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
內蒙古工業開發區、園區經過20多年來的建設和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截至2013年底,全區各級各類工業開發區、園區(以下統稱工業園區)已經發展到114個,其中國家級9個、自治區級55個,基本形成了以國家和自治區級園區為主體,盟市和旗縣級園區為補充的工業園區布局架構。2013年,全部工業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5388.8億元,占全部工業64%左右;從業人員106.5萬人,占全部工業從業人員50%左右;上繳稅金779.1億元,占全部工商稅收70%以上。
國家和自治區級園區主體作用突出,2013年工業總產值占全部工業園區的比重達到82.7%;“雙百億工程”建設成效顯著,營業收入超百億元工業園區達到52個,其中超千億元園區2個,百億園區對全區工業的貢獻率達到45%;工業集中區建設積極推進,35個工業集中區(園區)工業總產值占全部工業園區的比重達到71.5%,集中集聚集約水平不斷提升;特色園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先后認定七批國家和自治區循環經濟示范園區37個,國家和自治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18個(其中國家級5個),自治區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15個。
盡管內蒙古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成效明顯,但也積累了一些矛盾和問題。
一是布局分散,產城脫節,集聚和協同效應較差。全區102個旗縣市區平均擁有工業園區1.13個。若加上“一區多園”格局下的片狀園區和鄉鎮工業小區,全區工業園區超過200個。許多園區遠離中心城鎮,不能與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駐園企業職工存在著上下班、子女入托、就醫就學不便等問題,企業招工難、留人難。
二是主導產業鏈條短,集群度不高,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問題突出。我區大部分工業園區以化工、冶金、建材、農畜產品加工等資源密集型、能源密集型產業為主。產業趨同程度高,多數園區一園多業,專業化、特色化水平低。
三是產出水平不高,規模小,規劃面積建成率低。2013年我區工業園區建成區每平方公里工業產值和稅收僅分別為9.67億元、0.49億元,平均入駐企業80戶,平均工業總產值僅為134.9億元,建成區面積僅占規劃總面積的25%。
四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配套功能差,地方債務負擔重。建成區基礎設施建設平均投入每平方公里不到2億元,遠低于相鄰省市的投入水平。投入不足導致基礎設施不配套,特別是功能性基礎設施缺項。而在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中70%依靠當地政府投入和銀行貸款,使當地政府承負了較重的債務。
五是工業園區設立標準不一,規劃缺項,管理亟待規范。自治區層面尚未形成健全高效的園區管理體系,設立、規劃、監測、評價等問題一事一議。管理體制五花八門,缺乏統一的規范。工業園區總體發展規劃缺項、產業發展規劃缺項、規劃環評缺項,問題不一而足。
汪洋副總理在9月4日全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要求,要明確開發區未來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核心是加快轉型升級,實現創新驅動,推動“四個轉變”。
就我區而言,下一步開發區、園區工作要重點圍繞提高建設發展質量和效益,強化針對性措施,逐步化解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擴規模、調結構、增效益同步推進,促進工業園區發展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質量轉變
以招商引資和承接產業轉移為著力點,積極推動大項目特別是全產業鏈項目、大企業特別是產業集群支柱企業落戶園區,在繼續培育一批超百上千億園區,努力擴大園區產業規模、經濟規模的同時,把發展的重點放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發展質量和水平上來。
以能源基礎原材料為主導的園區要加大延伸加工項目培育,做好“延鏈”、“補鏈”,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以化工、冶金、建材、農畜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為主導的園區,要加強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加快用先進適用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改造傳統工藝和裝備,努力提高運行效率和產品質量。高新技術園區、裝備制造園區、新型煤化工園區、邊境經濟合作區不僅是今后園區建設發展的重點,而且是推動工業調結構、轉方式、提效益的重點,更是以創新引領工業園區轉型升級的重點。這類園區工作著力點不僅要抓項目落地,盡快做大規模,而且要把招商與引資、引智相結合,加快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集聚,提高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能力。要招商選商,突出產業關聯性,突出產業特色,著力打造特色工業園區。
要加強工業園區發展質量監測評價,重點監測評價工業園區投入與產出、資產與負債、政府投資效率、資源利用水平、土地開發利用水平、節能減排效果、生態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科技創新、吸納就業等發展質量和社會貢獻。
二、創新體制機制,優化投資結構,促進工業園區建設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
針對內蒙古工業園區建設主要以政府主導為主的管理模式單一問題,應重點從創新體制機制和優化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結構兩方面入手來探索管理和投資的新模式。
體制機制創新重在打破園區管委會作為當地政府派出機構管理園區的單一模式,積極探索市場化管理運行機制。諸如政府派出機構與建設投資公司相結合的模式,一套人馬兩塊牌子,行政管理和服務職能與投資建設職能一體化設計但職責明確;再如企業主導型管理模式,把園區開發建設的主體責任交給企業,讓企業根據園區總體規劃自主決定開發建設時序和投資進度、融資方式等。
優化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結構主要是針對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以政府投入為主模式下,既投入不足,又負擔過重的問題,從創新投資方式、拓寬投融資渠道等方面入手,實現投資結構優化。現實可行的選擇是建立政府投入引導、廣泛吸納社會資本、鼓勵駐園企業積極參與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多方投入機制和與之相配套的利益分配機制。
三、優化布局、規劃約束、市場引導相結合,促進工業園區由同質競爭向差異化發展轉變
解決布局分散、集群度不高、低水平同質化競爭等問題,首要的措施就是優化布局。自治區應從全區統籌的戰略高度規劃布局園區建設,堅決遏制地方圈地亂建園區行為。要繼續堅持非均衡發展原則,集中有限的財政專項資金和資源配置等政策,推進重點工業集中區(園區)加快建設和發展。
其次是強化規劃約束。園區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問題的根源在于園區產業缺乏科學規劃定位。由于各地競相布局建設同類產業園區,相鄰地區園區間為爭資源、爭項目而在地價、稅收等方面競相利益減讓,導致投資分散、資源低效配置和低水平同質化重復建設。因此,盟市要把工業園區建設納入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編制專項規劃。各工業園區要按照要求,編制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產業發展規劃,開展水資源評價、規劃環評、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等。通過規劃指導和約束工業園區的建設發展。
再次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作用,引導園區差異化發展。把工業園區建設與產業布局調整相結合,突出資源比較優勢,以主導產業延伸配套為主,打造產業特色鮮明的專業化園區,實現生產要素優化配置,解決園區產業同質同構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
四、完善基礎配套功能和強化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并舉,促進工業園區競爭由硬環境見長向軟環境取勝轉變
由于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歷史欠賬較多,內蒙古工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水平較低,硬環境并不見長。對此,除了要創新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多方投入機制,努力擴大投資規模,盡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外,更要注重優化軟環境。要按照“小機構、大服務”的目標要求,從轉變管理職能和管理方式、強化服務功能、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入手,推進管理創新。通過軟環境建設,推動工業園區招商引資和承接產業轉移等相關工作。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