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秋
摘 要 創業文化有利于利于激發學生創業、鍛煉學生創業能力,本文對校園創業文化現狀進行簡要分析,并提出幾點建設思路。
關鍵詞 職業院校 創業文化 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Explore Vocational School Entrepreneuri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XU Shengqiu
(Changjiang Professional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helps to stimulate students' entrepreneurs, training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the paper analyzed the status of campus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and makes a few construction ideas.
Key words vocational school;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construction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家為了鼓勵大學生畢業以后自主創業,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比如在上海,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專門設立大學生創業“天使基金”;在青島撥款1000萬元專門成立“青島市高校畢業生創業扶持資金”,扶持畢業生自主創業等,國家政策上在支持學生創業,但也要預防畢業生盲目創業,因此學校就必須調整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構建良好的創業文化環境。
1 創業文化的含義
創業是一種實踐,社會需要的創業人才是集知識、能力、素養于一體的綜合型技能人才。在創業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更要具備敢于開拓創新、敢于創造的精神、擁有不怕挫折的勇氣和毅力。校園文化是影響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而校園創業文化的意義在于通過校園文化的熏陶,讓學生對創業文化有所了解,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開拓創新、敢于創造的能力, 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使創業知識轉化為一種創業文化精神。
創業文化教學在通過理論知識的灌輸之后, 需要學生從實踐中發現自己的才能,并累積社會經驗,為以后創業奠定基礎。
2 高職院校創業文化建設現狀
2.1 學生創業觀念不強,重視程度不高
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高職教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術技能教育,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發展能力的培養。許多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都是為了讓學生畢業能找到專業對口工作而不斷改善人才培養方案,學生也是一樣,來學習的目的是為以后找工作做好準備。在引進創業文化思想之后,絕大部分院校對創業教育的重視度不高,對創業文化的課程安排少,并且知識面較窄,只當是普通的培訓拓展課程看待,致使許多學生并不了解創業,也就忽略了創業文化。
2.2 創業教育系統性不強
創業文化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在通過對學生自身能力評價之后,專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自身才能為學生量身訂制創業方案,再通過方案的實施讓學生親身實踐,達到創業能力提升的目的。因此,創業文化教育也需要通過專業的設定和教學,才能讓學生認識到創業的好處。 但是,由于目前高職院校對大學生的培養主要在于技術技能的培養,對大學生創業并不重視,屬于一種拓展教育,很多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也就開設一門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業教育,重點還是在于就業,可見對創業文化課程缺少系統的安排和專業授課,即使有也多以講座的形式或者老師講授播放視頻的形式將創業文化展現在學生面前。但這種效果是有限的,學生就算認真聽講座看視頻也只能片面理解創業,而對創業的好處和價值卻不一定能理解。
2.3 缺乏專業的創業文化講師
創業文化與專業技能知識的教學不同, 創業文化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需要了解企業的經營運作管理、發展規劃等,這就要求創業文化教學的教師既需要有豐富的創業理論知識又需要有豐富的創業實踐經驗和智慧。
就目前創業教育而言,大部分都是由本校自有的專業教師來講授,這些老師專業理論知識豐富,專業技能強,但是絕大部分并沒有創業經驗,講授創業起來可能是空有理念的教學,而就創業人士而言,在創業成功后,也很少會轉行到教育行業。因此,擁有創業文化知識和創業實踐經驗的教師極度缺乏, 致使學創業文化教育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達不到創業文化教育的目的。
3 建設創業文化的基本思路
3.1 提倡創業理念,培養創業精神
要建設創業文化首先需要學生有創業理念,需要轉變學生長期以來的求職觀念,不僅要能夠找到工作,同時也要有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
創業精神并不是簡單的創立新企業,它包括創造機會、創造資源等,不論在何時都要不斷創新。創業精神是創業實踐的前提,是一種理念。這種理念要貫穿于課內課外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有創業精神,才會不斷去創新思路、開拓發展。同時創業精神反映了學生對創業的看法和態度,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成為引導學生創業實踐的第一步。
3.2 創造良好的創業文化校園環境
學校可以通過校報、廣播臺、網絡、微博等各種宣傳工具宣傳創業文化和創業精神;對創業先進進行激勵和表彰,比如在各種創業比賽中得獎的同學給予一定的獎勵,設立“創業之星”獎學金等;組織各個社團圍繞創業教育開展一系列的社團活動,營造濃厚的創業文化氛圍,激發創業熱情。
學校可以組織學生成立各種創業團體,比如成立創業協會,進行創業咨詢指導,協會由專業的創業指導老師、創業有成的優秀畢業生,以及具有創業精神、有一定創業知識和能力的學生組成,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機會,對有創業意愿的學生提供創業咨詢,可以對學生自己做的創業計劃進行進一步指導,使他們更進一步接近實際創業。endprint
學校可以邀請一些各個領域的創業明星來做專題講座,為學生分析經典的成功創業案例,同時,也可以邀請優秀的畢業生回來做報告,作為高職學生來說,本身對創業就缺乏信心,通過師兄師姐的創業經歷來感染學生,可以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創業潛能,調動他們的創業熱情,培養他們的創業意識,不再覺得創業是遙不可及的。如我校曾請“金剛創業團隊”的5位優秀畢業生回母校做創業交流,向學弟學妹們傳授創業經驗,聽完后學生反響強烈,明白創業需要團隊意識,需要吃苦耐勞,要能適應社會、適應環境,要樹立理想信念,確定好目標,一切皆有可能。
3.3 加強創業文化實踐教學
通過舉辦各種創業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業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創業文化理念最終是需要落實到創業實踐中去,創業本身是一項實踐活動,學生創業理念的形成僅僅靠創業教育傳授的理論知識是不夠的,還應依托學生的創業實踐。一是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組織的各種創業比賽。比如參加全國職業院校創新效創業大賽、信息技術創新大賽等,讓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的創業之中,通過比賽過程獲得一定的創業經驗,從而提高實際創業能力。二是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活動。學校可以通過產學研結合創辦企業或是創建自己的產業孵化基地,一方面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 比如可以由學校設定一個總的市場環境,由各個創業講師帶領學生團隊在校內模擬成立不同類型的企業,模擬企業從創立開始到后期的營運,各個企業之間在總的市場環境中進行交易往來,同時可以聘請銀行、工商、稅務等機構的人員來進行相關業務指導,比如申報營業執照,如何去銀行開戶,如何申報稅款,如何申請貸款等日常企業會碰到的一些基礎業務,讓學生提前體會到創業過程中會碰到的問題以及如何去解決問題,為他們將來能更好地創業提供一個逼真的實踐平臺。當然如果國家政策允許的話,能夠成立真實的公司是更好的,比如我校就與省婦聯及相關企業開展的政校企合作項目“荊楚巾幗創業平臺”,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和培訓,特別是在我校高職市場營銷專業及電子商務專業進行學生創業能力教育的實踐,這樣既可以為學校開辟財源,同時也為學生提供校內實踐平臺。這樣做就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取更多的創業經驗,同時也有利于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把握。
3.4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開展創業文化的教育的關鍵,學校應將創業師資團隊的建設作為學校師資培養的重點,大力推動現有教師深入企業頂崗,尤其要去創新能力強的企業,這樣不僅提高了個人的實踐能力,拓寬思維,同時了解了企業人才的需求和行業工作流程、新技術等,這樣不僅有利于校企合作,還有利于工學結合的教學改革,對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及課程改革有很大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另外學校也應該搭建平臺,聘請創業成功人士作為兼職教師,不定期地給學生做講座,對學生做出的創業方案提出指導性意見。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省職業教育科學研究課題《職業院校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模式與途徑研究》(編號G2013C031)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劉險峰,大學創業文化的構建探討,前沿,2012(12)
[2] 劉素婷,談高校創業文化建設,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9)
[3] 蕫靜,關于構建高職院校創業文化體系的探討,職教論壇,2012(14)
[4] 梅紀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職業院校文化建設的思考,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