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晶晶WEI Jing-jing
(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昆明 650500)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n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China)
在上個世紀,一些發達國家工業飛速發展,畸形發展的社會造成了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的破壞,大量的城市問題被遺留。但是有壓力,才會有動力,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人類從認識自然到了解自然的過程中提出了生態城市的概念。
生態城市的理念有著很悠久的淵源,盡管它是1980年代以后才迅速發展起來的。無論是古代中國城市還是歐洲城市,或者是美國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莊,從霍華德的田園城市到芒福德的城市與自然的理論,我們都可以看出生態城市的發展歷程。1992年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將可持續發展的議題提上國際議程到身為建筑師和規劃師對城市可持續性發展的思考及其社會責任,生態城市也經歷過一個漫長的過程。
生態城市(英文說法有eco-city、eco-polis、ecoville等),又稱生態社區(eco-community)。從廣義上講,跟生態系統有關,可以認為是一種參考生態系統的規律來進行規劃的城市。從狹義講,生態城市試圖利用生態學原理的方法解決城市中生態與環境問題。生態系統中的核心觀念就是一種自我循環的穩定狀態,而生態城市的理想狀態,也就是能在小范圍內達到自我循環,而不對環境造成負擔。
生態城市的建設是對生態系統在城市規劃和建筑領域中的體現,可將其理解為在可持續發展理論和自我循環理論的原則指導下設計和規劃的城市。從這一方面來看,歐洲在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理論和實踐方面走在了世界前沿。
2.1 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的分類 目前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在實踐層面,針對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領域及城市建設過程中幾乎沒有全面性的研究,僅僅只是部分的、探索性的實踐。現有的大多數實例都是以生態為目標,在城市的發展和建設當中輔以建筑技術手段來解決實際面臨的問題,缺少系統的研究,就無法滿足生態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根據方法手段的不同,生態的可持續性城市規劃設計原則可被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涉及空間規劃及使用模式的比較宏觀的層面;另一類是涉及技術使用和功能布局原則的微觀的層面。
根據規劃所涉及的地域范圍大小則可分為三大類:局限于單體建筑或建筑群的、工程設計方面的原則;城市中的特定區域或者整個城市層面的原則;區域層面的、城市之間的規劃原則和方法。
對于單體建筑或建筑群的工程設計方面還沒有具體的空間規劃及使用模式,這與使用者的需求有關,比較具有彈性,沒有固定模式,但在技術使用及功能布局上普遍能自然通風、采光,應用太陽能技術;在城市特定區域或者整個城市層面上的規劃就比較復雜一些,首先要對環境的狀況作以研究,其保護、承受能力要做以調查,其次景觀規劃也要遵循環境保護法,最后分析其模式是多功能混合型城市還是緊縮城市等,功能上要考慮到居住區的管理,老城區的更新以及新交通模式的規劃,技術層面要做好雨水管理;對于區域層面的、城市之間的規劃原則一般按照分散多中心模式規劃或是按照網絡型城市體系使用模式,在這種大面積劃分的情況下,基礎設施的區域規劃管理成為布局上的主要任務。
2.2 案例分析 合理的功能布局、基礎設施和交通軌道跟環境的承受能力有一定的聯系,新的城市規劃方案及城市居住模式對生態城市的目標有著深遠的意義。
2.2.1 環境承受能力研究——以康斯坦茨市北有根哈德居住區為例 北有根哈德居住區位于德國康新坦茨市,面積大約為5.7 公頃。對該地區的用地空間進行分析后發現,該基地周邊的牧地和空地是動植物生存的有利空間,該地區河道居多,水文地質條件優越。基于生態保護的需要,該地區環境不具備承受建設居住區的能力,須保持其自然狀態。從環境的承受能力出發,該地區的規劃計劃不得不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在其之上保持原有植物的基礎上,擴充綠地,修繕空地。而原計劃在該基地規劃的居住區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建設在基地邊緣地塊,和向西部分的地塊。
該案例從環境的承受能力出發,檢測出該基地并不能承受建設居住區而產生的壓力,對生態環境做出了最大的保護,盡量把破壞降低到最小,從而達到生態的目的。
2.2.2 多功能混臺型城市——以德國里瑟菲爾德新區為例 里瑟菲爾德原來是19 世紀建的污水排放區:城市污水通過管道排放至此,通過自然凈化排入天然河道。在20 世紀政府決定將78 公頃用地作為城市新區開發,其余部分劃為自然保護區。該新區的功能布局為十字交叉軸式:東西軸是密集的,城市塊狀圍合結構,作為主要的城市交通干道;南北軸是公共設施布局,布置如學校、教堂和公共綠地等基礎設施。基于其混合的功能模式,在其現有的基礎上,規劃新建筑通過塊狀維和提高城區密度,建筑密度有中心向外遞減,最終與自然融為一體。城區密度大,建立短路徑路網,為步行、公交創造了條件,同時減少了城市污染。
該案例也是從城市形態出發,研究出一條既適用于城市新的規劃,又不危及到環境的方法,不僅僅做到了自然生態,更做到了社會生態。
生態城市規劃的根本目的,在于創造一個可以自我修復,實現自給自足的循環系統,創造人與自然能和諧發展的可持續的過程。目前城市與環境問題日益顯現,并且其生態惡化的范圍和程度也在不斷的加重,新的規劃思想與規劃系統勢在必行。
案例分析:當研究城市規劃的時候,城市就被看作是一個事物。這不但需要我們了解城市的根本與歷史變更,更要把握城市的發展脈絡和當前現實狀況,以此才能駕馭城市未來發展。以下則是對于兩個典型城市的生態城市規劃研究。
3.1 臺北市生態城市規劃研究 臺北市是臺灣地區的中心地區,匯聚了最多的行政資源和貿易資源,是臺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臺北市也是臺灣地區在生態城市規劃理念與實踐方面最先進的城市。
根據自然條件的不同,將臺北市劃分為若干以“生態城市”為目標的城市單元,對其不同的環境特點進行定位與探索,最終為每個單元搜索出相對應的可行辦法。
在對城市自然環境改善的同時,政府相應的調整了一些政策,以適應配合相關變化,起到推動促進作用。同時,加大在市民中的宣傳力度,倡導市民主動參與規劃,提供市民環境管理教育課程,鼓勵市民獻計獻策,真正從最根本“單元”做起。
以上僅是臺北市為其生態城市所做努力的一點皮毛,對其徹底的規劃生態城市,臺北市還做了更加長遠的構想,在此就不敘述。
3.2 蘭州市舊城區生態城市規劃研究 作為中國西北典型的河谷型城市,眾所周知的帶狀城市,蘭州具有較優越的水源和地形條件。同時蘭州地處黃河流域西北片,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初具規模的經濟條件,是非常適合建設生態城市。所以,蘭州的城市建設尊重自然,合理的利用其自然條件,著重突出“兩山夾一川”的山水城市特色。
蘭州是中國唯一一座被黃河貫穿的城市,而作為“綠帶中心”的黃河,實際上是一個綜合功能的生態區,承載著蘭州生態城市多方面的功能。根據蘭州的自然山水和地形、地貌、土壤等條件,黃河可以規劃不同的功能區,如公園、運動廣場等,既為各種動植物提供便利的生存環境,還可以為使用者創建良好的交往空間,更能維持良好的社會與自然的生態平衡。
對于生態城市的建設,蘭州不僅僅對城市環境進行維護與延續,還對整個城區布置進行結構調整。例如,將整個城市在自然生態框架和主軸線的基礎上進行分區。集中工業區,將零散的小工業區和城市舊工業老區集體拆遷致新區,保證城市舊區的自然調節功能,最大可能的維持生態平衡;在組團之間、工業區和居住區之間建設衛生防護隔離帶,如防護林等。為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設者們就必須按照生態城市的理念對蘭州舊城區的人口、產業、交通、空間結構進行整合優化,這將是一個緩慢但具有建著的過程。
提及這兩個城市,一個位于中國版圖西北,一個位于中國西南海域,幾乎成對角線的城市,無論是從地理氣候還是自然條件都沒有相似之處,但兩者卻都為建設生態城市積極規劃,它們共同代表了那些既要保持城自然態平衡又要求社會生態發展的城市,具有典型代表性。
一個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完整性和全面行必須依賴全面的生態系統的承受能力標準,以之作為規劃依據對前期規劃進行審核和修正;規劃中采用合理的空間規劃模式和適用模式;選用合適的能源和原材料系統,將生態技術運用于具體項目,采用新的交通規劃網絡;最后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制定策略。
從以上來看,無論是歐洲發達國家還是亞洲發展中國家,對生態研究上不容置疑的都有繼承與發展,但是相對來說,國內生態城市的實踐和理論相對于當前規劃的影響還是有限的,國內的生態城市建設還有漫長的一段路要走。
[1](英)邁克·詹克斯.伊麗莎白·伯頓.凱蒂·威廉姆斯編著.緊縮城市——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形態[M].周鵬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2](英)大衛·路德林.尼古拉斯·福克著.王健.營造21 世紀的家園——可持續的城市鄰里社區[M].單燕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3]饒戎.北歐生態城市規劃及其思考[J].規劃師,2004,12(20):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