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愛弟
摘 要:適當的課堂提問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探討了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措施。
關鍵詞:質疑;問題意識;思維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既是思維的起點,又是創造的前提,一切發明創造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可見,提問是教學成功的一條有效途徑。提問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而且也使教師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從而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計劃,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適當的課堂提問,能加快數學知識轉化為數學解題能力甚至是數學思維素養的能力,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在這個時期的好奇心和了解的欲望比較強烈。因此,如何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將漫無邊際的好奇心轉化為有效的提問、分析和解答,是小學數學教育的一大課題。作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
一、提問氛圍的培養
學生提問需要一定的勇氣,特別是那些平時不怎么提問或者由于成績不理想而不敢發問的學生。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的形象是十分崇高的。這個階段的學生十分信任教師,教師的一言一行對他們有很大的影響力。因此,教師要建立一種平等、親切的師生關系,并且通過日常課堂的實踐將這種平等的理念傳達給學生,發動這一部分學生積極提問。問題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維空間中才會產生,沒有和諧的氣氛,就難以發揮自主性,也就更加沒有深究的欲望。
二、注重提問的有效性
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時常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一直鼓勵學生積極發問,而臺下卻無人發言,或者是一些學生在一段時間內會特別踴躍地發問,而一些學生則“起伏不定”。認真分析該現象,不難發現:積極發問代表著這段時間受到老師的關注和表揚比較多,而“沉寂”或者是“沉默”則往往是因為得不到或者是比較少得到老師的表揚與鼓勵。這實際上反映了一個問題:學生的提問只有得到反饋后才能夠具有持續性,并且這種反饋必須是及時的和有效的。學生只有在這種不斷的回應與思考當中才能夠真正參與整個教學過程,提問能力也能夠培養起來。
有效的提問,離不開學生和教師雙方的共同努力。教師作為一個引導性的角色,其能否進行有效的引導直接決定著能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課堂氛圍。小學生對于來自教師的關注度是比較敏感的,無論是教師對于自己的關注,還是對于伙伴的關注。適當的關注能夠引起學生對某個問題或者知識點進行更多的思考。
三、積極的評價
低年級的小學生對來自教師方面的信息有著比較高的敏感度。因此,在提出問題后,學生也希望能夠獲得教師的反饋。在這里,對學生課堂提問的評價則成為教師給予反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然,這種評價主要還是以積極和正面為主。首先,不僅可以讓學生對問題的回答進行相應的評價,更要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表揚,如,“你提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等。對問題的直接表揚與鼓勵,對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有更加直接的作用。
其次,要十分注意措辭。由于小學生的心智發育尚未成熟,仍然需要教師的引導。所以,在學生提問出現一些問題的時候,不要急于下“錯誤”或者“不正確”的定性結論。應該嘗試著從學生思考該問題的思維方面來協助學生進一步理清思路,使學生能夠在引導的過程中自己認識到一些錯誤,下次不會出現類似的錯誤。
四、形式多樣化
要想讓學生積極踴躍地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回應或者回答,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除了關注教學內容外,更需要以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作為輔助。如,角色扮演,使學生在角色中體驗提問和思考如何回答的樂趣。當然,教師在其中的引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此外,開放式話題能夠讓學生進行更多的思考,適當地運用能夠讓學生進行發散性地思考。
在培養學生數學提問能力中,教師有效地引導是關鍵的一環。但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些行為或者忽視卻使得引導并沒有產生應有的效果,甚至是出現一些反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重結論、輕形式
一些教師會認為從提問的角度而言,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回答學生的提問即可。只要讓學生了解到他們的任何一個問題,教師都會耐心地解答,自然地他們就會積極地提問,也就達到我們所追求的目標。其實不然,提問能力的培養,并不僅僅是培養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更是要上升到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同時要嘗試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才是提問能力培養的終極目標。因此,教師在回答學生提問的時候也要注意不僅僅是對提出問題的學生進行簡單的解答,還可以有一定的拓展,要循循善誘,讓學生了解問題的來源以及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疑問等等。
2.僅針對提問的學生群體
由于學生個體能力上的差異,學生在思考等方面也有不同。這樣,就會出現一些學生成績比較好,也更加積極地提問,而一些學生則對提問毫無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能僅僅對著這些積極的學生在講課,而要顧及到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水平。否則,課堂將只是某一小部分學生的“天地”,只會使一部分學生成為課堂提問的“常客”,而一部分學生則無話可說。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就會覺得課堂很無趣,也就很難投入到課堂當中。
總而言之,學生數學提問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是師生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的問題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要加以鼓勵和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只有在一個良好的師生互動平臺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夠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能動性,提出更多更有建設性的問題。
參考文獻:
劉振宇.初中生問題意識培養研究:以數學研究性學習為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