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玉
摘 要: 正確理解“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內涵非常必要,因為它既是研究“以學生為本”相關問題的起點和基礎,又是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貫徹落實這一理念的前提條件。文章采取文獻法深入分析了“以學生為本”這一教育理念的核心價值,以期為在具體教學中科學、合理地貫徹落實這一教育理念提供幫助。
關鍵詞: 以學生為本 素質教育 非智力因素
1.引言
20世紀70年代起,隨著國際社會的發展,人們更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以適應迅速變化與發展的社會環境。197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曾提出,社會發展應是“以人為核心的發展”。1994年3月我國政府發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白皮書提出“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位”,《中國社會發展報告》提出“以人為核心的社會發展”。進入21世紀,人的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主體。而以“人”為核心的人本主義教育理念正成為代表世界教育發展趨勢的新課程理論。
以學生為本是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理念在教育中的具體運用。強調以學生為本,以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和個體需求為前提,對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挖掘學生潛力,推動素質教育進程具有重要作用。新的體育課程標準在許多方面體現了以學生為本這一教育理念。在課程目標的制定方面,在考慮學科體系、社會發展需求的同時結合了不同學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確定多元化的課程目標,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以彈性化的教學內容取代統一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上倡導探究性、合作式學習方式,在教學評價上則把學生的學習態度、進步幅度、情意表現等非智力因素納入評價標準體系。
2.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的特征
2.1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人是一個有意識的、能動的、對象性的自然存在和類存在物”,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的核心在于把學生當做真正的人,教育對象是整體的、能動的人,有明顯個性要求而且不斷變化,而不是執行任務或實現目標的工具。正如人本主義的倡導者羅杰斯所述:“一個人是一個流程,而不是一種固定的靜止的實體;是一條流動變幻的河,而不是一團固定的材料;是不斷變化著的潛能之星座,而不是一組穩定的特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在與學生發生教育關系時,要求教育者考慮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心理、學生的個人優勢及發展要求,并且聯系到其在不同環境、不同時間的心理需求變化情況,從而及時修訂已有的教育培訓計劃、方法和途徑,自始至終以受教育者的發展要求為重。“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更千差萬別,傳統教育模式壓抑了學生本性,讓不同的人適應一個模式,其結果當然不會理想。而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正是建立在受教育者的千差萬別上,力求使受教育者沿著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前進。
2.2“以學生為本”教育的基本方向是開發學生的創造力
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現代教育的生命線,但是中國自科舉教育1000多年來,最緊缺的就是學生的創造力。傳統教育的教育模式在相當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師道尊嚴”的思想禁錮,不允許學生創造,不允許學生對教師的觀點或方法有任何質疑,只要求學生“執行”和“完成”。加之許許多多的政治原則要求,使得教育過程成了批量生產產品的生產線,最優秀的學生就是最符合產品標準的學生。有人曾這樣感嘆:不要問為什么中國的學生缺乏創造力,而應該問中國學生的創造力去哪里了?
只有在民主、平等、寬容的課堂氣氛下,學生的潛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把開發學生的創造力確立為教育的基本方向,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尊重學生的首創精神,提倡師生人格上的平等,為學生營造民主的課堂氣氛,只有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潛力,有效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2.3提高學生的競爭能力是“以生為本”教育的核心目標
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是啟發、創造競爭力的教育,這不僅體現在它把提高學生的具體競爭能力作為教育目標,更重要的是它抓住人追求自我實現、自我發展的本質,側重開發、培養人的競爭意識和理念,從而盡其所能地促進人的競爭力的提高。
21世紀的社會不再是坐享其成的時代。一個人必須實現自我價值,獲取生活的主動權,只有奮起競爭,別無他選。競爭的主權來源于能力,能力是人在新世紀生存和發展的唯一支柱。能力何在?在于教育。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只教會學生“是什么”,學生的潛力被埋沒在既得知識的框架中,學生的發展始終處于平庸無奇的狀態,這樣的學生不會競爭,也不懂得競爭。我們所看到的教育似乎是一位“至尊不可侵犯”的主人,在向受教育者制造種種“倫理綱常”,而學生則在統一的“指揮棒”下,喪失追求人性自由的立場,這不能不說是人之發展的一種悲哀。
3.結語
人的發展是現代教育發展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以學生為本是對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觀念的挑戰,它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把學生當做真正的人對待,強調師生人格平等,尊重學生的主體需要和教育過程中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從而實現充分挖掘學生潛能、發展學生綜合能力和張揚學生個性的育人目標。這一理論對于克服行為主義、認知主義的機械性,對于改變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具有積極影響。
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是順應當前教育發展和時代要求的必然選擇,體育課程改革有理由也有必要強調以學生為本,這對貫徹體育課程改革“健康第一”總指導思想,實現多元課程目標,從而推動素質教育的進程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邵曉楓,廖其發.“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內涵的解讀[J].中國教育學刊,2006(3):4-9.
[2]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5-7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