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娜娜
摘 要 教師的德性是一種獲得性的內在精神品質,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修養而形成的。教師德性需要培養,教育實踐和教師自身的道德反省等都是培養德性的重要條件。教師德性是教師敬業樂教的內在動力,也是學校取得社會良好評價和有力支持的基礎。
關鍵詞 教師德性 教育實踐 自我反省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Teacher's Morality and Training
CHEN Nana
(Changyi No.1 Middle School, Changyi, Shandong 261300)
Abstract Teachers' morality is an acquired virtue inherent spiritual quality,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ocess in the formation of continuous cultivation. Teachers need to cultivate virtue, education; practice and teachers to reflect on their own moral virtue are all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cultivation. Virtue is a dedicated music teacher teachers teach intrinsic motivation, but also get a good evaluation of the school community and the strong support of the foundation.
Key words teachers' morality; education practice; self-reflection
1 教師德性的涵義與構成要素
教師的德性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修養而形成內在的精神品質,它是教師通過教育實踐而逐步人格特質化的品德,是一種習慣于滿足正當需要和選擇正當行為去獲取正當利益的品質。教師德性是內隱的,是教師的生命歷程中精神需要獲得的滿足,也是一種后天習得的職業角色品質。
教師德性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三點:教師之善、教師之公正、教師之責任感。
廣義的教師之善,包含教師自覺自愿關注受教育者的外化利益與精神利益的品質和行為,主要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愛與尊重和對學生發展的高度責任感。對教師而言,善性自身的獲得和養成就是目的,它自身就是回報,自身就是教師追求的價值,是不為功利的功利;對學生而言,教師之善性可以發揮其工具性的作用,教師的善性對學生心靈成長的影響是任何靜止的沒有生氣的教材中具有善行的教育內容所無法比擬的,“是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這是因為,教師善性之載體是有活力、有生機、有創造潛力的教師,他可以適時適宜地發揮其善性的工具價值,比如,通過潛移默化引起的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因而便發奮學習并取得了好成績;增進師生相互理解的和諧關系等。
教師之公正,是指教師把每個學生應該得到的合理的評價和合理的需要公正公開地給予他,也就是教師在從教生涯中表現出來的那種大公無私、公道和質樸的品質。教師的公正能夠激發起學生對教師的親切感、安全感、信賴感等,從而有助于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
教師的責任感,也就是社會及其群體對教師個人職業角色的期望,在微觀上即是教導和培養學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宏觀上則關系到整個社會和民族的發展。作為教師,其首要責任是把自己造就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有高度職業責任感的人,其次才是勇于承擔育人的責任:即創造溫暖的學習氣氛,幫助學生發展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生獨立發展的意識,引導他們探索學習與生活的關系等等。
2 教師德性的養成
教師的德性有一個發育生成的過程,教師并非都是天生具有德性的教師。教師的德性需要培養,而且這個培養的過程絕非僅僅只是教師倫理道德規范的灌輸,而應是一種培育教師個體蘊含的道德激發力、人際聚合力的實踐過程,并把教師道德理論化為實踐方法,貫穿到教師的教育實踐活動中。教育實踐活動受制于整個教育體系,它本身具有卓越的標準和規則。教師一旦進入了一種教育實踐,就要服從它的標準的權威性,避免行為活動的不當之處,盡量使自己的態度、選擇和興趣服從標準和規則。教師的教育實踐養成教師德性,就是教師追求有意義的職業生活。基本道德情操是教師的核心素質,從根本上說是對教師職業生活意義的自覺,教師是人類職業中的一種獨立存在,這就意味著教師是人而不是神,其存在受制于人類職業世界的存在,也就是說,教師的所有教學實踐活動均受制于其職業角色,而且這種職業角色是創造性的存在著,教師的職業活動面對的是不斷變化發展的、而且在生長的、有生機有活力的學生,這比應對靜態的事物要復雜、困難得多。因此,教師在其教育職業活動中應當既照亮著學生,也實現著自己,為自己創造著有價值的職業生活。
以社會的觀點看教師,與其說是社會關心教師的職業生活,不如說是希望以社會的觀點限定教師的職業生活,一方面,教師作為普通人在從事他的職業,另一方面,教師是一種特殊身份的社會職業,教師必須滿足社會的需要為學生有意義的生活而服務,這就同時也需要社會考慮教師角色的雙重性,既規范出教師應當遵守的職業德性、并監督教師的德性實踐,同時還要采取一些措施為教師作為普通人的那一面生活而提供關照。雖然良好的外在環境并不能保證每一位教師都能很好地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但是如果沒有良好的融洽和諧的外在教育環境的參與,要使大多數教師過上在道德上具有自足價值的職業生活,也就成為奢談。
教師德性養成的另一個必需的角度是教師的自我修養。自我修養是針對自己提升素質的一種文化活動,它以正確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要求為基礎,以自己的身心狀態與需要為出發點,以發展、完善自己為契機,以真善美為最終目標。對于傳授知識、教他人修身養性的教師來說,更是需要先修養自身。教師在修養其德性的過程中需要具備一種自我反省的能力,自我了解和自我反省是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主要途徑,但需要勇氣和長期的堅持不懈。作為教師,應當正視自己的本性,應當坦誠、自主地表現自己,應當從自己深層的本性中去找到自己行為的原因,教師的德性對教師來說,最開始時,主要是一種希望、一種追求、一種推動教師趨向完善的動力,它既是一種存在的目標,也是正在實現的事實。
3 教師德性的價值
教師德性的價值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是對學生而言的外在價值,其二是對教師而言的內在價值。對學生而言,教師德性是教師工作的利他價值之所在,主要表現為一種與正直、公正相融合,以及樂于為學生服務的積極態度;擁有教師德性的教師既不為成規舊習所蒙蔽,也不為勢力、金錢和地位所撼動,相反在平淡的教學實踐中會處處為學生考慮,并以學生的個性、問題等為參照,以最真誠和淳樸的情懷去對待學生。對教師而言,教師德性本身即是精神需要的獲得,此時教師會產生對教育的責任感、高尚感和內省意識,例如,當所教學生有積極表現時,教師會因此而獲得內心的愉悅體驗;教師自己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后而獲得成功感。
一個擁有教師德性的教師會懂得珍惜自己的職業生活,并有能力時刻保持自己那一片純凈的精神天空,還能夠通過與自己的良心進行對話來反省與監督自己的德性發展。教師德性是教師敬業、好學、樂教的根本動力之所在,是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加強隊伍建設的催化劑,是學校取得社會良好評價和有力支持的基礎,是貫徹教育方針、提高整體教育質量的內在保證。
參考文獻
[1] 宋曄.教師德性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05.8.
[2] 石峰.論教師德性[J].教育探索,200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