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延明
“新聞點評”和“品味語句”是近年來高考出現的新題型,因為它“新”,所以不少考生答題時不得要領,隨心所欲,失分現象比較普遍。解答這兩類試題,必須了解題型,尋找規律,總結方法,掌握技巧。只有這樣,才能游刃有余,穩操勝券。
在此,特對“新聞點評”和“品味語句”兩類試題的考查情況及解題方法作一概述,以便考生備考之用。
一、新聞點評
◎考情概述◎
“新聞點評”類試題是近年來在高考試卷中出現的一種創新題型,是針對現實生活中新近發生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新聞事件直接發表意見的文體。它是新聞評論的一種,比短評更簡短。它以新聞報道為依托,對具體事實進行畫龍點睛地評說,或褒或貶,旗幟鮮明。這類試題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常規型”新聞點評,另一類是“爭議型”新聞(即新聞人物的做法或言論能引起讀者爭議的新聞)點評。題料大多來自社會上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關注生活,關注現實,關注熱點、焦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洞察、剖析事物的能力和評判是非的能力,考量考生的是非觀、價值觀、道德觀。
從近年來命題情況看,“新聞點評”類試題考查的難度不大,只要考生能準確把握材料中心,具有一定的分辨是非和語言表達能力,就能得到較高的得分。但是,從實際應試情況看,仍有不少考生不得要領,屢屢失分。出錯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①對材料把握不準,偏離中心,漫無邊際地說一些無關的話;②缺乏是非分辨能力,立場、態度模糊,甚至觀點錯誤;③不能全面審視材料,答題時以偏概全,顧此失彼;④拋開內容,只是對新聞的寫作特點如新聞的語言、結構、手法進行評析,發一通議論;⑤就事論事,缺乏深度和高度;⑥語言表達能力差,詞不達意的情況時有發生。
◎解題技巧◎
“新聞點評”要以新聞報道的內容為依據,對具體的事實進行畫龍點睛地評說、拓展。點評要做到褒貶分明,觀點正確,對癥下藥,切中要害。
寫新聞點評,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①認真閱讀新聞,把握內容要旨。閱讀新聞時,要了解有關的背景,弄清主要的事實,把握中心要點,做到心中有數。②選好點評角度,切中要害,觀點鮮明。要抓住新聞的主要內容,提煉出主要觀點,并以此為依據,或褒或貶,一語中的。③點評要有理有據,令人信服。點評時要以理服人,既不說過頭話,又不能淺嘗輒止。要深挖深究,適當拓展。④要講究藝術性,做到言簡意賅,干凈利落。要用簡約的文字對新聞進行評論,做到嚴密、準確、新穎、連貫,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⑤要以議論為主,綜合運用敘述與抒情的表達方式。⑥點評字數在規定的范圍內。
請看以下典型試題:
1.(2006年北京卷)新聞點評就是用簡約的文字對新聞進行評論,請點評下面的這則新聞。要求:見解獨到,是非分明,不超過30字。(不含標點)
新學期初,某大學“愛心社”聯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為期3天的“愛心大巴”免費接站活動,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學。由于受到返校大學生的懷疑、猜測,乘客寥寥,而無償提供的礦泉水和小點心也因無人問津成了擺設。學子們的愛心變成了傷心。
參考答案:(1)“愛心大巴”遭懷疑,大學生不信任感拷問學校教育,折射社會現狀。
(2)“愛心大巴”免費接站遭受無端猜疑,折射出社會信任危機。
技法印證:這是典型的“常規型”新聞點評題。答案有以下顯著特點:①準確、簡潔地概括新聞的中心事件;②鮮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分析事件中反映出的問題實質;③字數在規定的范圍之內。
2.請根據下面所提供的內容,參與討論。要求:思想健康,觀點鮮明,語句簡明得體,70字左右。
目前,有教授稱,現在是改變“龍”作為中國形象標志的時候了。因為“龍”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認為是一種充滿霸氣和攻擊性的龐然大物,“龍”的形象往往讓對中國歷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國人由此片面武斷產生一些不符合實際的聯想。這一言論一經媒體公布,立即在網上引發了激烈討論。
參考答案:(1)“龍”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信仰,要消除西方世界對“中國龍”的誤解,靠的是宣傳和交流。我們不應因為“洋大人”容易誤解,就隨便改變華夏子孫千百年來靈魂深處的圖騰。
(2)“龍”是中華民族千錘百煉的精神圖騰,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文化信仰,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騰飛奮發的象征——“龍”的標志不能丟!
(3)在中國古代,“龍”是帝王和王權的象征。歷史上的一代代暴君獨夫,哪一個不是借“龍”的威嚴來統治百姓?在建設民主和諧社會的今天,改換“龍”的標志正當其時。
技法印證:這是一道“爭議型”新聞點評題,既考查考生的認知能力,要求有鮮明的個人觀點,又考查語言表達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有“四要”:一要讀懂新聞。熟讀題料,熟悉主要事件及細節。二要評在點子上。要選好角度,提煉觀點,一語中的。三要評得有理。做到以理闡釋,事理清晰,鞭辟入里。四要評得生動。要講究藝術性,言簡意賅,力求新穎、鮮明、生動、形象。答案正是根據上述要求,從正反兩方面闡述個人觀點,緊扣題料,觀點鮮明。
3.請你就下面這一類社會現象,談談你的看法。要求:觀點明確,條理清楚,字數100字以內。
臺灣歌星周杰倫一曲《東風破》,風靡一時,于是,許多從不喜歡民樂的年輕人找來古曲《東風破》欣賞;北師大教授于丹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宣講《論語》,由此《論語》成為街頭巷尾人們的談資;大型電視節目《紅樓夢中人》選秀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很多人再讀《紅樓夢》,“紅學熱”再度升溫。
參考答案:①傳統文化借助現代傳媒,重新煥發了生命力,這有利于中華文化傳承。現代人往往覺得古典文化距離自己非常遙遠,但流行歌曲、電視節目可以拉近這種距離,從而發揮現代傳媒受大眾喜愛的優勢,推動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
②人們盲目追隨時尚,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心態浮躁。傳統經典應被大眾熟知,但如果只因流行音樂、電視節目而去關注它,那么,只是湊熱鬧,并不能深入了解其精髓,對傳承優秀文化不利。
技法印證:這是一道普通型開放性試題。答案從題料中提煉出不同的觀點,沒有對錯之分,都言之有理。從人們的行為入手進行點評,挖根源,析利弊,尋措施,有一定深度。
◎沖關演練◎
1.據《都市熱線》7月8日報道,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大門口停滿接送孩子的家長的車輛。通常情況下,早上7∶15到8∶00近百輛,晚上6∶00有113輛,接送孩子的家長占兩成以上。大量的接送車致使交通堵塞,車滿為患。對此網友吐槽道:“那些開著車停在馬路上接送孩子的家長們,我衷心祝愿你們的孩子考不上大學,然后去當交通協管員。”
針對有些中學生上學、放學仍由家長接送的現象,談談你的看法。40字左右。
2.2013年8月29日,李某某等人涉嫌強奸案繼續在海淀法院開庭。早上9∶15分左右,夢鴿趁著一片混亂進入法院過了安檢。因為在李天一一案中夢鴿屢屢為兒子狡辯并誣告受害人,當她進入安檢口后,有很多人直呼她的名字,現場圍觀者群情激憤,叫罵聲不絕于耳。
針對這一新聞事件,你怎樣看待?請作一簡要評說。不超過60字。
3.劉培、劉洋兄弟倆是武漢市黃陂區人。2013年6月,他們的父親劉盛均在工廠勞作時發生意外,身上96%的皮膚被重度燒傷。明知大面積取皮會有風險,兄弟二人還是爭相割皮救父。截至8月,兄弟倆已接力式地為父親進行了三次取皮手術。劉培、劉洋被稱為“中國好兄弟”!
針對劉培、劉洋兩兄弟的做法,寫一個簡短的評論,談談你的想法或看法。30字左右。
4.讀了下面的文字,你有什么話要說?請寫一則點評。60字左右。
自2001年高考打破年齡限制以來,當年72歲的南京市民汪俠為圓他的大學夢開始參加高考,此后連續12年從不間斷。盡管每次都鎩羽而歸,但他毫不氣餒。2013年6月7日,84歲高齡的汪俠參加了人生中的第13次高考。
5.閱讀下列新聞,按要求回答問題。
為貫徹落實中宣部等五部委《關于制止豪華鋪張、提倡節儉辦晚會的通知》,中央電視臺計劃今年9月至12月減少播出17項晚會類節目,占原計劃播出量的50%左右;自2014年起減少播出56項晚會類節目,占以往播出量的60%左右。
據中央電視臺負責人介紹,央視將繼續辦好以《春節聯歡晚會》為代表的自主創辦品牌晚會,杜絕過度使用聲光特效、舞臺布景等,不搞異地分會場晚會,減少明星大腕,并邀請更多基層群眾,打造真正的“群眾大舞臺”。
中央電視臺此舉意義何在?效果如何?請進行簡要點評。60字以內。
二、品味語句
◎考情概述◎
“品味語句”是近年高考試題的新題型。它的題料主要來自于名家名篇、經典名言等,主要考查考生的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包括準確、簡明、連貫等。試題題型主要表現為三類:一是分析鑒賞表達效果,一般要從表達方式入手,體會情感、情趣、事理的完美結合。二是考查表達技巧,側重于藝術手法的考查,一般要從修辭、句式、語言風格等方面進行品味。三是從語體色彩入手,賞析面對不同場合、不同對象采取不同的表達方式所產生的不同效果。
因為是新題型,從近年的命題來看,“品味語句”類試題設置的難度都不太大,題料比較淺顯,不會為難考生。也正因為是新題型,臨場失分還是很常見的。出錯類型主要有:不得要領,隨心所欲,答案游離于題料之外;語言表達邏輯混亂,不連貫,不簡明;不能結合語境進行賞析,缺乏針對性;不能準確理解語句(特別是經典名句)的含義,挖掘不出其中的哲理等。
◎解題技巧◎
“品味語句”類試題考查的內容主要包括哲理、情趣、表達技巧等。解答這類試題,要求考生反復研讀題料,做到精讀細嚼,細心體會其中的奧妙,然后選取最“耀眼”的亮點進行賞析品味。賞析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幾種:①從內容入手,品味語句抒發的情感或蘊含的哲理,凸顯思想性;②從情趣入手,品味作者遣詞造句、靈活駕馭語言表情達意的技巧,凸顯理趣性;③從手法入手,品味語句的表達方式,如比喻、夸張、反復、對比、仿詞、呼告、擬聲等修辭格的運用,還要品味不同語體色彩表達效果的差異,凸顯藝術性;④要全方位、多角度鑒賞,綜合品味,不能只抓一點,不顧其余,以致顧此失彼,以偏概全,凸顯全面性。
下面結合經典考題的解析,來領悟品味語句的方法技巧。
1.(2013湖北卷)下面是魯迅小說《藥》中的一段景物描寫。請從表達效果的角度予以點評。要求:語言表達準確、簡明、連貫,不超過40字。
西關外靠著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塊官地;中間歪歪斜斜一條細路,是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卻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邊,都埋著死刑和瘐斃的人,右邊是窮人的叢冢。兩面都已埋到層層疊疊,宛然闊人家里祝壽時候的饅頭。
參考答案:墳墓像饅頭的比喻,把貧與富、死與生的尖銳對立揭示得多么深刻、多么意味深長啊!
技法印證:細心品讀,可以發現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是描寫“官地”中的“叢冢”,即層層疊疊的墳墓。為了表現墳墓之多,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以“祝壽時候的饅頭”為喻體,形象生動,也流露出作者強烈的憤恨之情。參考答案選擇表達技巧這一突破口,是非常準確的。
2.(2011湖南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視人之國若視其①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墨子·兼愛中》)
[注]①其:反身代詞,指自己。
簡要分析上述兩段文字含義所體現的儒墨兩家思想以及表達效果的異同。不超過90字。
參考答案:兩段文字都體現了“愛”的思想,但儒家倡導的是有等級的仁愛,先后有別;墨家主張的是無差別的兼愛,一視同仁。前者用對偶句、對比式,整齊優美;后者用排比手法,語勢暢達,一氣呵成。
技法印證:解答這道題,一要疏通文意,讀懂原文;二要熟悉人物,明辨思想;三要明確表現手法。兩段文字都體現了“愛”的思想,但側重點不同,表現手法不同,表達效果也不同。答案正是從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法的角度進行賞析的。
3.下面兩段文字,內容相同,表達方式和表達效果不同,試作簡要賞析。50字左右。
蔚藍的天空,萬里無云。碧綠的草地上,一條小溪潺潺流過,水中的卵石清晰可見。溪邊坐著一位長髯老者,面容清癯,雙目炯炯有神。
天空藍藍的,一點兒云彩都沒有。青青的草地上,一條小溪嘩嘩地流著,水里有好些圓溜溜的石頭,像雞蛋似的,看得可清楚了。溪邊坐著一位長胡子的老爺爺,臉瘦瘦的,胡子長長的,那雙眼睛可有神了。
參考答案:兩段內容相同的文字,一個用書面語盡情描摹,文采斐然,莊重文雅;一個用口語娓娓道來,質樸無華,親切自然。
技法印證:這是一道比較型鑒賞題。對于內容相同的文段,答案從表現手法和語體色彩等方面進行品賞,同時,還辨析了表達效果的異同,是全面準確的。
◎沖關演練◎
1.下面是郁達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寫,請從表達效果的角度予以點評。要求:語言表達準確、簡明、連貫,不超過50字。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里的家蟲。
2.高三學生姚某不服管教,還動手打傷了班主任,但由于人情關系等種種原因,學校沒有給姚某任何處分。臨近畢業,主管安全的劉副校長找到姚某的班主任,要求給姚某辦理畢業證。班主任問:“請問劉校長,姚某是不是我校學生?”劉校長聽到這句話,知趣地走了。
班主任這一看似平常的反問柔中有剛,很有殺傷力,請對此作簡要分析。80字左右。
3.品讀下面的兩段文字,一定會給你帶來美的感受。請賞析其中的奧妙所在。90字以內。
山那邊,有幢湖藍湖藍的木樓,還有一方幽藍幽藍的楓牙嶺。楓葉紅了,紅嘴玉在幽深深的楓樹林里歌唱。
秋天的邊上,黃昏的羽毛飄落在草叢中。一條悠長悠長的小路,鍍滿月光,奶奶和爺爺在乳白色的山霧中扛著鋤頭,姍姍而行。
4.假如你是少兒夏令營的輔導員,要用下面一段文字向營員們口頭介紹將要去參觀的水簾洞。畫線部分顯然不得體,請作簡要分析,并請重新表述。130字以內。
水簾洞在山的北面,洞口朝北,有城門那么大,常年有水流出。山洞很深,極難走到盡頭。洞外一條瀑布自高空垂下,如帶如練。水石相激,霧氣升騰,陽光一照,絢麗多彩。
5.臺灣著名詩人痖弦說:“月亮出來了——這不是詩;月亮來了——這才是詩。”你是怎樣理解痖弦的這句話的?不超過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