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黃帥



申屠獻忠是《進出口經理》雜志的老朋友。作為SGS在中國大陸的首任本土掌門人,他受邀出席了以“整合、機遇、挑戰”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第三方檢測實驗室發展論壇,并發表了“第三方檢測行業國際發展趨勢及國內檢測機構整合的思考”的主題演講,向現場觀眾及與會者分享國際第三方檢測行業的發展趨勢,以及國內檢測機構在整合機遇與挑戰中的“突圍制勝”之道。他的演講引起與會者的強烈共鳴。
論壇間隙,應記者之約,申屠獻忠再次與記者暢談,向記者介紹了SGS在第三方檢測認證領域的戰略方向和新發展,以及為企業提供的優良服務。
商業委托開始唱主角
作為中國第三方商業檢測認證和供應商風險管理領域的領軍人物,申屠獻忠見證了改革開放和中國檢測認證行業20年的發展歷程。“在進入中國初期,SGS的主要業務是為出口產品做裝船前檢驗、工廠驗貨以及政府合約的審核等服務。”申屠獻忠說,“而隨著中國經濟自身的成長,國外政府合約的業務比例反而逐漸下降,大概從1996、1997年開始,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增長帶來的公司委托的商業檢驗業務激增。從2002年開始,隨著中國本土制造業的不斷發展壯大,針對出口產品的測試及出口企業體系認證的市場開始突飛猛進。”
申屠獻忠介紹說,SGS不斷拓展多元化的業務格局并實現產業的縱深發展,服務范圍已從單純的檢測、認證服務延伸到管理培訓、管理體系認證以及技術咨詢服務等的全產業鏈解決方案。
“伴隨中國經濟的轉型,國內消費市場的驅動增長,SGS早在五六年前就有意識地加大本地市場投入,目前SGS的服務市場也已從以前主要依賴外貿市場轉為內外貿市場共同發展的局面,目標是在未來三四年之后,本地市場和進出口市場營收占比相當。”申屠獻忠對記者這樣說,“目前,SGS正不斷深化工業設施領域和農產食品領域的發展力度。”
領先的全球化技術經驗
現階段,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制造品質的在全球地位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國際級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進入中國市場。“中國業務舉足輕重。”申屠獻忠在本次論壇上說,“根據各大國際檢測機構在全球的業務情況來說,中國的業務在全球業務中的比重日益加大,甚至對整體運營狀況起到關鍵作用。”
在眾多檢測認證機構強調“大而全”“綜合性”“一站式”與“全球化”的背景下,競爭已經無法避免。在申屠獻忠看來,SGS在競爭中的制勝法寶,有兩點最為突出,一是“全球化技術經驗”,二是“品牌公信力”。
申屠獻忠直言,現在有不少國內的檢測機構的檢測儀器設備不比SGS的差。“但SGS的全球技術經驗、領先的檢測方法讓SGS能在檢測行業中更脫穎而出。”他說,“因為SGS有尖端和相當規模的研發團隊,專門負責研究開發先進的檢測方法。”
申屠獻忠舉例說,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在其他檢測機構正忙于開發三聚氰胺的測試方法之時,SGS就已經第一時間進入國家認可的可檢測“三聚氰胺”的檢測機構名單,為企業進行奶制品的三聚氰胺含量檢測。因為在2007年美國發生的“寵物飼料”事件中所發現的三聚氰胺,SGS的研發人員已經開始研究在其他食品中如何檢測出三聚氰胺,并在2008年初就通過了中國實驗室認可委員會的認可。
“SGS有全球化的網絡資源和技術優勢。通過全球同步的技術更新和信息傳遞,這使SGS能率先掌握各國法規和指令的最新要求,并在第一時間研發出檢測方案,協助企業快速應對多變的貿易規則,把產品和服務快速送入市場。”談及全球化優勢,申屠獻忠信心滿滿地說說。
確保檢測機構的公信力
在公信力方面,SGS作為一家“百年老店”, 作為在商業貿易間傳遞信任的機構,百年積淀的品牌公信力讓SGS視“公正、獨立和誠信”為企業的靈魂,而這也正是SGS贏得更多企業客戶信任的獨特優勢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在9月舉辦的“2014年中國進出口經理人年會上”,在《進出口經理人雜志》發布的《2014年中國外貿服務市場調研報告》中, SGS以較明顯的優勢連續第七次名列“最受信賴的檢測認證機構”的榜首。
“我想,SGS的品牌、服務網絡、研發能力、團隊和企業文化都是我們公信力的源泉。第七次獲獎,深感欣慰,也愈感責任重大,作為行業標桿,我們更要以此為激勵,為外貿企業品牌質量競爭力提升,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對于再次取得這一殊榮,申屠獻忠頗有感觸地說。
在輿論熱點中,有些檢測機構已經將“認證”異化為“認錢”。對于這種現象,申屠獻忠的態度很堅決。“第三方檢測的根基就在于公信力,而公信力就源于每一份檢測報告和認證證書背后的公正和誠信。”他強調說,“將‘認證異化為‘認錢,使檢測認證行業不能真正發揮提升產品質量、保護消費者健康安全的市場作用,更嚴重的是,這使得行業的公信力惡性貶值,進而影響整個行業的有序發展。”
“SGS的企業核心價值觀里的第一點就是誠信。”申屠獻忠鄭重地說。據他介紹,SGS的員工從入職的第一天起,誠信便成為他們職業生涯的信條,必須將其銘刻在心,甚至要植入企業的DNA中。
“進入SGS的員工,在入職時必須接受的一項培訓就是‘誠信培訓,以幫助新員工理解認同公司的核心理念,在工作中要恪守這一職業準則。另外,公司的所有員工,無論是高層管理者還是基層員工,都要參加一年一度的‘誠信培訓,讓‘誠信的意識深入人心。培訓以情景案例為主,都是根據SGS專業行為守則編制而成。” 申屠獻忠對記者這樣說。
在實踐中,除了員工教育培訓之外,SGS采用了一套嚴密管理制度,來確保誠信的價值觀在企業運營的各環節得到實踐。SGS設立全球首席合規官,集團專業行為委員會,內部稽核團隊,明確各級經理及員工在誠信合規管理中的責任與義務。公司設立了企業監管部這一完全獨立的部門,作為SGS堅守道德準則的監控核心,通過各種內部管理方針和措施來保證“誠信”的貫徹。
為確保實驗室測試環節的公正性,SGS在成千上萬個樣品進入實驗室伊始,就采用作業號替代客戶和產品名字,科學的流水作業線和先進的軟件管理體系,確保實驗室中的工程師和技師無法人為影響測試結果,直至最終報告的打印環節。
“只有自律和監督制度雙管齊下,才能營造最公正、誠信的經營環境,確保檢測機構的公信力。”申屠獻忠強調說。
企業需要加強供應鏈管理
SGS在中國市場已經深耕20多年,服務能力已全面覆蓋到工業及建筑業、汽車、礦產、石化、農產及食品、紡織品及服裝鞋類、電子電氣、輕工家居、玩具及嬰幼兒用品、生命科學、化妝品及個人護理產品、醫療器械等多個行業的供應鏈上下游。
據了解,除了提供常規的檢測、認證業務,SGS會向企業客戶提供數據和報告。SGS也會積極地與企業溝通新的標準和要求,幫助他們根據自身情況找到解決方案,同時也會提醒他們要把質量管理放到風險管理的層面來看以及加強供應鏈的管理,避免企業在質量發生問題諸如召回等受到經濟和品牌的負面影響甚至致命打擊。
在第六屆中國第三方檢測實驗室發展論壇上,申屠獻忠談及,目前檢測認證行業已經從發現產品質量問題走向制定針對整條供應鏈的質量解決方案,將檢測業務延伸到產品鏈條的上游。
在檢測認證過程中,很多企業在檢測認證的過程中,往往只在數據上做文章,而忽視在實際行動的改進企業的整個供應鏈。針對這種現象,申屠獻忠嚴肅地指出,很多企業缺乏對整個供應鏈管理重要性的認識。
“對一個企業來說,成品的質量問題可能出在原料供應商的環節,而這點恰恰容易被忽視。要知道,一個生產廠由一系列的供應商提供原料或半成品,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均可能引起安全隱患,所以制造企業需要加強供應鏈管理,加強來樣檢驗。”
事實上,申屠獻忠曾在多個場合表示:“質量是生產出來的,不是檢測出來的。” 他強調,企業送檢產品,檢測結果只能代表企業有這個能力達到這個質量水平,但是產品不是每個批次都檢測,檢測過后,企業可能會改變原料等其他因素,使得產品質量發生改變,所以企業需要建立好的質量管理體系和長期動態的質量監督機制。
采訪中,申屠獻忠還指出,中國企業要發展自己的研發能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利用當前世界各國對產品在節能、環保、低碳、安全、社會責任等方面的訴求,開發符合市場發展趨勢的產品,從而領先一步抓住商機。
“目前,檢測認證行業的業務范疇,也從早先的產品質量安全管控,擴展到關注環保、節能低碳、新能源等‘綠色檢測領域。” 在第六屆中國第三方檢測實驗室發展論壇上,他也指出了這一趨勢。
開放檢測市場帶來機遇
檢測行業作為保障社會產品服務質量,營造安全生產消費環境的力量之一,國家對這一現代服務業的重視程度在不斷增強。
9月, 首屆中國質量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中提到,維護質量安全是世界共同責任。各國應加強質量檢測、技術研發等方面合作,建立強有力的監管合作機制,中國將致力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與合作體系,堅持倡導貿易自由化,不斷加大進口,不斷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歡迎更多外國企業到中國市場公平競爭,在互利共贏的合作中實現共同發展。
而就在8月,SGS已被國家認監委指定為強制性產品認證(CCC)相關任務實驗室,成為獲得強制性產品認證資格的唯一歐洲血統的外資檢測機構。這對SGS中國以及SGS集團來說,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也體現了國家開放市場引入公平競爭,以建立強有力的質量監管合作機制的決心和行動。SGS也將繼續利用在檢測領域的充分釋放自身能量,作為政府監管的重要力量,為中國建設更健康、更安全、更節能、更誠信的美好社會樹立堅強后盾。
為自己的工作而驕傲
從業多年,申屠獻忠對于這一行業頗具感情,并且有著獨到的認識。他深有感觸地說:“身處檢測認證這個行業,我們公司的商業理念很清晰:不僅要成為一個會賺錢的公司,而且還要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企業。我為我的工作感到驕傲,也是因為我覺得檢測認證行業確確實實是在促進社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是在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
申屠獻忠表示,SGS的核心價值觀——誠信、熱情、積極進取、創新、客戶導向、人才為本,這也是其在工作中所一貫推崇的信念。“這種信念引領我和我的團隊,引領SGS在中國的13000多名員工,愿為我們的事業投入100%的自豪和努力。”
本文編輯:王沛。如對本文有任何意見或其他精彩觀點,請聯系郵箱:peiwangli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