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蓉
摘 要: 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期,外貿結構轉型升級正在逐步推進,在這一背景下高校國際貿易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意義更凸顯。然而,我國高校現有的管理制度、教師隊伍、教學資源和課程設置等制約國際貿易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故在培養國際貿易復合型人才的路徑選擇上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現實思考。
關鍵詞: 經濟轉型期 國際貿易 復合型人才
經濟轉型時期,經濟結構的轉變使我國社會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跨專業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適應這一社會需求的教育改革理念,而對國際貿易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更是對這個時代的響應。本文對國際貿易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進行了探索性思考。
一、對國際貿易復合型人才的認識
復合型人才的關鍵在“復合”,是同時具備兩個或多個學科知識及運用能力的人才,也就是綜合型人才,其實質是打破學科或專業之間壁壘森嚴的界限,接觸并把握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及思維方法。這種復合包括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復合、多種專業之間的復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間的復合。[1]國際貿易是一門綜合性、專業性、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它從來都不是一門自給自足的課程。一個成功的國際貿易行業從業者常常具有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修養等,國際貿易復合型人才至少要具備國際貿易、營銷管理、金融、外語和經濟法等學科知識及運用能力,這些知識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識,并成為新的思維方法和綜合能力的萌發點,從而為多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提供條件[2]。
國際貿易專業復合型人才的主要特點有:一是通曉國際和國內貿易政策,熟知國際市場、外貿規則和慣例,以便有效維護國家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二是懂得一國乃至數國語言,以便與各國外商交流自如、勝利洽談;三是熟悉國際貿易法規,通曉國際經濟金融、各國社會宗教文化。這就要求國際貿易專業復合型人才具備經濟金融、國際貿易、法學和外語等學科知識。
二、經濟轉型期國際貿易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意義
(一)是我國外貿結構轉型升級的現實要求。
我國長期以來在賬面上體現出來的是對多個國家呈貿易順差狀態,然而在對外貿易中真正獲益與貿易額的統計數據反映的問題存在較大的差異。隨著我國外貿加工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人民幣升值、“用工荒”、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問題的出現,推進我國加工貿易結構的轉型升級成為必然的選擇。近年來長三角和珠三角多家外貿企業的倒閉及大多數外貿企業艱難經營的現狀更要求我國外貿進行結構轉型升級,且轉型升級的焦點在兩方面:加工貿易和提升對外服務貿易。我國外貿轉型升級的總體方向是變規模速度為質量效益、變外生動力為內生動力、變市場廣度為市場深度。要提高外貿的質量效益,人才的作用是關鍵,產業發展的新要求對人才提出新的高標準,國際貿易復合型人才是對這個要求的回答。另外,市場深度的拓展也需要懂更多種外語和熟悉更多國文化的國際貿易復合型人才。再者,經濟轉型期,我國必須發揮現代服務業對貨物貿易轉型升級的促進作用,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為主的服務外包產業作為新興產業之一,對加快國內對外服務貿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產業是國家戰略的需要,這就需要培養具備物流、信息技術等專業知識的國際貿易復合型人才。
(二)是我國外貿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的客觀要求。
當前我國經濟結構正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這影響到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各領域的信息技術密集型產業,不斷改變著這一時代人們的教育、學習和工作方式。[3]為了在國際產業鏈上獲得更大的利益,我國外貿結構的轉型要經歷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為了完成這個轉變,創新是關鍵,這就會影響我國對外貿易行業的各方面的具體業務操作,影響到該行業從業人員的工作、學習、生活等。國際貿易復合型人才順應這一行業的發展節奏,更強調技術的創新、制度的創新和管理的創新,這就要求國際貿易從業人員是擁有多學科、多領域知識的復合型人才,這是我國外貿企業提升創新能力的客觀要求。
(三)是適應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必然趨勢。
隨著氣候變化等全球問題得到國際社會的公認,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經濟發展等理念相繼被國際社會認可,“九五”以來,我國逐步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這就要求我國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轉變過去那種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更注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保護。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要滲透到具體各個行業,國際貿易行業也不例外。近年來我國多類出口產品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現象表明: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一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更注重高質量及高技術的生產方式,這對于多種專業交叉融合的高技能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變得非常迫切。
三、高校培養國際貿易復合型人才的制約因素
從1989年上海財經大學在人才培養規格上明確提出“復合型”概念開始,復合型人才培養問題就受到全國高等院校的關注和重視,部分立足于“復合”的新專業開始出現。但近年來,許多用人單位都指出,高校培養的復合型人才并沒有系統地掌握跨學科或跨專業的知識,不具備較多方面的能力,無法滿足社會需求。調研結果顯示,近一半的學生對學校“實踐課程充實程度”、“注意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掌握實踐性和應用性知識技能”表示出不滿意。由此可見,關于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許多深層次發展瓶頸始終存在,從觀念到行為均存在十分明顯的偏差和缺欠,培養成效不容樂觀。國際貿易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存在與其他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相同的困境,那么,目前制約我國高校培養國際貿易復合型人才的因素有哪些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校缺乏彈性的管理制度。
為順應經濟的轉型發展,雖然目前我國高校的辦學自主權得到擴大,對專業目錄進行了適當調整,還推行了學分制等,但我國高等教育仍擺脫不了計劃性和統一性的特征,單一學科專業培養人才的觀念始終在人們頭腦中占有重要地位,制約國際貿易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開展。跨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靈活自主、自由的學習環境和教學管理制度,但大多數高校教學管理制度中的彈性學分制實施不夠徹底,各專業間選課制度不健全。高校教學組織以學科專業進行細致劃分,這種劃分使各學科、專業和辦學資源分割過細,各學科和專業間難以有效融合。國際貿易復合型人才需要國際貿易、國際營銷、經濟法和外語等各學科的交匯、融合,在融合的基礎上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工作中時能順應經濟轉型的需要,對各種復雜的市場環境表現出較高的自主創新能力。然而,調查發現,大多數綜合或財經類院校的國際貿易專業的畢業生,無論來自重點類院校還是普通高校,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在處理聯系多部門、多國家的業務時表現出來的能力都是欠缺的。
(二)教師隊伍無法適應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一直以來,我國高校普遍存在任課教師過去所學專業與復合型人才培養所需知識不相適應的情況,往往老師們學什么專業就教什么課程,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受教于國際貿易專業的老師,所掌握的知識自然單一。高校老師們的知識老化是一大問題,且這些教師在上崗后較少有進修和培訓的機會,尤其是地方院校的老師,幾乎沒有這樣的機會,上崗后除了忙于應付日常教學工作外,更多的是花大量時間在評職稱上,而評職稱更多依靠的是科研水平,這樣一來,實際上高校教師職稱提升對培養高規格的復合型人才的作用微乎其微。
(三)高校跨專業教學資源不能合理利用。
目前,許多高校在培養跨專業人才時,不能為跨專業的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場所、設備、資料等,忽視對一些優秀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各二級學院間不但達不到教育資源的共享,許多學院的教育教學資源甚至有待向全院開放。以廣東某高校為例,經濟與管理學院和外國語學院同在一棟樓,一個在三樓,一個在五樓,然而這兩個學院之間的資料室也好、實驗室也好,都只提供給本學院的學生和老師使用,甚至本學院的學生都不是想用就能用的。經管學院的學生想利用外國語學院的語音室進行商貿英語口語練習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老師要使用也比較難,只能靠個人關系,沒有合乎常規的使用申請程序。
(四)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
許多高校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存在嚴重的課程設置問題,以國際貿易專業為例,具體表現為:其一,課程設置過于散松,許多學校偏重于國際貿易理論方面的課程,而實踐方面的課程相對少,不能確保專業主干課程的開設,與國際貿易相關聯的其他學科更少,如國際貿易實務軟件操作類、國際商務英語類等課程,因此無法形成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其二,來自不同學科的課程群各自為政,各門課程獨立開設,缺乏統一的專業導向。不同院系承擔不同學科的課程,課程之間難以交流與合作,難以形成課程群之間的配合,不能使每一門課程有效服務于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系統工程,專業課程設置呈現為一種互不交融的大“拼盤”。
四、培養國際貿易復合型人才的路徑選擇
針對我國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外貿轉型的背景,高校國際貿易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變得必要、必然甚至必須,那么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有效路徑培養高質量的國際貿易復合型人才呢?筆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重新定位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建立彈性管理制度。
為向社會培養輸送國際貿易、營銷管理、外語、法學等多學科的復合型人才,財經院校目前的培養目標已不能適應人才需求變化,需要重新定位培養目標。變傳統高等教育的“專才”培養目標為“一專多能”或“交叉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復合型人才培養是一種跨學科或專業的教育過程,應當根據其知識、能力及觀念的現實需要定位培養目標。在這個過程中,高校多個部門要協作制定復合型人才培養政策、方針并調整彈性的管理制度,如鼓勵跨專業招收人才,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專業選修課程,并制定合理的學分制實施辦法與之配套,讓學生有更多機會選修其他專業的相關知識。具體操作時,可以推行雙學位制與主輔修制相結合提供彈性的管理制度。
(二)重塑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師隊伍。
進行跨學科、跨專業的復合性專業教育,要在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引領下改造和重塑教師隊伍。要以國際貿易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為指導,實現教師在學科和專業立足點上的轉化,盡快找到新舊專業間的結合點。可通過自修、培訓、國外訪學、到企業參與實踐等方式,使教師除不斷加深本專業的技能外,同時進修一些相關專業的知識,以對跨專業的復合型人才進行培養。在重塑國際貿易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教師隊伍的過程中,要實現知識的交融性,可加強不同學校間、不同院系教師之間的流動,特別要與其他院校的名教授進行聯系,適時推出相應的講座,增強彼此之間的了解,這將有利于學科知識之間的交叉和滲透,為廣大師生帶去各學科發展研究的前沿信息、科學研究的成果和心得體會,使教師有機會與名師交流。鑒于國際貿易復合型人才對外語的高要求,學校可考慮每年選送一兩名教師到國外參加課程教學培訓、訪問講學或科研合作;逐漸做到英語教育與專業教育在同一課堂進行。另外,學校也可吸引優秀中外企業管理人員進入師資隊伍,或開設講座、指導學生實習實踐。
(三)重新整合利用高校各專業的教學資源。
高校對跨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應該保證能充分利用相關專業學科的教學資源,包括從基本教學實踐過程中需要的各種儀器設備及材料資源,到供教師與學生學習的圖書資源。高校對于教學儀器設備、圖書等資源的管理應該有彈性,使資源被充分利用,而不僅僅局限于本院系的學生和老師使用,更不能控制起來連本院系的師生都用不了。對于教學資源,甚至可以建立各高校人才聯合培養模式,使學生在各合作學校互選課程,互相承認學分。在利用教學資源的時候,還可以建立遠程教育及網絡教育,使院系、各校區和兄弟合作院校的學生獲取教學資源更方便靈活。此外,高校還可以與當地企業聯合進行校企合作,讓企業為學校提供更多實訓基地,培養高校復合型人才的動手實踐能力。通過多方面教育資源的整合利用,使其優化配置,將促進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有序發展。
(四)重新設置國際貿易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課程。
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是有深厚的知識和多樣的技能,這就需要在學科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合理、科學又實用地設置和安排課程。[4]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一項帶有全局性的基礎工作,它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目標能否實現、業務規格要求能否具備等問題。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自行設計課程,增加相關學科理論與實踐教學,實現學科間的交叉互補。復合型人才培養的一條效果最好但難度最大的重要途徑是對本科專業全學程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進行跨學科重組與整合,即把培養某種類型的復合型人才所需具備的多學科知識有機整合為一個新的、復合的整體,而不是將各學科并列疊加的多學科知識大拼盤。[5]在優化國際貿易課程體系結構時,應加強專業課程設置的綜合化,即不以國際貿易專業為唯一中心設計課程體系,把課程設置由傳統深入型改為橫向寬廣型,從而形成相互聯系的學科群體,淡化專業界限,并與學科大類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要求相對接。具體可在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方案中開設綜合課程或綜合課程系列,即開設多學科門類的系列選修課程,提供給學生跨學科選修,如國際貿易、法學、外語、地理學等。
參考文獻:
[1]辛濤,黃寧.高校復合型人才的評價框架與特點[J].清華大學教育究,2008,(6):49-53.
[2]石夢菊.“英語+營銷”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時間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2,(32):257-264.
[3]翟悅,寧永紅.經濟轉型時期高效跨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顯示思考.教育與職業,2012,(4):9-11.
[4]倪志梅.從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2,(3):27-28.
[5]黎東升.基于經濟類本科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農業教育,2009,(2):39-41.
[6]胡丹.淺談高效財務管理復合型人才的培養[J].教育財會研究,2012,(4):44-46.
[7]畢鵬,魏吉才,尚東昌.多學科交叉在國際貿易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中的應用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8):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