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璇
摘 要 熊希齡詩歌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其詩憂時傷世,愛國愛民,彰顯出摯愛眷戀親朋之情以及志當高遠、奮勵向上之感。其詩歌藝術創獲較多,將筆觸伸到廣闊的社會,洋溢著寫實情緒;詩作富有生活情趣;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委婉細膩。
關鍵詞 熊希齡 詩歌 詩情 詩趣 詩藝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Poetry Emotion, Poetry Interest, Poetry Art
——On the Poetry of Xiong Xiling
OU Xua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of Jishou University,
Hu'nan Jishou 416000 Wugang normal college, Hu'nan Wugang 422400)
Abstract Xiong Xiling's genuine and sincere, touch one deeply in the heart. His sorrow wound world, patriotism, love of family and love shows love and Chi when the lofty, Fen Li upward. The art of creating poetry more, drawing out into broad social, filled with realistic emotion; poems full of life; care of statement, lyric by King, delicate euphemism.
Key words Xiong Xiling; poetry; poetry emotion; poetry interest; poetry art
熊希齡(1870-1937),字秉三,湘西鳳凰人,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慈善事業家,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十二歲中秀才,二十一歲中舉人,二十四歲補進士,入翰林院,被譽為“神童”。湖南學政張嘉亨曾夸其曰:“年甫及冠,撥取邊陬,談兵如何去非,說地如顧景范,他日當為有用之才,不僅以文學顯也。”熊希齡還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詩人,為后人留下不少詩詞,表達了他的愛國之情。茲以《熊希齡詩詞選》①為探討依據,探究其詩歌的豐富內涵與藝術成就。
1 熊希齡詩歌內蘊
(1)憂時傷世,愛國愛民。這部分內容幾乎貫串于熊希齡詩歌的整個進程,情真意切,感人心扉。
近代中國,自從鴉片戰爭開始,帝國主義的侵襲,封建主義發展到頂峰,對于百姓傾軋,內憂外患,國弱民窮,整個中國已經岌岌可危。熊希齡心憂國事,掙扎吶喊,期望能夠救國于危難,拯民于水火。他的詩詞,正反映了一個愛國者在各個斗爭時期的心態。因而有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比如,1900年八國聯軍進犯北京,“義和團”運動遭到血腥鎮壓,熊希齡一些共同戰斗過的好友和學生都被卷入這場腥風血雨,他的心情沉重抑郁,于是賦詩:“血雨腥風萬戶驚,綠窗鎖院怕聞鶯;興邦此日思廉藺,千古心同日月明。”“一度春光一度思,心憂國事志難移;劍叢我自朝天笑,抖擻精神懾四夷。”
辛亥革命成功后,成立了中華民國,他曾經高興了一陣子,立即與張謇、湯壽潛、趙鳳昌等人聯絡,聯名向張家口商會轉向外蒙古發出了“翊贊共和”的通電。號召漢蒙各族人民,團結在共和政治的旗幟下,鞏固邊疆,防止俄人趁機入侵。然而沒有過多久,民國大權旁落北洋軍閥的手中,南北對峙,劍拔弩張,復辟暗流蠢蠢欲動,而帝國主義又在虎視眈眈,垂涎于中國這塊肥肉。這讓熊希齡感到彷徨憂郁,而發出了內心痛苦的吶喊,如《癸丑熱河避暑行宮雜詠》:“一路松林傍水栽,小橋通處現樓臺;平原萬樹猶如此,更有何人逐鹿來。”“打槳前湖更后湖,荷花荷葉雜葫蒲;此花不解興亡恨,猶自爭妍入畫圖。”借景抒發悲憤。其《謁岳王墓》表達詩人面對山河破碎,胸中激蕩著念時憂國情懷,呼喚如岳飛一樣精忠報國英雄出世,對醉生夢死的鼠輩深惡痛絕。
熊希齡在退出政壇后,還是念念不忘作為國民一分子應盡的責任,在另外一條戰線上,賑災濟世,繼續施展他的經綸大才。他在《戊午旅行江南題棲霞寺〈天女散花圖〉》這首詩中作了慨然的表述:“擾擾何時見太平,眾生痛苦已非輕;愿憑妙手回春力,不治維摩治眾生。”在《塔院寺》詩中,詩人又說:“博濟年來尚未能,四方呼吁苦難應;我來欲借文殊發,普度群生絕愛憎。”
(2)摯愛眷戀親朋之情。這部分詩作較多,大致都為贈友人,寄夫人,勉兒女,或懷念慈幼院的孤幼。其中傷感的成分居多,這與熊希齡愛國心切,然而又沖不出破舊的黑暗勢力的束縛,屢遭挫折,大鵬終難展翅有關。如,《丙寅十月二十九日為淑雅夫人五十初度賦贈》,全賦計一百三十韻,二百六十句,共一千三百字,從入學從師,戀愛婚娶,生兒育女,步入維新運動,充任國務院總理,反袁護國,調停南北戰爭,辦理賑務及舉辦慈善救濟事業,幾乎概括了詩人一生的全部活動。簡直就是一部詩體自傳。一開頭,詩人就說:“浮云蔽天地,變態幻蒼狗。我生憂患中,失意常八九。賴君共艱難,歲月不覺久。”確實,熊希齡的一生都是在憂國憂民、掙扎奮斗、失意失敗中度過的,最后選擇了傾全力從事慈善事業,走佛家普渡眾生的道路,他甚至取了個“妙通”的法號。用他自己的解釋,要用這些來彌補過去的過失,對國家、民族沒有盡到自己責任的過失。
一九三一年,朱其慧夫人不幸去世,熊希齡痛失臂助,從此鰥居了四年,他痛苦、彷徨,情緒低落到極點。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一九三五年,在女兒、親友的撮合下,與比他年少二十九歲的毛彥文教授在上海結婚,才又重新喚起了他的青春。他甚至剃掉了多年的胡須,投入到神圣的愛河,并飽含激情,吟詩填詞以抒懷。endprint
(3)志當高遠、奮勵向上之情。如《賀吳生廷獻結婚》、《賀明賀兩生結婚》、《慈幼院兒童上課歌》、《下課歌》、《男校上工歌》、《下工歌》、《女校上工歌》、《下工歌》、《中山紀念周開會歌》、《散會歌》等等。都是勉勵謹言慎行、立志敬業、砥礪德行的箴言。這些詞賦通俗易懂好記,不僅對兒童品行教育有益,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有著普及意義的。
2 熊希齡詩歌的藝術創獲
熊希齡在清末民國所做之詩,與時代相呼應,在藝術取得驕人成就。其詩中充滿愛國情調,情感激越,洋溢著寫實情緒,繼承杜甫現實主義精神,將筆觸伸到廣闊的社會,與之同呼吸共命運,感同身受,在這個意義上,其作品堪為“詩史”。譬如《癸丑熱河避暑行宮雜詠》、《五郎祠》、《題〈南洋殖民地〉》、《戊午重陽日挈家游香山登高賦此志感》、《謁黃忠浩墓》等,將清季到民初跌宕起伏的歷史做了客觀描述。即使挽聯也詩意盎然,滿貯追念、推崇之情,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薄葬有遺言,尚以未歿疆場為憾 推亡固存,邦乃其昌,誓師昭大義,曾無自利天下之心”(一九一六年十一月廿九日挽蔡鍔聯)、“十余年患難成交,有同骨肉,舍我去何先,著書未完難瞑目 數小時行程遲呈,未接聲容,悲余來已晚,撫棺一慟更傷心”(一九二九年二月十七日挽梁啟超聯)。
熊希齡詩觀察細致,描寫細膩,富有生活情趣,一花一草,一人一事,以飽蘸情感之筆寫出,感人至深,如《登香山賞桃花》:“花落紛紛又夕陽,山河大地幾滄桑;眼前景物須牢記,愛國由來本愛鄉。”將生活瑣事如祝壽、觀畫等情景、心態形象描繪,藝術性強,譬如《丙寅十月二十九日為淑雅夫人五十初度賦贈》、《丁卯賀吳生廷獻結婚》等。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常借荷花、小橋、流水、競渡等生活習見場景,寄寓細密情感,讀來意趣盎然。如《望海》:“沙堤十里苦寒侵,江薄風微碧影沉。望遠一揮兒女淚,倚欄無語海天深。”慨嘆幽深,婉致動人。
直接抒情之作,也絕不是直抒胸襟,而是含蓄表達,繼承中國古典詩詞委婉、細膩情味,耐人咀嚼。如《聽潮》:“莫辨風聲與水聲,夜來眾竅各爭鳴。靜觀萬象隨生滅,豈為人間訴不平。”其詩既鼓蕩著傷時愛國情致,也彰顯出獨特的藝術個性,是值得研究的良佳之作。誠如周少連在編輯說明所言,熊希齡詩作不僅在技巧上繼承并發揚唐宋詩詞風格,讀來如注入了一股清風,如飲甘泉,同時也是一部絕好的愛國主義教材,讀之使人激奮,使人有感于建設一個強大祖國的責任。
注釋
① 周少連編選.熊希齡詩詞選.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