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行
應把“松散”改為“分散”
《大食品》雜志2007年2月號上有一句話:“我國有那么多的農民,人口居住得比較松散,怎么可能全都供應工業化的豆腐?”
形容詞的特征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狀、性質以及動作、行為的狀態。幾乎每個形容詞都有它潛在的語義制約和搭配要求,比如“美麗”幾乎可以跟任何名詞組合,但是它不允許跟實體事物表示內質的名詞或高度抽象的名詞組合,比如不能說“美麗的鋼鐵”“美麗的時間”等。結合前引句子中的形容詞“松散”來說,“松散”是不緊湊、不緊密,松懈、渙散的意思,多用來形容事物的內部結構或抽象的事物,例如可以說“結構松散”“精神松散”“紀律松散”等,但不能用以描寫人們居住的狀況,不能說“居住松散”“人口松散”等。這叫修飾成分搭配不當,即不符合漢民族語言習慣。
這里就涉及一個選詞問題,既要語義搭配得當,又要句法配列得當。比如前引例“人口居住得”的補語,第一要在語義上有“散”的意思;第二要在語法上能充當補語的動詞或形容詞。顯然選用“分散”最為合適。
表示事件的時間有矛盾
《人民日報》1986年1月29日第4版的一篇文章中說:“有時鄰里間為一滴水、一度電、一寸地、一句話等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不休直至動武的事時有發生,這就影響了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p>
這個句子的“這”字之前是它復指的一個小句,這個小句中有兩個修飾事件發生時間的狀語,一個是“有時”,一個是“時有”。二者表示的時間存在著相互矛盾:“有時”表示不經常發生,“時有”表示經常發生。于是,這個分句包含了兩層并行敘述而又自相矛盾的意思:
一是鄰里間“有時”發生“為一滴水、一度電、一寸地、一句話等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不休直至動武的事”;
二是“鄰里間”“時有發生為一滴水、一度電、一寸地、一句話等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不休直至動武的事”。
那么,“爭吵不休直至動武的事”究竟是“有時”發生,還是“時有”發生?兩種說法混合到一起,就出現了毛病。改正這個句子,最簡單的辦法是刪除句首的時間詞“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