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劉祥+趙瑞松
摘 要 城市規劃與交通規劃密不可分。但無論是城市規劃思想及方法體系的起源發展過程,還是規劃體系,均與交通規劃存在較大的不同。目前城市規劃與交通規劃在教學體系中的隔離,一定程度上導致城市規劃與交通規劃在實踐過程中難以融合,進而影響規劃方案的合理性,本文旨在通過對城市規劃與交通規劃在教學過程中的協同教學研究,增強學生對規劃中兩者的關系、實踐應用的進一步認識,促進不同規劃思想在學習過程中的交叉滲透,從而培養學生開放、創新的思維模式,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 交通規劃 城市規劃 協同教學 學科融合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of Urban Planning and Traffic Planning Cooperative Teaching
WANG Ying, LIU Xiang, ZHAO Ruiso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and traffic planning are inseparable. But no matter from the urban planning process is the origin of the thought and method of system development from planning system and traffic planning is different. The isolation of current urban planning and transport planning in the teaching system, to some extent, lead to urban planning and traffic planning are difficult to fusion,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in turn, affects the rationality of the planning scheme, this paper aims to researching in the urban planning and transport planning in the cooperative teaching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lanning of both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promote penetrating into different planning thought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mode,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traffic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cooperative teaching; subject amalgamation
0 引言
人類發展之初因交通便利而聚集形成城市,城市發展促進了交通方式的革新,交通發展又進一步推動了城市化進程,交通與城市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古代城市以防御功能為主,道路系統布局以利于軍隊集結及快速防御為出發點;工業革命促進了城市經濟飛速發展,同時交通擁擠、環境質量惡化等問題也開始凸顯。研究者開始了對城市布局與城市交通的探索。1933年《雅典憲章》提出了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F代城市和交通發展正面臨機動化快速發展帶來的巨大挑戰,要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應強化城市規劃與交通規劃的合作協調,使得城市交通和用地規劃在目標、戰略、布局、標準、時序、政策等方面的得到統一,從而實現城市高效地組織和實現各類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城市健康發展。從我國城鄉規劃法所規定的城市規劃體系可知,城市規劃體系和交通規劃體系是相互銜接、相互協調,最后協同的過程。2013年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青島年會舉辦了“交通與用地協同規劃”論壇,促進了業者對城市、交通協同規劃的進一步研究。
1 交通規劃與城市規劃
用地是城市交通產生的“源”,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強度、開發水平等對城市交通需求的空間分布、交通方式需求結構、交通網絡布局、交通運輸系統效率等均起決定性約束作用;①J.M. Thomson認為決定城市空間結構的四要素為:地理特征,相對可達性,建設控制和動態作用,②其中后三個與城市交通密切相關。城市交通深刻影響著城市土地利用的可達性、指向性和增值性,是城市產業區位選擇、城市經濟布局調整以及城市人口集聚方向的重要影響因素。
1.1 交通規劃和城市規劃方法
傳統的城市規劃屬于建筑學的分支,其很多方法都源自建筑學。城市空間的視覺形象是傳統城市規劃所關注的焦點。20世紀以來,由于城市迅速發展,城市問題日趨復雜,城市規劃開始作為一門綜合型學科獨立出來。同時城市規劃逐漸成為一項綜合性很強的政府職能。城市規劃方法論的哲學傳統經由唯理主義到實證主義,進而轉向證偽主義和人本主義,不斷吸納人文科學的研究成果與研究方法。伴隨人本主義思想與現代理性不斷結合,直覺經驗與主觀的規劃方法將進一步融入理性的邏輯思考,使得城市規劃日益科學化、精確化。③目前在城市規劃中,確定城市規劃要素以主觀判斷、定性分析為主,對城市要素系統規劃多從構圖和平面形式上進行研究,欠缺定量化的影響分析。④endprint
無論英國還是美國早期交通規劃源于高速公路網的形成建設,開始之初規劃方法則側重基于交通調查的定量規劃方法。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后交通矛盾日益凸顯,綜合交通規劃將更多的社會因素納入影響體系中,交通規劃摒棄了以交通論交通的傳統規劃模式,開始與環境、土地利用、城市規劃相結合。目前交通規劃經典規劃方法依然為20世紀50年代發展起來的“四階段法”。其以居民出行調查為基礎,在現狀的城市經濟、用地布局、交通等條件下,尋求出行者出行規律。然而交通需求是由于人們需要進行社會經濟活動而形成的衍生需求,同時交通需求受社會、經濟、交通設施等多方面影響,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變化。規劃模型中包含的更多的是數學邏輯,只有把握了影響因素與出行之間的影響關系以及影響因素的發展規律,才可以真正掌握出行規律,從而做出合理的交通規劃。
綜上所述,由于城市規劃師和交通規劃師規劃方法與側重角度不同等原因,城市規劃中的交通規劃對于交通需求及交通網絡方案合理性、可行性分析缺乏嚴謹論證,從而導致交通規劃無法形成城市規劃的有效反饋。交通規劃作為城市規劃的專項規劃,交通規劃是由于缺乏對城市規劃的認識,過分強調交通功能,以交通論交通,忽視與城市規劃的充分協調。
1.2 交通規劃與城市規劃規劃體系
《城鄉規劃法》規定我國城鄉規劃體系包括三方面內容:法規體系、行政體系、工作體系?!冻青l規劃法》規定:城市交通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總規同步審批與實施。城市規劃的編制分兩個階段(總體規劃階段和詳細規劃階段)、五個層次(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城市分區規劃、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城市修建性詳細規劃);而城市交通規劃只有三個層次(城市交通發展戰略規劃、城市交通綜合網絡規劃和城市交通近期建設規劃),從規劃編制上難以完成對接。⑤雖然城市規劃各階段均含有交通規劃的內容,但基于交通規劃法定地位、規劃體系與城市規劃沒有對接,交通規劃往往滯后于城市規劃,交通規劃一般以城市規劃為前提進行編制,使得城市交通與城市用地規劃方案之間難以形成有效的互動關系。
2 交通規劃與城市規劃教學現狀
課程設置上:城鄉規劃脫胎于建筑學一級學科,2011年3月城鄉規劃正式成為一級學科,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屬于交通運輸工程下的二級學科。雖然我國的城市規劃本科專業教育評估標準將城市道路與交通設為必修課程,但該課程強調學生對交通在城市中的作用,道路網絡設施、道路交通結構、各交通系統、交通規劃及道路設計的基本方法等初步認識,對交通規劃的工程技術沒有較為深入的認識,同時對交通規劃方案對城市規劃方案的引導反饋作用沒有深刻的認識。城市規劃在交通工程專業中為選修課,使學生對城市規劃得到初步認識。交通規劃專業教學上側重于交通規劃技術的學習和實踐,缺乏對規劃本源、思想理念、原理的認知,缺乏對交通規劃體系及城市規劃體系的認知,導致學生在規劃工作中對宏觀方面的分析和把握能力較弱,文字表達能力不強,同時對交通規劃的地位及編制體系認知不清。
教學與教材上:目前城鄉規劃專業的交通相關課程一般由交通專業教師獨立完成,交通工程專業的城市規劃相關課程由城鄉規劃專業教師獨立完成,學科設置上符合了學科交叉,實際學習過程中卻是涇渭分明,由于教師單學科學習實踐背景限制教學上往往缺乏專業針對性。城市規劃與交通規劃屬于交叉學科已經被普遍認同,雖然我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開始了關于交叉學科的研究,但關于交叉學科教材開發上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大多交叉學科沿用專業傳統教材,教師根據自身學術認知和理論積累自主設置授課內容,導致教學效果缺乏整體性。
從教育人才上我國還沒有培養交叉學科人才的學位點,交叉專業教學要求教師同時在兩個或以上專業領域具備深厚功底,目前教師廣泛的單學科教育背景難以具有交叉學科素養。同時在制度上,學校科研立項、獎項評定等一般為同行評議,學術期刊也具有明確的學科界定,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校交叉學科教學、研究上的發展。⑤
3 城市規劃與交通規劃協同教學策略
由上可知,交通規劃與城市規劃存在相互制約的循環作用與相互反饋關系,在城市發展進程中相互融合趨向平衡。城市規劃與交通規劃理論各有特點,一個更多地反映哲學思想,一個則側重理性分析,二者都是規劃師必需的思維底蘊。兩個專業開展協同教學有利于豐富和完善規劃的理論體系,提高規劃的社會認知度和專業結構思維方式的拓展。協同教學是由一組教師共同工作,計劃、指導、評估同一學生群體的學習行為。⑥城市理論、城市社會學、城市經濟、城市規劃理論和城市規劃技術、交通工程、交通模型、交通設計等知識對于城市規劃和交通規劃都非常重要,而在兩個專業的教學中如何有融合有側重地教學,需要從團隊建設、教材編撰、教學過程、保障制度、資源配置、管理制度等方面展開廣泛的協同與改革。
(1)建立聯合教學、科研基層組織,形成跨學科教學和學術組織。無論城市規劃還是交通規劃問題,都是本質上社會問題,所以城市規劃與交通規劃首先應具備人文社會學科的屬性,但從工程實踐角度講它們同時具有自然科學屬性,因此教學、科研組織人員需由城市規劃和交通規劃相關專業校內外專兼職教師共同組成,構建跨學科課程群,展開教學合作。
(2)研究形成跨學科教學和學術組織的合理機制。任何一個組織能夠良好運行并最大限度地發揮組織能力,合理的團隊協同運作機制是必不可少的。跨學科教學合作不是簡單地開會交流,需建立團隊協同機制。如:協同備課制度,團隊共同制定培養方案、教學大綱、授課內容、實踐內容,規范教學管理。同時團隊以科研為紐帶,有效地進行學科互補交叉和相互學習,提升教師知識視野,不但有利于克服教師單科領域知識的局限性,更對教師在研究中提升跨學科知識和工作能力具有很好的實踐意義。專業教師在實踐中增強了對相關學科的深刻理解,這樣才能在不同專業教學工作中結合專業特色有的放矢。
(3)構建適應跨學科協同的高校管理體制。要想從根本上克服跨學科學科專業設置障礙、評介障礙、學術獎勵等障礙,就要建立“學科”和“跨學科”對等互補的管理體制。我國學科管理縱向管理體系已經非常成熟,但隨著科學的不斷交叉發展,必須建立跨學科的橫向管理體系,形成橫縱互補新模式。這種創新型的系統中,制訂有利于跨學科研究的配套政策法規,賦予二者同等的資源配置和發展權利,二者相互作用互為補充,通過跨學科研究的大發展帶動中國研究型大學的大建設。
跨學科的協同教學模式是一項系統工程。制度和組織是具體表現形式,根本上需要跨學科大學理念的深入人心。大學理念是高校內部管理運轉的哲學基礎,是靈魂所在,只有跨學科理念的指導下才能在高??鐚W科研究發展中,真正使科學、人文完美交融,教學科研實現跨越式發展。⑦
4 結語
城市交通系統與城市規劃之間存在一種相互聯系、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城市規劃在最初階段決定了交通規劃,在建設及運營階段,交通規劃又反作用于城市規劃,綜合規劃人才的培養勢在必行。本文就目前交通規劃和城市規劃本身和工作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人才需求,展開了兩專業協同教學策略的深入研究,分析了高校在專業協同教學開展過程中的障礙來源,提出了促進規劃相關專業跨學科教學的具體運作模式及觀念更新。總的來說,跨學科協同教學研究在我國還處于初級階段,跨學科協調發展新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必將推動我國高校教育人才的素質提升,對我國建設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20131079 2043);天津城建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與項目研究(JG-1203)
注釋
① 湯姆遜(J.M. Thomson)著,倪文彥,陶吳馨譯.城市布局與交通規劃[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2.
② 朱東風.城市規劃思想發展及技術方法走向研究[J].國外城市規劃.2004, Vol.19, No2,57-59.
③ 李海.城市交通規劃與土地利用關系[D].重慶交通大學,2007.
④ 宮遠山.城市總體規劃與城市交通規劃一體化編制研究[D].長安大學,2004.
⑤ 李鋼,湯仲勝.我國交叉學科發展現狀與趨勢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0, Vol.21, No11,45-48.
⑥ 劉迎春.協同教學的理性分析與實踐展望[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Vol.35,No3:114-117.
⑦ 程妍.跨學科研究與研究型大學建設[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