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冰+鐘海
回顧歷史,在世界歷史上具有較大影響的民族和國家,在崛起和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都會產生具有深遠影響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是民族和國家取得偉大成就的重要精神財富。中華體育精神是“中國精神”的具體體現,實現“體育強國夢”,必須弘揚中華體育精神。
中華體育精神的內涵
各個民族和國家的體育精神,往往與自身的民族和國家的傳統觀念、價值取向、民族心理特征相聯系,從而呈現出不同的形態。中華體育精神既是被打上中華民族烙印的體育精神,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精神,也是“中國精神”在體育領域的體現和發展。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中華體育健兒在奧運賽場的表現感動了全國觀眾。奧運會結束后,《中國體育報》連續發表6篇評論員文章,論述“中華體育精神”,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評論員文章指出“中華體育精神”由“祖國至上”、“敬業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友愛”、“艱苦奮斗”等六個方面組成。這是“中華體育精神”作為特定概念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1997年,時任國家體委主任的伍紹祖同志在全國體委主任會議上將中華體育精神概括為“為國爭光、無私奉獻、團結友愛、科學求實、遵紀守法、頑強拼搏”。2007年5月21日,時任國家體育總局局長的劉鵬同志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署名文章,將“中華體育精神”概括為“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中華體育精神”作為一個具有特定內涵的名詞被確定下來。
由“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構成的“中華體育精神”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為國爭光是祖國至上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是中華體育精神的核心所在和根本動力;無私奉獻是不計得失的大公無私精神和崇高的職業道德的具體體現;科學求實是一種崇尚科學、求實奮進、開拓創新的工作精神;遵紀守法體現了嚴于律己的道德作風,團結協作提倡的是互助友愛、以大局為重的集體主義觀念;頑強拼搏則是奮斗不止、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高度的工作責任感的具體體現。
中華體育精神是新中國體育在實踐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品質,也是中華民族精神和體育精神的有機融合。它既是“中國特色”的體育精神,也是體育領域的“中國精神”。
中華體育精神是“中國精神”的具體體現
從內涵上看,“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從具體范疇上看,“中國精神”包括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長期形成的思想品質和精神動力,比如“兩彈一星”精神、“鐵人精神”、“大慶精神”、“航天精神”等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精神,自然也應包括“中華體育精神”。作為“中國精神”在特定歷史階段和具體環境中的豐富和發展,中華體育精神是“中國精神”在體育領域的集中反映,既繼承了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民族精神,又融合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中華體育精神,繼承了中華民族精神。“中華體育精神”植根于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在長期體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價值標準和心理狀態。中華體育精神將體育精神打上了中華民族的烙印,傳承了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縱覽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愛國主義不僅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而且是中華體育精神的核心。這些中華文明孕育出的精神品格,在我國的一代又一代運動員身上都有所體現。2000年,江澤民同志在會見第二十七屆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時說,“中華體育精神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全國各條戰線的同志們都要大力發揚振興中華、為國爭光的愛國主義精神,大力發揚頑強拼搏、爭創一流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勇于創新、力攀高峰,同心同德地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這是對中華體育精神的高度評價,充分肯定了中華體育精神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精神價值。
中華體育精神融合了時代精神。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體育事業取得巨大的成績,與當代中國社會全方位、多層次的改革分不開,也與中國體育工作者科學求實,開拓創新的精神分不開。胡錦濤同志曾說,“真正的技術核心、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依靠自主創新。”在體育領域,創新是競技制勝的法寶。中國乒乓球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就是堅持科學訓練,不斷創新。1981年,萬里同志在總結“乒乓精神”時,就將“不屈不撓、勤學苦練、不斷鉆研、不斷創新”的精神作為“乒乓精神”的重要內涵之一。20世紀50年代,國內各路乒乓球選手和專家們歸納出了“快、準、狠、變”的四字經,作為中國主流打法“近臺快攻”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方向。60年代,乒乓球隊又總結制定了“百花齊放,以我為主,采諸家之長,走自己的路”的技術發展戰略。70年代,徐寅生等人在總結了乒乓球發展的新規律的基礎上,將原來的“四字經”加上了一個“轉”字,發展為“五字經”。80年代,中國乒乓球隊又提出了“特長突出、技術全面、沒有明顯遺漏”的要求。“據統計,在國際乒乓球運動發展的百年歷程中,共有46項打法與技術創新,而中國運動員創新達到27項,占總數的58.7%。”近年來,中國乒乓球隊依然堅持不斷創新并掌握核心技術,使得張繼科、馬龍等一批年輕隊員在大賽中脫穎而出。可以說,中國乒乓球能夠長盛不衰的原因就是堅持不斷創新。此外,排球、跳水、體操、皮劃艇等項目,始終遵循科學求實的精神,堅持在技戰術和訓練方法上不斷創新,使我國在這些項目上保持了長期優勢。
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實現體育強國夢
2013年5月,習近平同志在接受拉美三國媒體聯合采訪時說,“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振奮起全民族的‘精氣神。”偉大的實踐需要偉大的精神引領和支撐,偉大的精神源自偉大的實踐探索。要實現“體育強國夢”,必須弘揚體育戰線上的“精氣神”——中華體育精神。
體育強國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強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長久夙愿,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國體育人為之奮斗的理想。體育強國夢,不僅包含著人民的“強身健體夢”,也包含著中國實現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夢想。
鴉片戰爭后,中國人從身體到心靈都飽受痛苦,中華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自上海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始,外國人開始稱呼中國為“東亞病夫”。面對“東亞病夫”的蔑稱,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中國知識分子集體發出了強民強種的呼喚,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中形成了一股強烈的“尚力思潮”,體育被看作“莫不以此為最急”。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體育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1952年,毛澤東同志為新中國體育事業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明確界定了新中國體育事業的性質、目標和任務,為新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1955年,北京召開了全國第一屆工人體育運動大會。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運動會”在北京召開。從1949年到1976年,中國人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極大改善,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從35歲提高到了65歲。
2008年8月24日,第29屆夏季奧運會在北京成功閉幕,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致辭中盛贊北京奧運會是“一屆真正的無與倫比的奧運會”。同年9月29日,胡錦濤同志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說:“國運興,體育興。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我國大踏步邁入世界體育大國行列。十三億中國人民用真誠感動了世界。當北京奧運會火炬在國家體育場上空熊熊燃起的時候,我們可以告慰無數為中華體育發展吶喊奮斗過的志士仁人,中華民族的百年期盼終于實現了。”北京奧運會是中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重要起點。
實現體育強國夢,必須弘揚中華體育精神。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體育強國是其中要實現的要素之一。競技水平、話語權、經濟實力、媒體影響力、科學技術、文化軟實力等諸多因素綜合決定了一個國家是否是體育強國,其中,文化的因素尤其重要。中國要成為真正的體育強國,不僅需要全面提高我國體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促進我國體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而且需要完善我國體育體制,增強廣大民眾體育健身意識。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體育文化的發展。只有真正做到文化興,才能體育強。中華體育精神是中國體育文化的精髓,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才能實現民族體育文化和民族的復興,這是實現體育強國的根本所在。只有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才能全面推進體育文化建設;也只有實現體育文化的繁榮,提升我國體育文化的軟實力,才能實現體育強國夢。
(作者單位:北京體育大學)
責任編輯:鄭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