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利平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加快補齊工業短板,迅速增強工業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堅持“大集團引領、大項目支撐、集群化推進、園區化承載”的發展戰略,把發展產業集群作為主導模式和重要抓手,以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和重點項目為支撐,合理布局,提高招商引資的吸引力,加速產業集聚,著力扶持龍頭企業與名牌產品,努力構筑產業多元、集群優勢明顯、帶動力顯著增強的工業支撐體系。緊緊抓住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21號文件的重要機遇,按照自治區沿黃沿線經濟帶重點產業發展規劃要求,充分挖掘和發揮首府比較優勢,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產業集聚和產業升級,提升產業集群整體競爭力。以傳統產業高端化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構建結構優化、技術先進、附加值高、清潔安全、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體系。發揮重大項目的核心帶動作用,加大產業鏈招商力度,以企引企促進關聯企業集聚。注重環境保護、資源深度開發和綜合利用,嚴格落實節能減排措施,搭建和完善循環經濟架構,培育壯大一批生態型工業園區。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加大科研投入和政策資金扶持力度,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著力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
一、呼和浩特市開發區(工業園區)基本情況
呼和浩特市現有國家級開發區2個:呼和浩特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包括金川、如意、出口加工區)、呼和浩特金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自治區級開發區7個:和林格爾經濟開發區、金橋經濟開發區、武川經濟開發區、托克托工業園區、鴻盛工業園區、金海工業園區、裕隆工業園區;市級開發區1個:清水河工業園區。到2013年底,已達百億元的開發區(園區)有呼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托克托工業園區、和林格爾經濟開發區、金橋經濟開發區、金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4年1-7月份,呼和浩特市工業園區(開發區)實現工業總產值821.62億元,實現營業收入771.85億元,上繳稅金95.93億元,園區企業從業人員84954人。
開發區已達百億元的企業有伊利、蒙牛、大唐托電、中石油呼和浩特分公司,下一步要繼續重點培育中環光伏、天野化工、大唐再生資源、奈倫集團、TCL王牌電器、創維集團、阜豐生物、西蒙集團、三聯化工等企業。
呼和浩特市狠抓工作落實,著力打造四個重點園區和一個國家級高新區,一是沙爾沁工業新區的規劃建設,主要以新能源和新材料、裝備制造業為主的工業核心區;二是托克托工業園區和清水河工業園區聯合發展,建設以電力、重化工業、新型冶金、生物制藥為主的產業基地;三是提升盛樂經濟園區整體水平,重點打造以綠色食品加工、云計算為主的產業基地;四是合理規劃金橋開發區,延伸拉長產業鏈,建設以石化、光伏、航天科技軍民融合產品轉化等為主的產業基地;五是加快金山、鴻盛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整合升級工作,重點發展乳制品、電子科技、生命科學、裝備制造及國家級研發、檢測中心等高新技術產業,2013年12月金山經濟開發區晉升為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
多年來,市及所在地政府有關部門優先安排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資金,加大園區交通、通信、供水、供氣、供電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到2013年底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47.45億元。同時加快園區投融資、信用擔保、信息咨詢、人才交流、技術研發、現代物流等服務平臺建設,增強園區的綜合配套能力。落實好土地利用、資源配置、稅費優惠等園區促進政策,形成以骨干企業為主導,中小企業為配套,物流配送為保障的產業集群體系。
二、目前開發區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一是項目核準困難,特別是我市煤化工、電力等重點項目的審批難度大;二是土地供需矛盾較大;三是融資難的問題較為突出,影響了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進一步發展;四是工業用水指標不足;五是產業鏈條短,集群程度低。
三、下一步努力方向
今后,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適應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新形勢,推動開發區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質量轉變、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由同質競爭向差異化發展轉變、由硬環境見長向軟環境取勝轉變,使開發區成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探路者”和培育產業競爭新優勢的“頂梁柱”。把深入落實中央“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和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緊密結合統籌謀劃,緊緊圍繞“傳統產業新型化、新型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多元化”,堅持在全國與全區發展大局中發揮優勢、找準定位,在國內外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中搶抓機遇、贏得主動,把項目建設作為主抓手,把做大工業總量與提升工業層次緊密結合起來,更加注重質量效益,注重技術進步,注重綠色低碳,注重集聚集約,注重管理創新,注重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著力構建具有鮮明首府城市特色、符合首府城市規劃發展要求的一流工業體系,真正使園區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群眾創業創新的重要陣地。
要建成四大全國性示范基地,即綠色食品生產加工輸出示范基地、清潔能源輸出示范基地、光伏產業全產業鏈發展示范基地、粉煤灰綜合利用示范基地。新材料、生物科技、電子信息及裝備制造業實現高成長、集群化發展,形成支柱產業多元化發展格局。
要建成一批國家級工程實驗室和自治區、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支撐平臺,新培育一批自治區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逐年提高。
企業單位GDP能耗降幅確保完成自治區下達指標,污染物排放全面達到或超過國家環保標準。企業廢水、廢氣、廢渣等“三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明顯提高,工業污水一、二級處理全部達標,重復利用率達到90%以上,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0%以上。
堅持集中集約,沿帶發展,自南向北集中打造托清、和林盛樂、沙爾沁新區、金橋開發區、金山國家級高新技術區五個優勢明顯、特色鮮明、基礎完備、業態先進的工業集中區。城東、城西工業布局全面優化,城區周邊不再布局明顯影響環境空氣質量的企業和項目,主城區內對環境空氣質量有明顯影響的企業全部外遷或關閉。
(一)打造一批重點產業集群
打造以乳業為重點的綠色食品加工產業集群,電力產業集群,光伏產業集群,現代化產業集群,要立足現有基礎,按照“一體化、循環化、集約化和高效率、低排放、長產業鏈、高附加值”的發展思路,集中打造金橋開發區石油化工、托清工業集中區現代煤化工兩大生產基地。
(二)培育一批成長性高新技術產業
近年來我市首府優勢逐步體現,新興產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和廣闊市場的產業快速成長,成為帶動全市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有生力量。重點培育粉煤灰綜合利用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技術產業。
(三)承接一批先進產業轉移
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是做大做強我市工業經濟、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市具有承接產業轉移的政策、機遇、區位、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要在堅持“環保優先”的前提下,重點在承接電子信息產業和裝備制造產業轉移上下功夫。
(四)淘汰一批不符合環保要求產業
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首府目標,實施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推動保護環境制度剛性落實,堅決淘汰一批不符合環保要求的產業。如金海工業園區“退二進三”,由自治區級工業園區轉型升級為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
責任編輯:楊再梅