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
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將改革紅利又好又多地釋放出來,我以為,關鍵在于穩妥、科學、辯證地處理好四個關系。
第一,改革與利益的關系。全面深化改革,既要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籬,又要充分運用利益驅動這個杠桿。要動員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改革,彰顯其主體地位,發揮其聰明才智,就必須使廣大人民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的物質利益。改革要觸碰哪些既得利益,要調整哪些利益結構,要讓哪些人得實惠,如何充分體現公平正義和共同富裕的取向,這些都要具體地體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政策之中。唯有如此,才能動員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千軍萬馬,打一場持續十年以上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仗。
第二,改革與預期的關系。去年經濟工作的一個成功經驗,就是在關鍵時刻穩住了社會預期,確保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激發出市場活力和內生動力。由此說明一個道理,改革不能“許空愿”,決不能把人們的胃口調得過高,尤其在改革發展目標和民生問題上更是如此;同時,改革也不能沒有美好的愿景,這個愿景一定要有挑戰性,必須付出艱辛努力。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充分動員各方力量,最大限度形成改革共識、凝聚改革動力。
第三,改革與穩定的關系。既然是改革的攻堅期、深水區,就不能沒有陣痛,不能沒有風險;要沖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就不能沒有阻力,不能沒有曲折。關鍵是要找準社會可承受能力與不可承受能力之間的度。改革與穩定,看似矛盾,其實并不矛盾。關鍵看依靠的是什么力量。如果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一切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就一定可以取得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性勝利。
第四,改革與空間的關系。改革必須要有一定的施展空間和回旋空間為條件。全社會要為全面深化改革,營造充盈良好的成長空間。首先,需要有充盈良好的經濟發展空間。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有賴于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如果各方面關系特別是經濟關系繃得緊緊的,不利于健康推進改革。其次,需要有充盈良好的輿論話語空間。還需要有社會包容空間、國際回旋空間等。改革成長空間的形成,是動態的,而且是多維互動的。既需要社會各方面廣泛關心和參與改革,也需要改革為全社會全方位參與國家治理和改革,營造更加有利的環境與空間。
(摘自《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