系、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融合的綜合能力的考查。如福建高考文綜卷2009年的第17題、2010年的第20題、2011年的第14題及2013年的第13題都要用到相關地理知識;比如2009年的第19題,2010年的第23題要用到政治學科的相關知識。因此,教師在備課、授課時,要樹立綜合意識,隨時關注學科相互交叉的知識點,提醒學生注意聯系,培養學生的綜合意識。只有老師具備綜合意識,學生才可能具備綜合意識,只有學生具有綜合意識,才能回答綜合問題。
4.關注“時政熱點”,引導學生為“時政熱點”安家落戶。
高考作為國家級考試,必然要體現國家意志,試題中設置的新情景、新材料和新問題必然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現實性。教師在組織學生復習的過程中要密切關注時代的發展,隨時補充新鮮材料,把時代精神帶入歷史課堂。就每年高考文綜卷歷史試題的“熱點”考查來看,它常常是高于課本但又源于課本。因此,教師在復習過程中要把“時政熱點”問題放到教材系統中,在教材的關照下把握“時政熱點”與教材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系,搞清問題的來龍去脈和前因后果,做到分析有據,言之有理。只有這樣,學生答題時才能緊扣題意發散思維,找到“熱點問題”在課本中的落腳點,做到答題“形散而神不散”、“形”放而“神”收。
5.認真研讀《考綱》及《考試說明》,提高復習效率。
《考試大綱》規定了高考的性質、目的、內容和形式;《考試說明》細化了《考試大綱》對考試的知識內容和能力要求,規定了考試科目的考試形式、試卷結構和難度,呈現了試題的題型,并對題型示例做出了具體說明。《大綱》和《說明》是高考命題的依據。因此,教師在復習前要認真研讀,明確“考試內容和范圍”,理解“考試的能力和要求”;熟悉高考試題和試卷結構,認清文綜能力測試“考什么?怎么考?”,抓住“新增點、必考點和熱點”,規范自己的高考復習指導和考生的復習備考,做到目標明確,目的清晰,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歷史復習效率。
二、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1.調整學生心態,增強其自信心。
進入高三就意味著向高考目標“沖刺”,學生難免有些情緒波動,也有可能引發一些諸如煩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與記憶力下降等心理障礙,極少數學生還會因付出與成績不成正比,出現焦慮、憂郁、狂躁等心理疾病。對此,筆者建議:教師應多給艱難跋涉的學生人文關懷,針對不同學生出現的不同癥狀,適時引導,明確告知他們:其實高考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難,只要大家踏踏實實地走好高三的每一步路,高考自然水到渠成。通過開導,學生樹立淡定、健康的心態。
2.培養學生良好的復習習慣。
(1)養成多讀的習慣。人的大部分知識是通過自身閱讀獲得的,要學好歷史尤其要注重閱讀。因此,教師在復習過程中除了在課堂上精心講解外,還要強調學生課外多預習、復習,并教給他們閱讀的方法和步驟。如要求學生制訂階段性閱讀計劃,寫出閱讀提綱,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閱讀。做好讀書筆記,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并準備一本問題本,記下疑難問題,及時詢問同學或老師加以解決。閱讀課本時,學會粗讀和細讀,精讀目錄、章節標題、細讀章節引言、主干知識、小字內容、注釋、材料圖表等。通過閱讀,不斷儲備知識,考試時自然厚積薄發。
(2)培養學生學會反思。歷史復習沒有反思就不會有提高,沒有經常性反思,就不會有收獲。有位哲學家曾講:做一百道題若沒有反思跟做一道題是一樣的。這就提醒我們:在高三歷史復習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處理好學與思的關系。比如引導學生在復習完一個知識點、一個章節或一個專題后,經常問自己:我掌握了嗎?理解了嗎?還有沒有問題?這個知識點與古今中外有哪些聯系?試題會不會這樣命制?如果這樣命制我該怎么作答?這樣作答答案全面嗎?……每一次考完試后,引導學生注意及時總結得失。如我這次為什么會考好?這次為什么考砸了?是不是自己復習還存在漏洞?這道題得分為什么不高?是不是作答離題?是不是字跡潦草缺乏規范?……學生若能養成經常性反思的習慣,高考取得好成績并不難。
3.培養學生良好的答題習慣。
每逢考試,我們經常會在試卷中發現:答案因果顛倒、層次模糊、前后矛盾,甚至有始無終等現象,導致得分不高甚至不得分。筆者認為要解決該問題功在平時。
(1)時間:平時做練習或考試時,要求學生控制好每道題所用的時間,既不匆匆忙忙,又不拖拖拉拉;既要速度,又要質量。
(2)格式:答主觀題要做到要點化、序號化、段落化、提示化、工整化、術語化。
(3)思路:做練習時,教師要注重訓練解題思路,尤其是主觀題,不能因為怕麻煩和困難而不愿意訓練。
(4)步驟:認真訓練解題過程的每一個步驟,即審題(審清題目的各種要求:中心語、求答項、限定語、提示語)、定位(明確命題者的意思和考查課本知識的范圍)、構思(構思答案、寫出提綱)、做答(做到要點全面、史論結合)。
總之,歷史復習有“常法”,卻無“定法”。要真正使高三歷史復習高效率,關鍵在于依據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套適合復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