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碩+郭晨+呂敬祥
摘 要 近年來,移動網絡的發展十分迅速。在移動互聯時代,大學生的網絡使用習慣和信息交流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給大學校園文化帶來重要的影響。本文從分析移動網絡的特點入手,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述了移動網絡給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 移動網絡 大學校園文化 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40 文獻標識碼:A
Influences of Mobile Network on Campus Culture Building of University
PENG Shuo, GUO Chen, LV Jingxiang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Jiangxi 343009)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obile network has witnessed a rapid development. In a mobile Internet era, network use habits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anner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changed tremendously, which brings about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campus culture of a university.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features of the mobile network, and then describes major influences that the mobile network imposes on building of campus culture of a university.
Key words Mobile network; campus culture building of a university; influence
近幾年,移動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移動互聯技術從2G到3G再到4G,推動我國互聯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6.3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已達到5.27億,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比例(83.4%)首次超過傳統PC上網比例(80.9%)。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興趣的大學生群體一直都是網絡最活躍的用戶群,而在移動網絡的發展中,大學生們的上網方式、信息獲取習慣和交流溝通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并逐漸蔓延到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影響著大學校園文化。
1 移動網絡的概念、特點及其發展趨勢
移動網絡是移動通訊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相融合的新型網絡,在這個新環境下,用戶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接入互聯網,隨時隨地使用網絡服務。移動網絡不僅僅是傳統網絡模式的補充,而且對互聯網現有的架構體系、信息傳播方法、網絡服務模式以及商業盈利模式都起了顛覆性的變革。移動網絡除了具備傳播、共享、交互、開放等傳統網絡特點外,還具有自身的一些特點:
(1)用戶使用移動網絡更便捷,更頻繁。移動網絡終端設備的小巧便攜及操作靈活的觸屏技術,使得移動網絡的使用更加方便和快捷。而隨身攜帶的智能手機配合網絡運營商的無線接入方式使得用戶可以隨時隨地上網,讓網民的上網活動更加頻繁,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統計,2014年上半年中國網民的人均周上網時長達25.9小時,相比2013年下半年又增加了0.9小時。在使用網絡的場所分布上,網民使用電腦上網有九成是在家里,局限性非常大,而使用移動終端的場所則分布廣泛,教室、路上(含火車、地鐵、公交、出租車等)、咖啡廳、公園等都是熱門場所。
(2)用戶使用的功能更全面,內容更廣泛。移動網絡的發展帶動網民在休閑娛樂、信息獲取、交流溝通、電子商務等功能上的使用率快速增長,并且在移動金融、移動醫療等新興領域移動應用上也逐步增加,推動網民生活進一步“網絡化”。在手機網絡應用的排行榜上,即時通信、搜索引擎和新聞分列三甲,而手機旅行預訂、手機支付和手機銀行則位列增長速度前三名。
(3)用戶之間更互動,自媒體走紅。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網絡的開通,利用社交平臺隨時隨地分享自己的所見所得成為一種流行,標志著“自媒體時代”的來臨,自媒體以微博和微信為代表,是一種“以普通大眾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在這種環境下,眾多“自我”通過發布信息,轉發討論,激辯交流、分享推廣等行為,形成全新的民間討論區,相比較傳統媒體更開放、更自由。
(4)移動網絡熱點更隨機,變化更快。在傳統網絡時代,事件的發生到信息的發布,需要較長的準備時間,因此網絡輿論熱點往往是可預測的,媒體利用各種專題報道引導網民討論熱點事件。而移動網絡時代,網民們參與熱點事件交流討論的時間間隔越來越短,因為手持智能手機的網民無處不在,熱點事件往往被附近的網民最先接觸,無論是“昆明火車站砍人事件”還是“魯甸地震”,都是現場目擊者通過自媒體率先報道,用大量的文字說明、現場照片和視頻迅速交織出事件的輪廓,引發大量關注。這就使得網絡的輿論熱點更隨機,變化更快,就像歌星汪峰著名的“頭條被搶”事件,“離婚撞正鵬菲斷,表白又遭恒大淹”,數小時之內輿論熱點快速變化,網友們前一秒還在討論汪峰的戀情,后一秒注意力就被恒大首奪亞冠而轉移了。
2 移動網絡的發展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正面影響
(1)移動網絡能提高大學校園文化傳播的效率。學生一直是網民中最大的群體,2014年6月的調查表明,全中國網民中的學生比例達到了25.1%,而其中求知欲極強的大學生更是主力軍。傳統網絡在大學中已經被利用得非常廣泛,學校、院系、社團均在網上開展各類活動,傳播校園文化。但受限于電腦的便攜性不高,學生網民只有在寢室、機房等地方才能上網,信息也往往是在中午、晚上或者周末之類的時間段傳播。許多信息也必須主動登錄網站才能獲取。endprint
移動網絡時代,上網終端的便攜性大大提高,大學校園文化的傳播廣度有了一個質的飛躍。校園內的各種信息可以在全天候傳播,而重要信息也可以通過短信、郵件、即時通訊軟件等工具來推送到學生的移動終端上,比如中午要舉辦個活動,上午十點發出信息,到中飯時間就已經有很多響應,大大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效率。
(2)移動網絡能更好地為大學生開拓視野,豐富知識。移動網絡的即時性,使得獲取知識越來越便捷。個人空間、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工具不停地轉發分享各種知識,讓參與其中的學生們被動地了解。同時大學生們也使用手機搜索引擎去主動搜索未知的知識,只要幾秒鐘,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內容。移動網絡在知識的積累中扮演了催化劑的角色,可以迅速高效地對課堂知識進行補充和完善。
(3)移動網絡能提高文化服務的個性化,更好地展現大學生的創造力。傳統的網絡時代,大學生之間的交流主要以BBS論壇、網站討論區等為主,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進入移動網絡時代后,隨著微博和微信平臺的逐漸成熟,大家都可以當主角,隨時隨地開展個性化的文化服務。首先,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需要,定制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并獲得系統點對點的信息推送服務。然后,大學生可以自己主持開展相關話題的討論,通過移動平臺推廣出去,吸引感興趣的同學加入參與,自己做主人,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例如,2014年,來自武漢、南京、鄭州的四名殘疾大學生發起的“校園無障礙隨手拍”活動,在19個省100多所大學推廣,反響熱烈,還獲得了第二屆大學生公益活動創意大賽的20強。
3 移動網絡的發展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負面影響
(1)移動網絡上信息的載體單一,多媒體信息難以傳播。在傳統互聯網時代,多媒體技術飛速發展,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等多種表現形式在電腦上相映成趣,豐富多彩。而進入到移動網絡時代,智能手機成為最普遍的上網終端,其硬件能力以及流量限額成為多媒體信息傳播的兩大瓶頸:有限的CPU能力,巴掌大小的手機屏幕,少得可憐的電池容量,每月吃緊的流量和較慢的網速。而利用移動網絡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時,也要顧及到展示的內容不能太多,圖像不能太大,文章不能太長,動畫、視頻基本不放等等,許多有價值、有代表性的多媒體信息難以傳播,扼殺了許多創造力和表現力。
(2)垃圾信息傳播更快,難以預付和控制,監管難度增加。移動網絡隨時隨地在線的特點導致了信息的傳播非常迅速,往往一個話題剛發表,就有許多人閱讀并轉發了。而色情、暴力、迷信、虛假消息、詐騙信息等垃圾信息同樣傳播得非常快,許多網站和微博大V們為了吸引眼球,也經常有意或無意地轉發未經核實的垃圾信息,加速了垃圾信息的傳播,造成了許多深刻的教訓。2010年山西大學生傅某在網上發布的地震謠言,引起一系列謠言飛傳,造成山西六市數百萬人到街頭避震,嚴重破壞了社會秩序,而后其被判拘留10天。在2014年8月云南魯甸地震的報道中,中國之聲的“渾水泡面”新聞被《環球時報》認定為“虛假消息”拿出來批判新聞道德,而后又被諸多記者和網友的證據證明確有此事,兩家影響力頗大的媒體活生生演了一出鬧劇。面對層出不窮的各種垃圾信息,無論對國家而言,還是對校方而言,其監管難度都非常大。
(3)信息獲取過于簡單,影響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移動網絡的便捷,使得許多大學生的思維習慣發生了改變,“不知道的問題上網搜”成為了許多人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無論是作業、筆記還是復習題,甚至于考試的時候都想著偷偷帶個手機對照著題目搜答案。以至于在許多的大學里,學生上課就是混臉熟,期末就等著老師劃重點,考到原題才會做。數學大題,換一個參數就不會解;法律解析,換一個案例就找不到頭緒;英語閱讀,換一個詞語就看不懂。移動網絡的便捷造成了很多大學生以“反正隨時能搜得到”為理由,放棄記憶和深入思考,失去了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丟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4)過于依賴娛樂功能,容易沉迷影響作息。移動網絡上網非常便捷,智能手機上的游戲、社交工具也豐富多彩,導致許多大學生自控能力差的弱點被放大,隨時隨地想玩就玩,更容易沉迷于網絡,成為“手機癮君子”。很多大學生在教室、食堂、操場、宿舍,甚至在被窩里,一玩就是幾個小時,不但耽誤自己的學業、擾亂作息時間、影響身體健康,還容易破壞班級甚至學校的學習風氣,造成嚴重的后果。
基金項目:江西省藝術規劃項目(YG2013068)移動網絡的發展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研究;江西省藝術規劃項目(YG2012079)網絡文化發展對校園文化生活的影響研究;吉安市軟科學項目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4年7月. [2014-8-8].http://www.cnidp.cn/.
[2] 周揮輝.自媒體網絡環境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2):62-66.
[3] 楊圣華.移動互聯網對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影響[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3(12).
[4] 董廣安,劉思揚.“雙微”環境下移動網絡公共領域的失范與對策[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7(4):173-1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