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能源行業將經歷一個由“全產業鏈的國家石油公司”向“部分環節開放競爭”的轉變。
《中國經濟信息》綜合報道
備受關注的中石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資名單終于出爐。9月14日晚,中石化發布公告稱,擬定由25家境內外投資者以現金共計人民幣1070.94億元(含等值美元)認購銷售公司29.99%的股權。本次增資完成后,中石化將持有銷售公司70.01%的股權,銷售公司的注冊資本將由人民幣200億元增加至人民幣285.67億元。
增資擴股千億
據悉,此輪增資擴股只是中石化改革的第一步,在10月底董事會成立之后銷售公司將謀劃上市。就在9月12日,中石化石油工程借殼*ST儀化上市已經敲定,一旦上述事宜成行,未來中石化將形成中石化股份、煉化工程、石油工程和銷售業務四足鼎立的上市格局。
今年2月19日,中石化宣布,公司將啟動油氣銷售業務重組,引入民資實行混合所有制。3月31日,中石化旗下銷售板塊正式單獨運營,成立有限責任公司,并于6月30日公布引資方案。經過數輪競投,9月12日,中石化銷售公司與25家境內外投資者簽署了《關于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之增資協議》。
此次的投資者中,產業投資者以及與產業投資者組團投資的共9家,投資金額326.9億元,占比30.5%;國內投資者12家,投資金額590億元,占比55.1%;惠及百姓民生的投資者4家,投資金額320億元,占比29.9%;民營資本11家,投資金額382.9億元,占比35.8%。
分行業來看,保險和基金業是投資的主力軍。保險類的投資者包括生命人壽、中國人壽、長江養老保險、中郵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等,而基金類的投資者則包括渤海華美(上海)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嘉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工銀瑞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HuaXia SSF1 Investors Limited等。
在引資過程中,銷售公司還同步與12家業務伙伴簽署了產業合作協議,其中9家產業合作伙伴成為此次簽約投資者,分別為大潤發、復星、航美、保利德、新奧能源、騰訊、海爾、匯源、中國雙維。
金融操作濃厚
據了解,25家將投資中石化銷售業務的企業中,民企資本的占比不過3成,原先的市場化改革期待似乎被打了折扣;而基金、銀行企業的資產占比特別大,使得國企改革的金融操作色彩十分濃厚。
中石化最初的改革計劃就不徹底。首先,其拿出來與民企分享的只有不超過30%的股份,而且參股企業不具有中石化經營的決策權與話事權,其發言權也很可能在中石化的既有體制中被湮沒。
再者,中石化拿出來分享的銷售業務雖然很“接地氣”,但并非中石化利潤最高、前景最廣闊的業務,技術門檻不高,僅僅屬于中石化的下游業務。說白了,原來的壟斷性也不強;中石化本來已經與BP等多家企業合作了銷售項目。而之前因壟斷而廣受業內民企詬病的中上游業務,在這次“混改”中并沒有被涉及,比如管網業務、煉化業務,又如油氣進出口權限的問題。
可想而知,在市場競爭環境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即使是有實力的民企,對于參股中石化的看似“先天不足”業務,也會慎重掂量。事實上,廣東省的幾家有油氣業務經營經驗的企業,在過去半年與中石化的磋商中多數進展甚微。
在此情況下,中石化最終選擇了走國企之間混制、國企民企混制、中外企業混制、金融產業資本混制的大雜燴道路,也在情理之中。鑒于中石化的“混改”與全面市場化的公眾期待仍存在一定的距離,其投資名單能夠公布,只是“落地”了改革的第一步,絕非改革的結局;后市各項改革仍將洶涌而至。
難破央企壟斷
中石化油品銷售業務混合所有制破局,是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后第一個央企破除壟斷的案例,意味著民資將能夠逐漸參與國企油氣零售業務,這無疑是在深化改革的路途上向前邁進了一步。
這些年來,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諸如“非公經濟36條”、“中小企業29條”、民間投資“新36條”及其42項實施細則等等。民間投資的準入領域雖然部分放開,但“玻璃門”、“彈簧門”現象依然大量存在。全國工商聯的調研顯示:一是放開方式不明,一些行業的實施細則沒有明確民間資本的進入途徑、進入后的具體管理和運行方式。如在電信領域,民間資本主要集中在增值業務領域,基礎電信一直由三大國有運營商掌控。二是放開力度不夠,還存在利潤薄弱或急需資金的“骨頭”向民間資本放開,一些領域利潤豐厚的“肉和湯”還沒有放開等現象。三是一些領域“名開實禁”,即名義上向民間資本放開,但由于市場化改革不到位,實際上仍處于禁止狀態,民間資本無法進入。如在市政公用事業領域,水、電、熱、氣價格受到嚴格管制,投資收益無法預期,盡管已開放10多年,但民間資本進入熱情不高。
種種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政策“雷聲大雨點小”的嚴峻現實表明,徹底打破壟斷,是民企進入的前提。以石油領域改革為例,應該取消對成品油非國營貿易配額只能用于進口燃料油的審批限制,允許具有成品油進口資格的民營企業在配額內自行進口包括汽油、柴油在內的一切成品油。同時,完善各地石油交易中心,建立活躍的成品油流通市場,保障成品油市場供應。在保持三大國有石油集團全面控制上游資源的狀況下,逐步分拆其煉化和零售業務,特別是要通過保護非國有煉化和零售企業的權益與油源供應,抑制國企在成品油零售市場的壟斷性擴張。此外,應開放原油和成品油的非國營進口渠道,豐富成品油供給。
中石化攜手民企賣油,被媒體稱作“慷慨割肉”,頗有點兒“讓利”于民的意思。這僅僅是一個值得稱道的姿態。從全面深化改革、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方向看,與其小恩小惠地“讓利”于民,莫如徹底打破行政壟斷,盡快建立和完善平等、公正、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努力創造一個法治和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只有這樣,才能讓以民間資本為主的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能讓各種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健康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國強民富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