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軍
摘 要: 作者從明確教學目標;化繁為簡,消除抵觸情緒;生活場景親切記憶;作圖法抽象問題形象化;重視“物理模型”的建立與積累五個方面闡述了如何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教學目標 化繁為簡 生活場景 作圖法 物理模型
何謂教學的有效性?我的理解是通過教學,學生充分發展,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的協調發展。有效教學是教師通過教學過程的合規律性,成功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相對有效地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的教學。
1.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及學生實際而制定的一種具體要求和標準。它是教學目的的具體化,對教學具有指導意義,可以指導控制教學。
教學中充分交流,刻苦鉆研課程標準、中考卷、教材等,梳理出學科的知識體系,后確定總體目標:使每個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并且清晰、明確,知識點理解透徹,通過日常訓練將其內化為無形的能力。為了實現這個長遠的總體目標,平時將其化解為具體、明確的課時目標。這樣每課時精心備課,采用實驗探究、分組討論、相互交流等形式引導學生做,再針對該知識點精心編排練習,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討論,針對出現的問題,群策群力地解決,最后整理在錯題集上。通過測試,再配合知識體系,確定下課時的教學目標。
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教與學的活動都應圍繞教學目標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組織相應的自主、合作學習,實現目標,教學效果的增強必然水到渠成。
2.化繁為簡,消除抵觸情緒
在物理學習中,一個新的物理量出現,學生有種莫名其妙的感覺,認為它的出現是加重負擔,有很大的抵觸情緒,這對知識的學習會產生負面影響。我在實踐中做了如下嘗試,以壓強為例:通過學習學生會發現——“壓力作用的效果”很好理解,但是表達形式復雜。上述情況產生了“簡化”的需求,我們順水推舟給“壓力作用的效果”取一個名字叫“壓強”,“壓強”的名字叫p。這樣可以達到以下效果:(1)明確壓強的產生,簡化了繁瑣的表述;(2)壓強的出現不是給我們增加負擔,而是簡化我們的學習,同時形成一種寬松的心境,養成樂于接受新事物的習慣。這種方式對學習很有幫助。
3.生活場景親切記憶
物理教學中許多規律都具有很強的抽象性,這些抽象的知識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通過設置生活場景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將生活和知識聯系起來,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理解:知識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
3.1放大鏡的原理:u
場景:先將放大鏡貼在一本書上,然后強調放大鏡離開書本“一點點”。“一點點”想到“小”,記住u 3.2照相機的原理:u>2f、f 照相機有“膠卷”,“膠卷”想到縮小、實像的特點。場景:拍攝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的照片。由于太陽到鏡頭的距離很遠,記住u>2f。想到旭日的光輝,給人一種安詳、和諧的感覺,使人心曠神怡,這種愉悅的感覺有利于記憶,同時可以鍛煉、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4.作圖法抽象問題形象化 作圖法是解決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之一。化繁為易,變抽象為形象,經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師示范作u>2f時的光路圖,學生觀察作圖過程,培養規范、細致作圖的習慣。圖畢,學生發現此時f 師:觀察光路圖,尋找圖中的規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探討、交流) 學生:成像時,圖中物、物距、光線組成的三角形與像、像距、光線組成的三角形相似。 師:物、物體、像、像距有什么關系? 學生:物、物體、像、像距,分別為各自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故有物體/像=物距/像距。因此,物大,物距大;像大,像距大。 記憶口訣:相似三角形,物大,物距大;像大,像距大?!叭切巍笨梢宰鳛橐饘W生腦中浮現出五幅圖的連接點,再尋找圖中的三角形,利用圖像的記憶效果遠好于文字符號的特點,效果事半功倍。 5.重視“物理模型”的建立與積累 為了形象、簡捷地處理物理問題,人們經常把復雜的實際情況轉化為容易接受的簡單物理情境,從而形成一定的經驗性規律,即建立物理模型。 如2014年蘇州市中考物理卷壓軸題: 30.(10分)在“測量小燈泡的額定功率”實驗中,已連接的部分電路如圖所示。圖中電源電壓恒定,小燈泡上只能看到“3.8V”字樣。 (4)實驗時某小組學生發現電流表損壞,他們想設計一個不用電流表測定該小燈泡額定功率的實驗。于是向老師要了一個阻值為R■的定值電阻(阻值適當)和一個單刀雙擲開關 (符號為:●●●●),借助原有實驗器材,順利完成了實驗。 假如由你來做該實驗,要求電路只連接一次,請設計實驗方案。 ①在虛線框內畫出實驗電路圖。 ②簡述實驗步驟:?搖▲?搖?搖?搖 ▲?搖。(用相應的字母表示測出的物理量) ③寫出燈泡額定功率的表達式P■=?搖▲ ▲?搖。(用已知量和測最量表示) 本題(1)至(3)屬于基礎內容不再贅述;第(4)問屬于較難題,這類問題的解決充分體現了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性。如“測定電功率模型”: 根據P=UI知,欲求P,必需知U、I。故通常有三種題型:一種是有電流表、電壓表;一種是少電流表,利用串聯電路的特點解決I;一種是少電壓表,利用并聯電路的特點解決U。電路圖如下:(R■為定值) a圖對應P■=U■ I■,b圖對應P■=U■(U■-U■)/R■(S■接1位置電壓表示數為U■,S■接2位置電壓表示數為U■),c圖對應P■=I■ R■■ (S■接1位置電流表示數為I■,S■接2位置電流表示數為I■)。 由上述“測定電功率模型”不難得出第(4)問的電路圖(與上述b圖類似,b圖中R■的元件符號換為燈的即可)。實驗步驟:按圖連接電路,閉合開關S■,S■接2,調節滑動變阻器,使電壓表示數為3.8V;保持滑動變阻器滑片的位置不變,S■接1,讀出電壓表的示數為U。燈泡額定功率的表達式為P■=3.8(U-3.8)/R■ 上述“測定電功率的模型”實質上也是“測定電阻的模型”。a圖對應R■=U■ /I■,b圖對應R■=U■R■/(U■-U■),c圖對應R■=I■R■/I■。 物理模型是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完成的,建立物理模型,主要是讓學生抓住事物的本質解決問題,將復雜的事物簡化、抽象,為高效解決物理問題奠定基礎。 有效教學是教學的生命,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根本保證。教師的有效教學行為會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巨大影響。教學行為的有效性與學習的有效性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效教學理念的提出要求廣大教師不斷學習,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從而切實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